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危机下,士族阶层都在寻找后路与机会

作者:晋右史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东汉末年危机下,士族阶层都在寻找后路与机会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诸葛亮

 

东汉后期出现了广泛的社会危机,从现实到认识有一个时间过程,渐渐地,围绕社会危机,各方理论观点相继出现。桓帝时期(132-168),在刘邦老家一带能看到黄(黄星现于楚、宋分野),有个叫殷馗的风水师预言道:“五十年后当有真人起于梁、沛之间,其锋不可当。”河北大族张角兄弟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刘家天下已经没救,应该改天。社会上还出现了一种传播甚广的谶言:“代汉者,当涂高。”袁绍、袁术、蜀地术士周舒、西凉武夫首领李傕身边的无名女巫,都参与到这一理论的阐释中。名士群体普遍认识到危机,何颙评价曹操时说道:“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尚书令桥玄指出:“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

 

东汉末年危机下,士族阶层都在寻找后路与机会

影视中的黄巾起义。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可见,当时在各个学派、各个阶层都有人认识到社会危机,并提出了理论方案。

 

将对现实的认识理论化甚至提出方案并不特殊,正如刘备所说:“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更关键的是,在时代命题下,该如何选择——是成为时代弄潮儿,还是苟全性命于乱世?

 

我们今天谈到的角色都是行动者,有的主动参与其中,有的坚信汉家不行要换天,有的从王霸之业过渡到帝业,有的从帝业退到王霸之业,有的坚信汉室可复兴,有的被动躲避,有的成为豪强等待真人。也正是这群人共同留下了相当精彩的故事。

 

另起炉灶

公元184年,围绕东汉王朝中心点洛阳,在多个大区同时举义的黄巾起义爆发了。喊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穿着黄色衣帽的信徒四处攻城略地,冀州、颍川、汝南、南阳危急。

 

东汉末年危机下,士族阶层都在寻找后路与机会

黄巾起义形势图

东汉王朝反应过来后,大赦天下党人,实现内部统一,避免了士族与黄巾军合流,并依靠正规军击败了黄巾军主力。黄巾起义陷入低潮。

 

张角兄弟是看到汉廷危机且主动采取行动的人,明确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其实,他们的理论基础《太平经》并不那么重要,毕竟很早就由方士襄楷献给了汉桓帝,只是没引起皇帝重视,被束之高阁而已。张角在拿到《太平经》后,建立了严密的组织,这一刻,“驭民之术”和“起义教科书”竟可以切换。但张角另起炉灶的计划破灭了,哪怕他确实具备同时代最高维度的条件:优异的领袖、严密的组织、缜密的计划和具有指导性的纲领。当然他留下了两点遗产:

 

一是改变了汉廷的权力结构。为了镇压风起云涌的黄巾起义与各地叛乱、骚动,朝廷的权力进一步下放,州郡主官有了更大的军政权力,豪强、士族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二是为军阀提供了优秀兵员。有组织没领袖的黄巾余部是最好的战士,益州牧刘焉收编益州黄巾为部曲,公孙瓒在初平二年(191)收编青徐黄巾七万余人,曹操在初平三年(192)收编青州黄巾军,此后青州军成为曹操纵横天下的主力。

 

兴平二年(195),汉献帝东归过程中,多次依靠黄巾军余部保障和解围,平安到达河东。这就犹如孙可望、李定国开始保障明永历皇帝一样,历史的对立者竟可以走到一块。

 

这时候,“天下共逐之”早已开始。

 

东汉末年危机下,士族阶层都在寻找后路与机会

汉献帝画像。来源/张福林主编《图像三国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自保等风

汉鲁恭王之后、汉室宗亲成员、九卿太常刘焉面对当时的形势,内心谋划出方案:选一个安稳的地方,保境安民,守时待机。随后他向汉灵帝建议,各地的刺史、郡守大多是贪官污吏,他们盘剥百姓,导致民怨沸腾,所以要选派清名重臣(包括自己)以为“牧伯”,镇抚四方。

 

刘焉的建议无懈可击,也确实是解决时局的方案,皇帝很快就批准了他的建议。这时候,去哪儿任职成了问题。他最初谋划是交州牧一职,侍中董扶建议他去四川,理由是“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京师将乱”是对形势的判断,后来也证明其眼光独到,“益州分野有天子气”是一句套话,主要用来提高观点吸引力,毕竟同样的修辞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次。

 

能避乱且有望进步,刘焉是没法拒绝的。恰好益州刺史郤俭的所作所为导致民怨沸腾,一番运作之下,刘焉成了监军使者、益州牧、阳城侯,带兵入川。侍中董扶、太仓令赵韪跟随刘焉进入益州。这两位都是益州人,董扶是广汉绵阳人,赵韪是巴西郡人。董扶对刘焉提出的建议,就如刘焉对皇帝的建议一样,深藏自己的意图与谋划。两位都属于看清时代趋势、找到自己位置并给出行动方案的人。

 

东汉末年危机下,士族阶层都在寻找后路与机会

益州刺史部北部图。来源/谭其骧版《中国历史地图集》

入川后,刘焉一方面吸纳本地精英作为僚属,一方面依靠东州兵(即中原避乱迁来的民众,能远距离迁徙的群体都是天然的兵源)压服当地豪强,并派张鲁切断朝廷与四川的联系,打造自己的独立王国。

 

保境安民后,就该守时待机,野望一把京师,毕竟在有天子气的地方不想做天子确实说不过去。刘焉的两个儿子还在京师,随董卓迁徙到长安。大儿子左中郎将刘范、二儿子刘诞联络西凉韩遂、马腾,计划里应外合拿下长安。这样刘焉就可以以再造大汉的名义承接大统,真是一个人人都有想法的时代。不过,外面李傕、郭汜打败了韩遂、马腾,里面刘范、刘诞的谋划被发现后处死,雪上加霜的是,在绵阳的整套天子车驾被烧毁,兴平元年(194),每一步都正确的刘焉在“运去英雄不自由”的形势下郁郁而终。

 

与刘焉同时期的王允,出身太原王氏,是名门望族,年轻时就体现出军政才能,并在与宦官的斗争中学会隐忍(适应环境),开始了破局之路。董卓是京师之乱最大的赢家,掌控了朝政,成为太师。

 

董卓时的中枢结构很像一个联合政府,军事领域是自己的西凉军人,“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行政领域基本是名流士子。政治智慧积累几代的王允对喊打喊杀的董太师可谓降维打击,“矫情逢意,每相承附”,很快就成了太师的内务大总管,官至司徒,负责朝廷的整个行政事务。

 

同时,王司徒也在积极串联。兴平元年(184)四月初,吕布刺杀董卓。一夜之间,王司徒成了汉王朝的实际负责人,真是“时来天地皆同力”。随即,王司徒投身组建自己的中枢结构中,任命两个太原郡同乡分别出任左冯翊与右扶风的太守,控制三辅,并以“董卓同党”之名杀掉蔡邕。与董卓不熟悉行政领域相反,王司徒不熟悉军事领域,由于在西凉军问题上处置不当而兵败身死。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好不容易创造的机会也就付之东流了。

 

东汉末年危机下,士族阶层都在寻找后路与机会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来源/张福林主编《图像三国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相对而言,士族“八俊”的刘表一生平稳,没有过高目标,在荆州与豪强合作,保证自己生前安安稳稳。

 

王霸之业

在长安朝廷权威一落千丈的同时,关东“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许多人已经看到汉室招牌的剩余价值,但实际上汉室已很难复兴,纷纷开始寻找自己的出路。

 

袁绍在离开洛阳后,担任了渤海太守。这时候,“四世三公”的家族资源开始转化为实际价值,反董联军拥戴袁绍担任盟主,而会盟的其他成员有州刺史、郡守,可见袁家的资源庞大。这种会盟很有春秋霸主的意思,袁绍本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在和曹操聊天时,就明确自己的规划:“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袁绍的王霸之业很明确,自己提出自己执行,比同时期的人要高一个层次。第一步,把韩馥逼走,自己成为冀州刺史,做到有兵有土;第二步,利用自己的盟主优势和指挥能力,纵横捭阖,一步步获得冀幽青并四州,带甲数十万。官渡战败后,袁绍依然牢牢守着河北,直到其身死才出现大变局。除了谋划立刘虞为天子、官渡战败,袁绍没有出过大错(可对比刘备波折的战略执行)

 

东汉末年危机下,士族阶层都在寻找后路与机会

影视剧中袁绍的早期形象(洪宇宙饰)。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历仕四朝的曹腾给曹操也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起兵之初,曹操便有丰富的组织资源(地方官僚与本地豪强的曹氏、夏侯氏兄弟)和金钱资源。相对于袁绍的清晰规划,曹操最初更多是挣扎,直到与颍川士族合作,事业开始进入扩张期。迎天子入许昌后,汉室招牌、曹家军队、士族治理的组合拳开始爆发出巨大的威力。孔融在被大将军袁绍的儿子袁谭打败后,前往许昌任职;王朗被孙策打败后也选择前往许昌。曹操利用汉室招牌组建的统一战线做到了极致,历史的天平开始向他倾斜。

 

值得注意的是,士族和曹操是双向选择,许昌献帝政权是除献帝之外的曹氏与士族“联合政府”,否则士族荀彧、钟繇何必那么卖力。这也是他们乱世的选择与谋划:努力开创一个属于士族的时代。从后来的历史看,九品中正制实现了他们的愿望。

 

东汉末年危机下,士族阶层都在寻找后路与机会

曹操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

出身寒微的孙家,硬是靠着头铁在乱世中闯出一条路。孙坚政治能力很低,但打谁谁输的强悍业务能力让自己成为一路诸侯。儿子孙策和他很像,忽略政治能力,军事能力堪比项羽。相对于孙坚,孙策战略眼光可以,20岁就觉得自己应该“就舅氏于丹杨,收合流散,东据吴、会,报仇雪耻(讨伐刘表),为朝廷外藩”。在苦苦哀求下,战略家张纮给他做出了更具体的规划“江都对”:“收兵吴、会,荆、扬可一。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于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并建议,要想成就功业,就带领团队南渡,在广阔天地中好好作为。虽然孙策走了弯路,但凭借其强大的执行力、战斗力,几年即定江东,被冠以“士族屠杀者”的名号成为东南一霸。剩下的事业就靠周瑜了。

 

东汉末年危机下,士族阶层都在寻找后路与机会

《孙坚跨江击刘表》。来源/张福林主编《图像三国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周瑜的战略能力和执行能力都是一流的。不知什么原因,他坚信会有新的帝王业,且会在东南出现。他劝鲁肃留下时说:“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鲁肃给孙权的建议是“汉室不可复兴,你要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然后“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周瑜极其相信这套战略,拿下南郡之后坚持入川,以实现江东帝业,可惜天不假年。在周瑜之后,江东帝业追求也就变成了王霸之业追求。

 

东汉末年危机下,士族阶层都在寻找后路与机会

周瑜的影视形象(洪宇宙饰)。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值得提一句,鲁肃是时代最清新、最理性的人。赤壁战前,对孙权讲到“我投降曹操后,靠着努力能成为郡守,日子过得依然很好,你没法投降,没人会容你”。鲁肃对自己的定位、能力认识非常清晰,执行力极强,战略眼光独到。他一直保持能力范围、资源范围内的目标,稳稳地获得了自己在时代的位置。

 

袁术是个例外,家世极好、嫡出,但一手好牌打得一把不如一把,孔融评价他为“冢中枯骨”。建安二年(197),袁术在寿春称帝,建号“仲氏”,众叛亲离。

 

王霸之业对战略眼光、家世资源、个人能力要求都很高,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行为,对于普通人是劝退的。对多数拥有资源的也是要劝退的,弘农杨氏不亚于袁氏却没有历史波澜;张温、韩馥拥有实力却被动接受一切。其实在王霸之业下,依旧有很多很好的就业空间,颍川士族、鲁肃都在时代里安安稳稳地证明了自己。

复兴汉室

汉献帝播迁后,皇室权威一落千丈,基本失去了复兴汉室的组织资源。汉家的品牌价值只能任由别人来使用。

 

刘备号称中山靖王之后,理论上也具备宗室条件,从起家开始就在为复兴汉室而奋斗,至于是复兴自己的汉室还是其他人的并不做严格区分。从幽州一路奋斗,刺史、州牧当过,在许昌待过,成为顶级诸侯之一。薄弱的起点与突出的成就一对比,曹操说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显得非常客观。

 

东汉末年危机下,士族阶层都在寻找后路与机会

刘备画像。来源/(明)《历代至圣先贤图卷》,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一不足的是,刘备不爱看书,没法把经验上升到理论,更没法找到自己在时代的位置,“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急需一名战略外脑。

48岁在新野感慨“髀肉复生”的刘备遇到了27岁的诸葛亮。20年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自己的目标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但从行为看,他显然不是这样的人,每天研究国内形势、深度研学法家思想、自比管仲乐毅,典型的守时待机,等一个实现自己梦想的平台。

和刘备相遇,如鱼得水。缺乏战略支持的刘备补上了关键一课,缺乏平台的诸葛亮获得了舞台,两个人共同开始了“复兴汉室”的征程。

 

东汉末年危机下,士族阶层都在寻找后路与机会

影视剧中的隆中对。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隆中对”就是刘备得天下的行动方案,明确不可与曹操争锋,必须东和江东,拿下荆州、益州,等待时机(同鲁肃所言观中国之衅),北伐中原,然后“霸业可成、汉室可兴”。鲁肃的“江东对”在30多岁,而诸葛亮在27岁就提出这么好的方案。

 

这一战略实行得并非一帆风顺。208年的曹操南下,215年的孙刘对峙、张郃入川,都差点打断战略。经过十年奋斗,刘备跨有荆、益的目标基本实现,关羽在北伐中“威震华夏”。成败转瞬之间,在江东和曹操的联合下,关羽兵败被杀,刘备在东征中惨败。战略的最后一步没有走完。

 

后人有研究,指出“隆中对”政治上考虑不足,影响最终成功等等。其实,袁绍、鲁肃、诸葛亮的战略都是一流的,甚至早期刘焉的也特别好,只是在高度“内卷”的时代里,多数都不可能完全实现。

苟全性命于乱世

相较于诸葛亮的自谦,在大争之世,更多人是谋得一席生存之地。许褚在地方上拉起上万人的队伍,遇到曹操后,主动归附;李典带着宗族部曲“合宾客数千”投降曹操,拿到了原始股;青徐一带的臧霸目标更明确,“既富且贵,无复他望;但欲终其天年,保守禄祚”。对于有一定组织力的地方豪强而言,投靠一个君主享受富贵确实是最好的选择。当然投资失败的应该是大多数。

 

对于文士而言,四处寻找合适位置就比较常见了。华歆在洛阳任尚书郎,随迁至长安,在王允死后的大混乱中,选择离开,躲到南阳,后来一路迁到徐州、扬州豫章郡,在孙策死后回许昌任职。王粲离开长安后,到了荆州,稳定生活了十几年,在曹操南下后做了他的文字秘书。

 

值得一提的是,许靖一生的简历更有代表性。许靖成名很早,早年在洛阳品评人物,影响很大,官方用人基本会参考他的评价,所以当时有头有脸或想出人头地的都知道他。他在任尚书郎时就负责人事工作。在董卓时期,他提拔了刘岱、韩馥、孔伷、张邈等,这批人后来成为反董卓诸侯。许靖因此东逃,先后在豫州刺史孔伷、扬州刺史陈祎、会稽太守王朗处待过。孙策渡江后,许靖坐船到了当时的天涯海角交州。在交州期间,许靖多次与曹操、荀彧通信。后来在刘璋征召下,入益州担任太守;后主动投降刘备,在法正劝说下给予荣誉性职位。建安二十四年(219),许靖作为代表人物推戴刘备称汉中王,后推戴刘备称帝。此后,三十年未见的王朗还给他写信,不过许靖已经看不到了。虽然许靖在蜀汉位列三公,但只是一个点缀(王朗在魏廷略强一点),法正就对刘备说:“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海内闻名却一无是处就是指许靖这样的人。多次播迁的许靖并没有做成什么事,且被后辈打心眼里看不起。

 

在时代变局发生前,就会有人看到,并提出理论、观点,也不缺乏方案、方法。孔子言“听其言观其行”,毕竟人们都会在现实和理想中徘徊,在理论与实践中纠结,最终都得现实操作、实践检验。要实现更大的目标,需要在大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目标,才能创造一番事业。张角、袁绍、曹操、刘备、孙权、周瑜、鲁肃、诸葛亮都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认识时代、适应时代,并尝试改造时代,给我们留下了精彩的历史画卷。王粲、许褚、李典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

 

一个人的命运,历史进程和个人努力缺一不可(天时+人谋)

参考文献:

《三国志译注》

饶胜文《大汉帝国在巴蜀》

宋杰《三国人物风云录》

渤海小吏《三国争霸》

成长《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乱世来鸿:书信里的三国往事》

周渝《原色三国志:汉末群雄装容图鉴》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47720.html

(1)
上一篇 2023年7月10日 下午12:32
下一篇 2023年7月10日 下午12:5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