义薄云天的宋江,为何会被后世文人越描越黑?

作者: 瑶华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义薄云天的宋江,为何会被后世文人越描越黑?

电影《流浪地球2》中,饰演我国外交官周喆直的是李雪健老师。看过98版《水浒传》的观众,看到李雪健老师都会想起他塑造的经典角色宋江。

义薄云天的宋江,为何会被后世文人越描越黑?

李雪健饰演的宋江(上)与周喆直(下)。来源/98版《水浒传》、电影《流浪地球2》截图

经历过当年收视率盛况的人应该都记得,剧有多火,宋江就有多惹人厌。据说,有人看完梁山泊英雄招安那集,直接把电视机砸了;李雪健老师在后来的访谈节目里也提到,《水浒传》上演后他都不敢回山东老家了,因为听说有观众等着揍他。

 

义薄云天的宋江,为何会被后世文人越描越黑?

李雪健老师谈《水浒传》拍摄。来源/央视《中国文艺》截图

宋江在大众心目中地位不佳,固然有影视剧演绎得更为鲜活生动的原因;但在没有电视的时代,《水浒传》小说的读者、传统戏曲的观众也往往对宋江心怀反感,将他视为伪君子、坑害梁山一百单八将的元凶,让好好一部“爽文”愣是变得沉重憋屈。

 

那么,原著中的宋江真实形象究竟如何?为什么后世在黑他的道路上会达成高度一致,越描越黑?

义薄云天的宋江,为何会被后世文人越描越黑?

影视剧中的宋江。来源/电视剧《水浒传》截图

 

李逵的老娘被老虎吃了

宋江居然哈哈大笑?

清代流行的《水浒传》小说版本中,有这么一段情节:李逵回乡接母亲,结果在途中遇虎,老母不幸丧命虎口,李逵打死四只老虎,还杀了假冒他名义剪径(即拦路抢劫)的“李鬼”。回到梁山后,李逵讲述此段经历,说到“为取娘至沂岭,被虎吃了”“流下泪来”,宋江的反应竟然是“大笑”。
 
相信只要是心理正常的读者,看到这里都会觉得不适,认为宋江这人未免太没人性了。何况在讲究“孝道”的封建时代,父母之丧大过天,怎么能当成笑话来听?而且李逵可是宋江第一忠粉,坚持认为公明哥哥应该做皇帝,正主居然连一点恻隐之心都不给。当然,对这种反应还有一个解释是宋江比李逵还缺心眼,但也显得很没有说服力。
 
义薄云天的宋江,为何会被后世文人越描越黑?
影视剧中的李逵。来源/电视剧《水浒传》截图
事实果真如此吗?这其实取决于读者看的《水浒传》是哪个版本。四大名著里,《水浒传》的版本是最多的。据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的不完全统计,《水浒传》有130多种版本,当然其中有不少是基本雷同的。若对它们进行粗略分类,可以分为“简本”和“繁本”。前者较为粗略,类似民间艺人说书的底本;后者文学性强、内容丰富,成为流传至今的主要版本。“繁本”又可以分为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三大类,一百二十回本比起一百回本,在征方腊之前增加了征田虎、征王庆的各十回故事;七十回本断在一百回、一百二十回本的前七十一回结束处,第一回改称为“楔子”,后面的回目相应前移。
 
现代读者看来,七十回本的故事相当于还没结束,等于还在“坑”的阶段,居然还能流传下来?
 
事实是,这个版本不仅流传下来了,而且在近三百年的时间里都很受读者的喜爱,传播得最广。“宋江大笑”的桥段,就是七十回本发扬光大的。形成对照的是,一百回(或一百二十回)本里,李逵讲述母亲被老虎吃了的时候,宋江和众人都没有说话,在李逵说到李鬼被他杀死之后,才有一句“众人大笑”,既没有单独突出宋江笑,也没有突出因为李逵母亲之死而笑。
 
在七十回本里,类似的删减、掉换顺序的写法还有不少,共同点都是让宋江显得无情无义。比如晁盖在攻打曾头市时遭暗箭而死,七十回本里也暗示这与宋江相关:晁盖点起人马准备下山,饮酒壮行时忽然起了一阵风,将新制的认军旗吹折,众人都大惊失色。吴用劝谏晁盖:“哥哥方才出军,风吹折认旗,于军不利,不若停待几时……”宋江却一言不发。结合后面的晁盖之死,就给读者以“宋江故意让晁盖走上不归路”的感觉。但在一百二十回本里,这段话其实是宋江说的,吴用说的是“此乃不祥之兆,兄长改日出军”,七十回本里也被删掉了。说话人稍微一变,给读者的观感就截然不同了。
 
为何七十回本有这样的特点?这不得不提到这一系列操作的始作俑者——明末清初文人金圣叹。
 
义薄云天的宋江,为何会被后世文人越描越黑?
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宋江绣像
 
金圣叹以才子著称,自诩“自古至今,止我一人是大材”,为了体现恃才放旷,科举考试数次故意落榜。他最为人熟知的名言,大概包括以下三条:“花生米和豆腐干同吃有火腿之味”(一说为胡桃味)“不亦快哉”和“把宋江深恶痛绝”。他身体力行地将对宋江的讨厌落到了实处:将《水浒传》的文字细节彻底修改一遍,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突出宋江的虚伪狠毒,黑就黑个彻底。不过,由于当时《水浒传》已经拥趸众多,金圣叹如果直接出一本“篡改版”,恐怕不会有什么影响力,还会被其他读者攻击。
 
头脑灵活的金圣叹,在明崇祯十四年(1641)刊行了七十回本《金圣叹批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打出的旗号是:其他版本都弱爆了,这本才是施耐庵的真作,是我费尽心机得到的全世界唯一古本,绝对正版,别无分号!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实在忍不住要加点注释和批点,也一并印了进去。
 
如他所料,这部《水浒》极其畅销。上至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凡识字的差不多都会买一本,达到了“遍传天下”的效果。
 
《金批水浒传》除了七十回正文,还包括楔子、史料、“施耐庵亲笔”的序文。其实,序文出自金圣叹笔下,但当时的读者都以为是施耐庵的真迹。原一百回、一百二十回本的七十一回后内容,也就是梁山好汉受招安后为朝廷尽忠、征讨其他起义军的相关描写,基本全被金圣叹砍掉了。原来七十一回后半回的“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也被金圣叹改写为“梁山泊英雄惊恶梦”,将聚义梁山泊的故事终止在巅峰时刻。站在小说结构角度来看,在此处戛然而止确实是艺术性最强的。
 
这一版本除了修改宋江相关的原著细节,金圣叹做的批点里还进一步突出对宋江的贬斥、嘲讽。光给宋江的“标签”,就贴了十来个:“狭人”“歹人”“厌人”“假人”“呆人”“俗人”“小人”“钝人”……据统计,金圣叹关于宋江的批注400多条,其中没有直接贬损的只有50多条,而且也仅仅在称赞宋江的“权术”“心计”,更像是嘲讽。原书虽然称宋江为“孝义黑三郎”,并且带动部下“忠心报答宋官家”,但在金圣叹看来这些都是反话。
 
为了体现自己的“深意”,金圣叹经常是先把原著略作修改,再用批点来强化自己衍生出的观点。比如宋江杀阎婆惜后出逃,与父亲宋太公拜别,金圣叹不仅把原作里的“三人(宋太公和宋江、宋清兄弟)洒泪不住”改成了“宋太公洒泪不住”,还评道:“无人处却写太公洒泪,有人处便写宋江大哭。”相信当时的读者看到这处评点,都会加重宋江“对老父不孝、虚情假意”的印象。前文提到的李逵母亲被老虎吃了的桥段,金圣叹不仅篡改“大笑”来凸显宋江的没有人性,还补充了一段批点,进一步起到强调作用:“岂有闻人之娘已被虎吃,而为人之子乃复大笑?”直斥宋江“全无心肝”。这种“批改结合”的写法,在“金本”里比比皆是。
 
义薄云天的宋江,为何会被后世文人越描越黑?
太公洒泪。来源/电视剧《水浒传》截图
金圣叹批点的“腰斩”版本虽然是个“断尾巴蜻蜓”,但因为评点精彩,见解独到,文字也较其他版本多有润色,删削了不少冗长累赘的“有诗为证”,让情节更紧凑生动,问世以来就大受欢迎,成为被读者追捧最多的版本,盖过了一百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的风头。各地纷纷翻刻,几乎以金圣叹一己之力达到了《水浒传》版本的统一,也成为20世纪前传播到海外译本的唯一底本。尽管清廷多次下令禁《水浒》,还特意注明禁的是《五才子书》,也就是金圣叹评点的版本,但越禁止,反而在民间越受欢迎。郑振铎总结:“使世间不知有《水浒传》全书者几三百年。”金圣叹全力打造的宋江不忠不义、狡诈虚伪的形象,从此深入人心,奠定了后世“黑”宋江的基础。
 
义薄云天的宋江,为何会被后世文人越描越黑?
影视剧中的宋江。来源/电视剧《水浒传》截图

水浒传里那么多好汉,

为何可着宋江一人黑?

金圣叹为何对宋江如此反感?其实,他并不是第一个否定宋江的点评者,万历时期的容与堂刊百回本《忠义水浒传》托名李贽评点,对宋江形象的解读已经出现了两种反差的交织,既肯定宋江的才华和善于用人,又批评他是“假道学真强盗”。金圣叹的点评未脱此窠臼,但进一步强化了宋江的奸诈、“两面人”,乃至罗列了他的十大罪状。
 
以胡适为代表的后世研究者认为,金圣叹评点《水浒》之时,正值明末大动荡时期,“流贼”遍地,乱象丛生,金圣叹对梁山“绿林好汉”的口诛笔伐,实际上是以此攻击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将他们视为豺狼虎豹,宋江作为“盗魁”,自然是被金圣叹声讨的主要对象。除此之外,另一大原因则在于,《水浒传》中的宋江形象原本就具备“缝合怪”的特点,因为将对梁山好汉的“义”与对朝廷的“忠”结合后,势必会出现矛盾的情况。作者为了强调宋江的“完人”,不得不将他各方面都拔高到几乎没有缺点的层面。金圣叹本人作为文学家,在角色和情节设定方面与普通读者想法不同,更敏锐地发现了宋江角色的矛盾之处。读者觉得金圣叹的点评有道理,除了金圣叹巧妙的修改,也因为宋江的形象堆砌的优点太多,反而不如优缺点同样明显的角色那么真实可信。
 
历史上宋江确有其人,主导了北宋末年徽宗宣和年间规模较大的一次起义。南宋《东都事略》记载:“宣和三年二月, 淮南盗宋江陷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后来被海州知府张叔夜设下埋伏,将宋江等人的船只烧毁,战斗力大大削弱的宋江只得率众投降。后来的结局正史没有记载,宋江其人究竟有何特点,更是不得而知。元代人陈泰在《所安遗集补遗·江南曲序》中,写到宋江“勇悍狂侠”,并写在宋江聚义处至今仍保存着一个叫“分赃台”的地方,放了三十六个石座,当地流传着宋江和手下兄弟们的口号:“来时三十六,归时十八双。”意思是同生共死。说明在宋元时期的大众心目中,宋江的形象是一个重兄弟义气的法外狂徒,符合封建正统视角下的“流贼”印象。
 
义薄云天的宋江,为何会被后世文人越描越黑?

影视剧中的梁山好汉们。来源/电视剧《水浒传》截图

《大宋宣和遗事》被鲁迅称为“《水浒》之先声”,《遗事》中记载了七节和宋江起义相关的故事,包括私放晁盖、杀阎婆惜、题反诗、九天玄女赐天书、招安、征方腊等,在《水浒传》中都能找到对应的篇幅,但对宋江其人的刻画仍然很简略,只写到“劫掠子女玉帛, 杀人甚众”,只能从宋江放晁盖、率众上梁山,以及当小吏时曾因父亲生病告假,看出他具有“义”和“孝”的特点。但宋江的“忠”在《遗事》里并不显著,尽管里面提到天书中列出三十六将姓名,要“助行忠义,卫护国家”,但宋江是在朝廷开出“各受武功大夫诰赦”的条件后才被招安的。
 
义薄云天的宋江,为何会被后世文人越描越黑?
影视剧中好汉被招安。来源/电视剧《水浒传》截图
宋末遗民龚开著有《宋江三十六人赞》,“呼保义”这个称号在此首次出现。龚开写道,宋江故事虽然正史不过寥寥数语,但在民间早有流传,他能够横行一地,才干必然有过人之处。并且,宋江虽然起兵造反,却没有自立为王,是值得认可的。龚开在宋朝灭亡后,为宋江等人写赞语,也隐含着期望有草莽英雄能匡扶宋室、推翻元朝统治的想法,有借古喻今之意。比如里面的张顺赞语尤其明显:“原随忠魂,来驾怒潮。”不少人认为,指的其实是抗元救襄阳而牺牲、载入《宋史·忠义传》的张顺。当然,《三十六人赞》也并没有过度突出宋江忠于朝廷的设定。
 
在元杂剧兴盛时期,李逵、鲁智深、燕青等具有鲜明特征的角色更受剧作者欢迎,往往担任杂剧的主角,宋江在剧中更多的是一个“背景板”角色,不过也都体现出他在梁山的领袖地位,“替天行道宋公明”的名号更是在这一时期固定下来。
 
义薄云天的宋江,为何会被后世文人越描越黑?
影视剧中的“替天行道”。来源/电视剧《水浒传》截图
元代人心目中的宋江相当能打,脾气也很暴,《黑旋风双献功》里,宋江出场做了自我介绍:“风高敢放连天火,月黑提刀去杀人。”《梁山泊黑旋风负荆》中宋江自称:“旗帜无非人血染,灯油尽是脑浆熬。”《同乐院燕青博鱼》里,燕青提到自己因为迟归山寨,被宋江打了六十棍,气得急火攻心,眼睛看不见了,只能下山买药。明初的一部杂剧中,也有鲁智深因为滥杀无辜被宋江打了四十棍的桥段,鲁智深一气之下进了寺院,又被宋江设法劝回。这些杂剧里展现出的宋江形象,和《水浒传》里的隐忍深沉并不相同,更像是个武力值不比李逵差多少的绿林首领,虽然义薄云天,但专与官军作对,没有什么“忠心为大宋”的觉悟。
 
这么看,如果宋江一以贯之地保持着起义豪杰的形象,一直流传到金圣叹生活的时期,那么金圣叹似乎不用大张旗鼓地痛斥宋江虚伪了。但那种仅仅停留在民间话本层面的水浒故事,显然也不会入金圣叹法眼。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奠定了宋江矛盾人设的《水浒传》,究竟在明代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宋江“忠”的定型,

居然是明代高官推动的?

胡适曾经说过:“《水浒传》不是青天白日里从半空掉下来的,《水浒传》乃是从南宋初年(12世纪初年)到明中叶(15世纪末年)这四百年‘梁山泊故事’的结晶。”
 
经过历代累积,水浒故事终于在汲取众多民间材料的基础上成书,尽管后世研究认为主要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但《水浒传》最初的刊刻、流传却在明嘉靖年间,后人称之为“武定侯本”。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关于《水浒传》的文人点评,时间也都不早于嘉靖初年。武定本《水浒传》流行后,成为许多缙绅的案头读物,济宁等地还为宋江建庙,当然也是书带动的“IP效应”。这一版本的刻印主持者,是武定侯郭勋,他是开国功臣郭英的五世孙。郭勋印《水浒传》,并不仅仅因为他爱好文学,背后自然有其考量。
 
郭勋在朝中一度是炙手可热的高官,他得势始于嘉靖皇帝登基后的“大礼议”事件。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无子,死后由堂弟朱厚熜继位,即明世宗(嘉靖皇帝),嘉靖登基后想尊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遭到一些大臣反对,认为正德皇帝之父明孝宗才应该被尊为“皇考”。为了这点事,满朝文武分成两派相互攻讦,前前后后折腾了十几年,处死了几十个大臣,最终以嘉靖的胜利告终。在这次闹剧中,准确站队嘉靖的郭勋深得器重,爬上高位。
 
郭勋很能投嘉靖皇帝所好,嘉靖笃信道教,二十多年里宁可不上朝也得炼丹,郭勋特意向嘉靖敬献斋醮仪式烧给神仙的“青词”,让他很满意。但郭勋最后还是栽了跟头,因为给嘉靖推荐的方士段朝用被查出是骗子,郭勋连带入狱,满朝大臣无人为之求情,最终病死在狱中。
 
义薄云天的宋江,为何会被后世文人越描越黑?
影视剧中的嘉靖皇帝,来源/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截图
 
如果说郭勋的一生为大明做了什么贡献,那就是大规模刻印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武定侯本”《水浒传》正名为《忠义水浒传》,以“忠”为其核心,奠定了“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基础,对原本在历史上与宋江相提并论的方腊极尽攻击,大力歌颂宋江“愿为国家出力”的忠心。这一版本必然经过了郭勋的整理加工,甚至有学者认为,《水浒传》尽管托名施耐庵所著,但真正的作者应该是郭勋或其门客。书中对道教多有正面描写,赐给宋江天书的九天玄女就是道教神仙,三十六天罡里地位排在前列的“入云龙公孙胜”也是道士,佛教、儒家却不甚突出,甚至一些相关角色形象不佳,也可作为郭勋授意修改、讨好“上意”的依据。可以猜测,《水浒传》对“忠”的突出,很大可能来自郭勋的改动,借对“忠义”的宣传,给自己脸上贴金。
 
明代李贽对《水浒传》的点评,不离“忠义”窠臼,和金圣叹形成鲜明对比。他赞扬宋江“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一度成为评价《水浒传》的主流观点。在金圣叹点评版本问世之前,《忠义水浒传》固定的梁山好汉“始于巨盗,终于忠义”的结构,不仅在社会上逐步形成影响,也改变了明代以水浒为主题的戏剧的人物塑造。明代中期水浒戏里的宋江和《水浒传》一脉相承,不再吹嘘杀人如麻,而是强调自己“志在拯民水火,心存伐暴除苛”,俨然一个忧国忧民的士大夫了。
 
参考资料:
侯会著. 银字水浒传. 北京:中华书局, 2020.07
王晓红.明清时期宋江形象的传播接受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0)
陈檄焌.宋江形象的演变与接受研究.陕西理工学院硕士论文(2015)
张国风.实证主义的困窘——《水浒传》的版本、作者与成书[J].文艺研究,2015,(第2期).
马书田.刊刻《水浒传》的郭勋[J].文史知识.1983,(第12期).
王齐洲.明代对《水浒》的推崇与禁毁[J].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3,(第4期).
张国光.《水浒》祖本探考(兼论施耐庵为郭勋门客之托名)[J].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2,(第3期).
孙宗胜,吴子林.金圣叹对《水浒》的“症候阅读”[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第5期).
廉萍.试论金圣叹对宋江形象的评改[J].明清小说研究,1996,(第3期).

 

义薄云天的宋江,为何会被后世文人越描越黑?
END
作者 | 瑶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17574.html

(0)
上一篇 2023年4月19日 下午1:52
下一篇 2023年4月20日 下午1:4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