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茂书,以及那一代人的“长江漂流”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文章来源于馒头说(ID:mantoutalk) ,作者馒头大师

尧茂书,以及那一代人的“长江漂流”
 

1

 

 
1985年7月15日,在通天河下游的一处浅滩,一群当地藏民见到了一位“神”。
 

通天河,因在《西游记》中成为唐僧师徒遭遇的著名一“难”而成名。在现实中,这条河流属于长江源头的干流河段,位于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当地的藏民经常在浅滩上搞祭祀活动。

 

7月15日那天,那群藏民看到的那位“神”,身着一身红衣,乘一条红色的“船”,头戴一个奇怪的罩子,从远处湍急的江水中忽然出现,飘然而至。一时惊愕的藏民们纷纷向他下跪膜拜,并向“神”所在在“船”上投掷羊腿或糌粑等物。

 

直到那位“神”开始连连摆手并喊话,藏民们才知道在他们眼前的并不是“神”,而是一个普通的凡人。

 

这个穿着一身红衣服的人,说自己叫尧茂书。

 

他说自己是漂流经过这里的。

 

他说,自己要做全世界漂流长江的第一人。

 

2

尧茂书,1950年4月4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

 

乐山市在地理概念中属于“丰水地区”,市内有包括岷江、大渡河、青衣江等诸多大小江河流过。在乐山大佛脚下的滚滚江水中,尧茂书7岁就学会了游泳,14岁就在乐山市举办的有3000多人参加的“畅游岷江”活动中获得了第28名。

 

不过,成年后的尧茂书并没有成为一名专业的游泳运动员,而是成为了西南交通大学电教室的一名摄影员。尧茂书在摄影方面颇有些天赋,有不少作品被全国各家媒体刊用,其中一幅作品甚至上过《中国摄影》杂志的封面。

 

但从小就喜欢看《鲁滨逊漂流记》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的尧茂书,始终觉得有一份使命在等待着自己,而这份使命,和长江有关。

 

尧茂书对长江的感情,来自国家科考队出的一本画册《长江》,以及中央电视台当年拍摄的纪录片《话说长江》。他陶醉于长江的壮丽风景,也一直想拍摄一些长江源头的风光画面,为画册和纪录片拾遗补缺。

 

尧茂书,以及那一代人的“长江漂流”

25集的纪录片《话说长江》于1983年8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首播,播出后轰动全国,收视率一度高达40%,这个纪录在中国纪录片界迄今无法被打破

 

有一天,尧茂书在校图书馆看到了一本叫《国家地理》的杂志,里面有一篇文章,报道了一个叫植村直己的日本探险家,独自一人完成了漂流亚马逊河。

 

这篇文章深深触动了一直对长江魂牵梦绕的尧茂书:为什么我不能漂流我们自己的“母亲河”长江?

 

长江全长6300多公里,蜿蜒曲折,有数不清的险滩和落差巨大的断崖。有一句话,叫“万里长江,自古无人漂。”

 

尧茂书是一个行动力很强的人。在萌发“漂流长江”的念头之后,他立刻投入了准备工作:研究和阅读了上百种关于长江的水文、地理和气象资料,整理和搜集了长江源头到渡口市(1987年后改名攀枝花市)沿江的寺庙以及藏民游牧搭帐篷搭所在地。另一方面,他开始坚持长跑锻炼体能,并且自费去长江源头考察,还买来运动员淘汰的旧皮艇,在大渡河、金沙江等多处进行了十几次试漂。1984年春节的时候,尧茂书试漂虎跳峡成功,信心大增。

 

按照他的计划,万事俱备之后,他准备在1986年开始他的长江首漂。

 

但是在1985年,一则消息打破了他的原定计划:

 

美国的户外运动探险家肯·沃伦宣布,将要组建中美联合漂流探险队,完成长江漂流。

 

尧茂书一开始也报名应征中美联合漂流探险队,但被拒绝了:对方是内部选拔。吃了“闭门羹”的尧茂书随即决定:你不让我参加,那我就自己漂,还要漂得比你早!

 

而且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

 

中国人的长江,应该由中国人完成首漂,怎么可以让外国人先漂?

 

3

 

1985年5月,尧茂书决定提前出发。

 

原先尧茂书订的计划是在9月长江水流较小的时候漂流,但他打听到沃伦那支队伍下水的时间是8月,所以决定把时间再往前提。

 

尧茂书的家人其实都反对他的计划,但也知道这个孩子的倔脾气,最终,全家还是为他凑出了7000多元的积蓄。而这个家族为此付出的代价还不止这些:尧茂书决定提前漂流的时候,妻子刘健蓉已经有了4个月的身孕。考虑到自己很有可能遇难,妻子带着孩子改嫁不方便,在尧茂书反复劝说下,妻子打掉了这个孩子。

 

5月27日,尧茂书和他的三哥尧茂江,拖着两条重庆长江橡胶厂专门为他设计的橡胶筏,带着一台峨眉电影厂借给他们的16毫米的电影摄像机,两台乐山科艺音像公司借给他们的两部高性能相机,几十盘胶片以及胶卷以及装着吃穿住用的行囊,从成都坐火车转西宁,前往长江源头。

 

哥哥尧茂江是他临时喊来帮忙的,因为尧茂书原来约定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小伙子同行,但他们都在最后一刻因为家里的反对而选择了放弃。要携带的行李实在太多,尧茂书一个人拿不动,只能找到哥哥尧茂江。尧茂江忐忑地去单位请假的时候,单位领导倒是出人意料地非常支持:

 

“去,支持!你弟弟是在完成一个壮举!”

 

6月12日,一路依靠马匹和牦牛艰难前行的尧茂书兄弟俩,终于抵达了姜古迪如冰川——那是当时由国家科考队认定的长江正源。

 

面对格拉丹冬雪山,看到壮观的冰川化成绵绵细流,尧茂书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随后,他将西南交大的校旗和五星红旗插上了冰川,并留下了全国五所交大的学友会校徽。

 

尧茂书,以及那一代人的“长江漂流”

在冰川上举起国旗的尧茂书

 

这一切,都被那台电影摄像机记录了下来。尧茂书早就想好了:

 

他要花100天左右的时间从长江的源头漂到上海,然后将整个过程写一本书,拍一部纪录片,再出版一本画册。

 

6月20日,写着“龙的传人”的两艘橡皮筏下水了。尧茂书用手捧起清冽的长江源头水,喝了几口,然后用船桨用力拍打了几下水面,正式开始了漂流。

 

尧茂书,以及那一代人的“长江漂流”

尧茂江当时拍摄的尧茂书开始漂流的照片

 

长江的源头其实水不深,而尧茂书他们特制的橡皮筏必须要在水深5米时才能漂得起来,所以很多时候,兄弟俩只能在刺骨的冰水里推着橡皮筏水前进。

 

更考验他们的还有恶劣的生存环境。高原紫外线照射强烈,而他们又缺乏维生素补充,两个人的脸几乎全都蜕皮溃烂,嘴周围像是戴了个黑色的嘴套子。一个月下来,两个人各掉了10多斤肉。

 

6月24日,尧茂书兄弟俩顺利漂完了300多公里长的沱沱河,而哥哥尧茂江的假期也满了,先行返回,并带走了18本彩色电视胶片和几十个胶卷——那是他们的第一批成果。

 

尧茂书知道,接下来的路,只有自己一个人走了。

 

4

尧茂书首先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孤独。

 

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

 

“最不能忍受的,是一个现代人孤身进入无人区所遭受寂寞的痛苦,有时我简直要发疯。”

 

当然,他也记录下了所遭遇的其他困难:

 

“上游气候恶劣多变,河道复杂。水浪、冰雹、雨雪交替打进舱内,我几乎整天泡在湿淋淋的水舱内划行。天黑露宿,头一件事就是晾被子和衣服。一遇到有人的地方,我最大愿望就是烤一烤火。”

 

威胁还来自猛兽。有一次,一头棕熊闯进了尧茂书露宿的帐篷,吃光了他所有的方便面和饼干,但尧茂书毫无办法,只能躲在不远处的岩石后面等灰熊“发泄”完离去。还有一次,尧茂书夜间遭遇了十几头野狼,他只能拿出匕首与狼对峙一夜,所幸在天亮时狼群退去。

 

在进入水流湍急的通天河河段后,尧茂书开始不断遭遇险情,最危险的一次发生在7月6日,他在日记中写道:

 

“在船上选好角度,拍了照。只听前面水声大吼,吃惊不小。匆忙系好机子,躲也来不及,只见波浪排山倒海向我压来……我奋力划桨,越过浪峰,又陷进浪谷,一个几米高的飞浪对着船首劈来,我心想‘坏了!’波浪涌进船舱里,将我一身打湿,舱中积满了水。我拚命划桨,全身神经集于一念:‘翻过浪’。”

 

有困难和惊险,也有欢乐和荣誉。7月15日被藏民当作“活佛显灵”的那件事,就让尧茂书觉得很有意思。那群藏民后来把他抬到了扎西寺,寺中住持喇嘛听完了尧茂书的自我介绍和所做的事,为他念了一卷消灾经,让人将他送回江边。

 

7月16日,尧茂书终于漂完了通天河全段,到达了青海省的玉树市。

 

此时,尧茂书已经完成了1000多公里的漂流,而随着媒体开始介入报道,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知道了他。在玉树,尧茂书受到了当地领导的欢迎,不仅给他补充了补给,还带他到各个地方参观。尧茂书的母校西南交大也关注着他的漂流进展,还特地让人给他送来了一支双筒猎枪和50发子弹。

 

尧茂书,以及那一代人的“长江漂流”

1986年,人们在长江源头发现尧茂书当时留下的西南交通大学校旗

 

7月23日,经过修整的尧茂书决定重新踏上征程——他将进入金沙江段漂流。

 

对于下一阶段的漂流,尧茂书是充满信心的,他在那天的日记中写道:

 

“我休整完毕准备征服金沙江。虽然三堆河口水流湍急,暗礁密布,但我还是对自己很有信心,这可不是我第一次漂流金沙江,少说也有八成把握平安渡河。”

 

在当地群众的欢送掌声中,尧茂书跳上了自己那艘“龙的传人”的橡皮筏,向岸上送行的人用力挥了挥手,开始向下游段漂去。

 

那是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个映像。

 

尧茂书,以及那一代人的“长江漂流”

1985年7月23日,尧茂书在通天河直门达水文站留影,踌躇满志地准备出发

 

7月24日下午,在直门达下游几十公里的地方,有藏民发现江心岛石头上倒扣着一个红色的橡皮筏,橡皮筏上写着“龙的传人”四个字。石头上散落着猎枪、相机、笔记、证件等各种物件,但唯独不见了尧茂书。

 

在出发33天,漂流了1270公里之后,尧茂书消失于波涛滚滚的长江中。

 

那一年,他只有35岁。

5

 

尧茂书遇难,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1985年9月5日,《四川日报》在头版刊登了资深记者戴善奎撰写的长篇通讯《长歌祭壮士》,更是让尧茂书成了当时家喻户晓的人物,全国有100多家媒体报道了尧茂书对事迹。

 

不过,在雪花一般向报社寄来的读者来信中,并非没有反对意见:

 

尧茂书不是在拿生命开玩笑吗?是不是想个人出风头?这样的漂流有意义吗?

 

但争议管争议,尧茂书孤身漂流长江遇难的故事,还是打动了很多人,更是激励了一批人。

 

1986年4月21日,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牵头,成立了“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准备继承尧茂书的遗志,全程漂流完长江。

 

几乎与此同时,在洛阳,一支民间自发组织的“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也宣告成立,目标也是全程漂流完长江。

 

因为此前传来消息:当初激发尧茂书斗志的那个美国人肯·沃伦的中美联合漂流队,也要开始真正漂流长江了——1985年,因为沃伦交不起漂流长江的授权费用,只能拖到了1986年。

 

“绝不能让外国人先漂流完长江!”

 

很多人抱着这样的想法,在看到漂流队在报纸上刊登的招募队员启事后,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当时全国报名的人数很快超过了1000人。

 

这些人中很多都是年轻人,他们其实没有接受过任何训练,甚至不知道“漂流”为何物,就告别了父母,立下了生死状。曾经有一个报名的人回忆:

 

“当时我们可以说是一群亡命之徒了,看到江就冲!”

 

尧茂书,以及那一代人的“长江漂流”

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在大渡河集训时的照片

 

三支漂流队,两中一外,开始暗地里较劲。

 

为了赶进度,两支中国队伍在6月就提前下水了,而沃伦的那支队伍在7月21日正式下水。

 

当时有媒体报道,美国漂流队和中国漂流队的待遇有天壤之别:美国队的一艘橡皮筏价值4000美元,中国队的则是3000元人民币;美国队的一条船桨价值40美元,我们的是10几元人民币;美国队每人每天的补助是300美元,我们的是每天2.5元人民币。

 

但这一些所谓的差距,在咆哮的长江面前并没有什么差别。事实证明,长江漂流的危险程度远远超过普通人的想象。8月初,沃伦队伍中的一位美国随行记者因为得了肺水肿后引发其他症状,死在了征途中。而与此同时,两支中国的漂流队也已经有两名队员牺牲了。

 

鉴于困难远高于预期以及队内出现了严重分歧,9月13日,肯·沃伦的漂流队宣布就地解散。

 

尧茂书,以及那一代人的“长江漂流”

肯·沃伦。当时他既是探险家,自己也经营了一家户外运动公司。他到中国漂流长江的目的,一方面是有挑战极限的渴望,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这次漂流能拿到中国长江的漂流经营许可——当时他支付了30万美元的许可费,并得到了相关承诺。而他为了筹足这笔费用,不仅倒贴上了自己公司的钱,还拉了很多包括电视台在内的多笔赞助

 

但两支中国的漂流队却依旧在顽强的前进。

 

1986年11月12日,中国洛阳漂流队抵达上海吴淞口;11月25日,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队抵达长江入海口附近的横沙岛。两支队伍历时5个多月,都完成了6300多公里的长江漂流——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人完成长江漂流。

 

而另一个数据是:

 

包括先前解散的中美联合漂流队在内,三支漂流队一共有10人遇难。

 

6

 

 

“长漂”的故事终告一个段落,但余音不绝。

 

1986年,四川省委追认尧茂书为共产党员,同年,国家民政部批准其为革命烈士。在尧茂书的母校西南交大,竖立起了一座他的雕像。

 

尧茂书,以及那一代人的“长江漂流”

尧茂书的雕像

接踵而来的身后之名,或许可以让已经长眠于祖国母亲河的尧茂书欣慰,但也有些他肯定不愿意看到的消息:

 

尧茂书的父亲在第二年的庆功会上才知道儿子已经遇难的真相,非常难过,第二年就病故了;尧茂书的妻子刘健蓉最终选择了改嫁;尧茂书的姐姐选择与丈夫袁家祥离婚,因为后者带着尧茂书生前拍的大量胶卷去北京冲印,路上遇窃,所有胶卷全部被偷……

 

让人唏嘘的还有那个当初激起无数中国人爱国心的美国探险家肯·沃伦。由于中断了漂流,他回国后遭遇了很多场官司,虽然最后都打赢了,但公司也破产了。之后他一直郁郁寡欢,不久因心脏病去世。

 

而其他在长江漂流中遇难的中国漂流队队员,他们的家庭也发生了很多的变故。

 

尧茂书遇难后,在乐山大佛的对面,立起了一座他的雕像。据他的哥哥尧茂江说,往来的游客经常会在雕像下放上鲜花等纪念之物。

 

2002年,因为当地征地需要,雕像被挪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尧茂江表示,从那以后,雕像下就很难看到有什么鲜花和花篮了。

 

目前公开资料中所查到尧茂书最近得到荣誉的年份,是2011年。

 

那一年,他被评为“乐山十大影响力人物”。

主要参考来源:

1、《长歌祭壮士》(戴善奎,《四川日报》,1985年9月5日)

2、《“长漂英雄”尧茂书:一座城市的荣光》(乐小惠,《乐山日报》,2015年7月26日)

3、《尧茂书:用生命换取首漂长江》(贾鹏,姚博,《新京报》,2008年7月24日)

4、《长江漂流的社会评价初析》(王格,《新闻界》,1987年02期)

5、《36年前,我首漂长江》(周洪京,胡婷,颜波,《红岩春秋》,2022年05期)

6、《长江漂流采访记》(戴善奎,赵坚,《新闻记者》,1987年01期)

7、《“乐山十大影响力人物”评选揭晓》( 张清,《乐山日报》,2011年9月15日)

8、《在最后的日子里》(郑国庆,韩和平,《航海》,1986年02期)

9、《长江漂流遇难纪实专题》(搜狐网)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53869.html

(1)
上一篇 2023年8月2日 上午11:27
下一篇 2023年8月2日 上午11:3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