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的收复琉球计划,最终为何流产?

作者:周渝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本文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3年7月下,原标题为《失去的机会国民政府收复琉球计划因何流产?》,有删节

国民政府的收复琉球计划,最终为何流产?

 

1942年11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已将近一年,从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结成,到1942年盟军在北非战场、太平洋战场的几场胜仗,让同盟国有足够的信心取得最终胜利。在中国的陪都重庆,关于这场战争的讨论,已经涉及胜利后的种种善后问题。

 

11月3日,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宋子文在重庆举行记者招待会,会上有记者提问:战后的中国领土究竟是恢复到九一八事变以前的状态?还是恢复到甲午战争以前的状态?宋子文的回答非常肯定:“中国应收回东北四省、台湾以及琉球,朝鲜必须独立。美国方面有一流行口号,即‘日本为日本人之日本’,其意在指日本所侵据之地均应交还原主。”

 

这是国民政府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首次公开提出中国有收复琉球的计划。可令人疑惑的是,到1943年12月1日,由中、美、英三国联合发表的《开罗宣言》里,对于中国领土问题只提及“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琉球之事只字未提。这一年多的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会让蒋介石与国民政府为对收复琉球的态度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导致这一计划最终流产?

 

国民政府的收复琉球计划,最终为何流产?

开罗会议期间,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宋美龄(自左至右)合影

蒋介石计划收复琉球

蒋介石最早在1932年9月间的日记中,写有“预定民国三十一年中秋节以前恢复东三省,解放朝鲜,收回台湾、琉球”的文字。此后近十年时间里,国民政府的公开文件里都不曾提及琉球问题。这倒不难理解,毕竟在抗战前期,日军攻势凶猛,咄咄逼人,中国所面临的是生死存亡问题,收复失土,重返家园显然是当下最迫切之事,琉球群岛自然很难被想起。但珍珠港事件让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无论是英国的丘吉尔,还是中国的蒋介石,都将美国参战视为战争的重要转折点。自此之后,一切关于战后领土问题不再是画饼或是日记里自我打气,而变为非常现实、需要争取和解决的问题。

 

国民政府的收复琉球计划,最终为何流产?

1942年6月21日,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应约来到白宫与罗斯福总统讨论军事形势

珍珠港事件促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作为亚太战场上远东战区的主力,中国的地位因此提升,这让蒋介石在研究中国与同盟国之间签订条约时,开始考虑提出一些政治、经济方面的要求。但即使到了此时,琉球问题依然没有在第一时间被关注。据蒋介石在1941年12月20日的日记显示,他在不久前拟定一份关于政治方面的要求计划,内容包括:

 

对英要求其承认西藏、九龙为中国领土之一部;乙、对俄要求其承认外蒙、新疆为中国领土之一部;丙、东四省、旅大南满要求各国承认为中国领土之一部;丁、各租借地及治外法权与各种特权及东交民巷等皆须一律交还中国,与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

 

这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能见到的最早一份涉及战后中国领土主权的计划。最为复杂的是琉球群岛主权归属问题。日本一步步侵占琉球以及琉球脱离对清朝的朝贡体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875年7月,日本强令琉球王国停止对清政府的朝贡,并改用日本年号。1879年,日本宣布琉球废藩置县,完成所谓“琉球处分”,将琉球强行并入日本,设“冲绳县”。从法理上而言,琉球属于与朝鲜类似的半独立王国。这就注定了盟国对战后领土主权归属划分,琉球问题会比东北、台湾问题更复杂。

反常现象层出不穷

1942年,不少人意识到,战后日本存在再次利用琉球作为基地对中国以及亚太地区进行侵略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开始出现将琉球从日本统治下分离出来,以确保亚太地区和平的提议。具体处理方法又分为两种,其一是促使其恢复主权,成为独立国家;其二是将琉球归还中国。

 

琉球主权归属的争议不仅来自国际,在国民政府内部也存在较大分歧。尽管1942年11月,无论蒋介石的计划,还是外交部公开表态,都有将琉球群岛主权收归中国的意愿,但时任外交部亚东司司长的杨云竹和亚西司代理司长徐淑希均认为琉球的性质与台湾不同,而与朝鲜类似。在被日本吞并前已是半独立国家,故而不赞同“收复琉球”的提法。

当然,这些争议在当时不能造成决定性影响。相反,从1942年冬至1943年春这段时间,蒋介石对收回琉球主权一事都持肯定态度。1943年3月,蒋介石著《中国之命运》出版,该书描绘了他对战后中国领土和国防建设的理想蓝图,在他看来,包括东北、台湾、琉球群岛、外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对于中国战后的国防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些地方“无一不是保卫民族生存的要塞,这些地方的割裂,即为中国国防之撤除”。但诡异之处在于,自1943年开始,《中国之命运》陆续出版多个版本,在不同版本中,涉及领土问题的内容,东北、台湾等地均未改动,唯有琉球群岛在列举中时有时无。

反常现象足以看出蒋介石及国民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瞻前顾后、举棋不定。造成中国在琉球主权问题上摇摆的原因,国民政府以及其领导人蒋介石无疑要负主要责任——涉及主权这么重要的问题,当时的国民政府竟然没有相关部门专人来对琉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关于琉球的所有决策,完全取决于蒋介石一人的认知和态度,乃至后人研究这个问题时,缺少详细的官方文件,只能从蒋介石个人的日记中的内容去推敲,而日记本身带有主观性,也存在蒋介石为自己开脱的可能。

 

从现有资料看,国民政府放弃琉球,很大原因取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与同盟国关系的变化。尤其是1943年,同盟国首脑举行的几次会议极大刺激了蒋介石,而后他所做出的一系列反制行动,虽然促成了开罗会议的召开,但这一年与盟邦的博弈也直接导致他本人对琉球主权问题态度的转变。

 

国民政府的收复琉球计划,最终为何流产?

1943年1月14日至24日在北非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会议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及互相对立的法国海军上将亨利·吉罗(左一)、法国“自由运动”领袖戴高乐合影

1943年1月14日至24日,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北非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会面商讨同盟国战略问题,会后两国发表宣言,表示将与轴心国作战到底。这件事让蒋介石非常愤怒,因为会议既没有邀请作为中国元首的蒋介石参加,也没有知会中方,让他感到在同盟国中受到轻视和怠慢。此后数月,在蒋介石授意下,宋美龄、宋子文在华盛顿进行演讲和游说,向美方表达了中国政府的不满,同时警告盟国将中国排除在同盟会议之外的做法,将对中国抗击轴心国的努力和士气造成严重打击,继而影响亚太战场形势。

 

国民政府的收复琉球计划,最终为何流产?

1943年2月18日,宋美龄在美国国会向美国参众议员发表了长达20分钟的演讲

 

毕竟在远东战场上,中国是抗击日本的绝对主力。中国为抗战做出的努力和贡献,罗斯福也是承认的。到1943年6月初,他通过宋子文向蒋介石发出了会晤邀请。尽管当时对会晤的具体形势还没有敲定,也不清楚会议具体议题是什么,至少在形式上已经保证可以有中国的一席之地。

蒋介石对于开罗会议的顾虑和不安,除了此前美英会晤的影响外,美方对于中国领土主权的认知也给他造成很大影响。1942年8月3日,美国总统特使居里与蒋介石会谈时通报:“华盛顿一部分人之感想以为中国东北应作战后日、俄两国之间缓冲国,盖华盛顿之印象已有不将东北为中国领土之一部分者。”还说在英文中“满洲国”已成普通名词,甚至总统也会用“满洲国”这样的词。

 

对于美方提出的“缓冲国”提议,蒋介石十分愤怒,当即态度强硬地拒绝。而相比东北问题,国民政府收复台湾主权的计划在国际上受到议论更多,甚至主张台湾由国际共管的提议在美国被公开讨论。为此,重庆方面开始大造舆论。珍珠港事件后不久,国民政府即宣布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但凡涉及中日关系者,一律废止。也就是说,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卖国条约《马关条约》至此失去效力,日本侵占我国领土台湾也就不再具有任何依据。1942年4月,重庆掀起声势浩大的光复台湾宣传运动,许多国民政府要员参与其中,大量新闻演讲、报刊文章,让收复台湾一事成为中国社会共识。

 

不过这一年以来,在国际会议问题和东北、台湾的主权问题的双重影响下,导致蒋介石在与盟国打交道时变得多疑、敏感和谨慎,也直接让他收复琉球主权的计划发生改变,甚至对琉球问题的态度转为消极。

 

《开罗宣言》为何未提及琉球

美国在1943年初对于中国政府提出琉球主权归属的问题倒是给予了积极回应,3月1日,宋美龄来电报告,内容为她与罗斯福就战后领土问题的讨论结果:“关于战后问题,琉球群岛、满洲及台湾将来应归还中国,香港主权应属中国,但可划定为自由港,朝鲜独立可由中美共同担保。”1943年5月,美国国务卿再次对宋子文强调,美国和英国均尊重中国权利,并表示“台湾、琉球、东三省、大连,自当归还中国”。但此时蒋介石对收复琉球的计划已经顾虑重重。

 

峰会前夕,蒋介石对盟国态度以及琉球问题上转为消极,直接影响了国民政府拟定的领土收复方案。此前由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根据国际问题讨论会所拟定的《日本无条件投降时所应接受遵办之条款》,虽然仍坚持“琉球群岛应归还中国”的要求,但也准备了另一套方案,即只要求琉球脱离日本,不必收归中国所有。方案的附注称:“琉球群岛比诸台湾及澎湖列岛,情形稍异,如美英坚持异议时,我方可考虑系列两种办法:甲、将琉球划归国际管理。乙、划琉球为非武装区域。”

 

然而在不久后,国民政府态度再次发生变化,即王世杰呈给蒋介石《关于四国会议问题节略》的原始文档里,出现了“琉球”被涂改为“澎湖”的情况,做出这一改动的,很可能就是蒋介石本人。11月14日,蒋介石准备的开罗首脑会谈的资料与提案中,提出三项与远东政治相关的内容。第一条即罗列了东北、台湾、澎湖几个应归还中国的地方,琉球已不在其列。蒋介石11月15日的日记内容也印证了放弃琉球正是出于他本意,日记写道:“琉球与台湾在我国历史地位不同,以琉球为一王国,而其地位与朝鲜相等,故此次提案对于琉球问题决定不提。”

 

种种迹象表明,蒋介石在开罗会议前夕已作出决定,不再提出归还琉球的要求。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开罗会议如期举行,尽管有很强的政治仪式色彩,但当中、美、英三国首脑平起平坐的照片被刊登出来时,还是极大鼓舞了正在艰苦抗战的中国人民,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发表具有历史意义、对战后格局影响深远的《开罗宣言》,正式宣布日本从中国掠夺的所有领土,尤其是东北、台湾等地,将在战后全部归还中国。

 

国民政府的收复琉球计划,最终为何流产?

《开罗宣言》发布后,翻译成中文的公报全文原件,现藏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只是对于琉球主权的归属问题,不仅宣言只字未提,甚至没有成为开罗会议的正式议题。实际上在会议期间,蒋介石与罗斯福进行过两次长时间的私下会谈,议题非常广泛,具体记录语焉不详。但根据蒋介石后来的回忆可知,正是在这两次谈话中,他向罗斯福表明了对琉球主权归属的态度。当时罗斯福问蒋介石:“在台湾的东方还有一个什么群岛,你的意思以为如何?”蒋介石反问:“你所说的这个群岛是不是指琉球群岛而言呢?”罗斯福说:“就是琉球。”蒋介石表示:“这个群岛从前是属于中国的小王国,可是在甲午年以前,早已被日本占领了。所以琉球与台湾的性质不尽相同,我们此时对于琉球不想要单独的归还中国,我只希望由中美两国共管,此时并不急要,留待将来再说吧。”

 

开罗会议期间,正是由于蒋介石表现出的退让态度,主动放弃此前计划收复琉球的计划,故而在其后发表的《开罗宣言》中才未提及琉球问题。

放弃琉球收复计划的责任

从1942年冬季国民政府公开主张收回琉球主权,到1943年冬季提议“由中美两国共管”,短短一年时间,中方态度转变之大,可以说,蒋介石内心对于开罗会议的态度和真实想法,对琉球问题的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

蒋介石的焦虑不难理解,经过没有受邀参会的愤怒,加上英国毫不掩饰对中国的轻视,都令他对于与盟国会晤之事持消极态度。而蒋介石的猜忌则主要针对美国首先,珍珠港事件导致美国参战,抗日战争胜负基本大局已定,但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制定“先欧后亚”的战略却引起蒋介石不满。其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开始系统考虑战后领土收复问题,却没想到,看似简单的东北、台湾主权问题,在实操过程中却遇到不少麻烦,尤其是在美方内部探讨中,竟然还出现将东北设置为“缓冲国”“台湾国际共管”等离谱提议,这不仅令蒋介石愤怒,也让他对华盛顿的真实意图充满猜忌。

出于以上两大原因,蒋介石从决定参加开罗会议起,就表现得极为克制和谨慎。正如会议前夕,他在11月17日的日记里所写:“余此去与罗、邱会谈,应以澹泊自得、无求于人为惟一方针,总使不辱其身也。对日处置提案与赔偿损失等事,当待英、美先提,切勿由我主动自提,此不仅使英、美无所顾忌,而且使之敬畏,以我乃毫无私心于世界大战也。”

 

国民政府的收复琉球计划,最终为何流产?蒋介石日记,现藏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

 

这种心态的转变,也促使蒋介石在面对罗斯福主动提及琉球问题时,表现出毫无纳入版图的意图。这在开罗会议期间蒋的日记里也能找到一些印证,11月23日,他写道:“惟琉球可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此由余提议,一以安美国之心;二以琉球在甲午之前就已属日本;三以此区由美国共管,比归我专有为妥也。”这里提到的“安美国之心”,不难推测,蒋介石应不能确定罗斯福主动提及琉球问题是否是出于试探,故也不想在领土问题上表现出试图“扩张”的态度。

 

综合来看,蒋介石收复琉球计划的流产,主要有政治、军事和外交三个方面的考虑。政治方面,他应该有过权衡,开罗会议上,最迫切也最需要确保的是中国能够收回东北、台湾、外蒙古等固有领土,而琉球性质不同于前几者,取舍之间,他选择放弃琉球。军事方面,国民政府没有强大的海军,抗战期间海军力量更是受到重创,蒋介石担心即使收回琉球主权,也难以在遥远的太平洋上对其实际控制。外交方面,国民政府一直将反殖民主义作为自己的战时外交基调,而琉球在历史上与中国的紧密程度不及朝鲜,若提出将其纳入版图的要求,蒋担心会引起美国疑心。

 

在蒋介石看来,提出的中美“共管”,至少是一个既能遏制日本,又能使美国“放心”的两全之法。他认为相比于琉球问题,中方更应该集中精力通过这次会议,确保东北、台湾等中国固有领土在战后能顺利收复。这种看似拿起“道义”大旗的“无奈之举”,本质上是一种绥靖政策。因为导致琉球收复计划彻底流产,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国民政府对琉球问题不重视甚至不负责的态度,他们始终没有对琉球历史以及主权归属问题进行系统、严肃的研究,收复或放弃,全凭蒋介石一个人拍脑袋决定。即使抗战期间提出的收复琉球构想,也是建立在防止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再度扩张的基础上。尽管以当时中国的实力,的确很难达成目的,但在琉球归属问题的法理上缺乏研究,舆论上不进行争取,则是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无可推卸的责任!

 

国民政府的收复琉球计划,最终为何流产?

1943年11月,蒋介石、罗斯福、宋美龄在开罗合影

 

随着《开罗宣言》的发布,战后中国领土收复问题也一锤定音,未提及的琉球归属问题则被搁置下来。

 

1944年1月12日,罗斯福对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表示,该问题已和苏联沟通,斯大林熟悉琉球历史,他完全同意琉球属于中国并归还给中国。这可能是美、苏在德黑兰会议期间,就琉球问题进行过探讨的结果,但当时蒋介石并未因此改变开罗会议期间定下的方针。1944年10月,罗斯福再次表态,认为不能让琉球回到日本手中。到1945年7月26日,盟国发布的《波茨坦公告》将日本的领土限制于本州、四国、北海道以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其中并未明确琉球群岛主权的归属问题。从20世纪后半叶琉球问题发展的情况来看,其走向完全脱离了蒋介石在二战时的预期。

国民政府的收复琉球计划,最终为何流产?
END
作者 | 周渝

本文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3年7月下,原标题为《失去的机会国民政府收复琉球计划因何流产?》,有删节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49006.html

(0)
上一篇 2023年7月13日 下午2:42
下一篇 2023年7月13日 下午3:0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