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作者:行走在陌路

本文转载自:行走在陌路(ID:dqs85880809)

2021年末,俄罗斯导演蒙库耶夫新电影《Nuuccia》正式上映,电影原型是一对在西伯利亚东部林区挣扎求生的雅库特游牧夫妻,讲述他们在苏联时代被歧视对待的悲惨遭遇。

然而,原本是真实还原雅库特游牧民族的电影,却被禁止在雅库特地区上映,因为片名带有歧义,是苏联时代排斥土著文化的产物,意为“邪恶的灵魂”。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雅库特人平时都自称“萨哈”,雅库特语意为“阳光”,可到了俄族人统治和后来的苏联时代却被视为“邪恶”,甚至在他们的出生证明中以此注明,这也导致雅库特人直至苏联解体才放下敌视,逐渐接受“俄罗斯人是大哥”这个说法,理由是教会了雅库特人如何写作和阅读。

有愿意当俄罗斯人是大哥的,自然也有不愿意的,比如电影原型中的雅库特夫妻,他们一整支族群至今仍不愿与俄和解。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雅库特人祖先来自蒙古高原的突厥部落(匈奴),经外贝加尔地区迁徙至贝加尔湖沿岸,公元960年再次向北迁徙直达北极圈,途经勒拿河、阿尔丹河等流域有不少族支定居,就此形成俄史中的“南北雅库特人”:南系以农耕和饲养牛马为主,北系则终身狩猎驯鹿。

17世纪俄国哥萨克人入侵西伯利亚后,雅库特人被迫改信东正教,坚决反对的部分雅库特氏族被哥萨克人驱逐屠杀,此后终年在西伯利亚游牧。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苏联“大整顿”期间,雅库特人无论信仰都被统一列为不享受扶持和福利的“边缘人”,涅涅茨人是“北极边缘人”,雅库特人则是“西伯利亚边缘人”。

除了区别对待,“边缘人”还承担起一项重建西伯利亚的重担,以人口为基数,每年要上缴至少40%的农牧产品税,以贴补响应号召移居当地的俄族新移民,对于土著而言,相当于“霸占我的土地,我还要养活你供着你”。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种种不公与歧视,让部分雅库特人宁可选择游牧,也不愿迁进苏联为其规划的城镇,这也是西伯利亚城镇虽多,却仍有大量游牧土著居无定所的主要原因。

在西伯利亚四处颠沛流离虽然很苦,总好过被阶级剥削,尤其是被哥萨克人驱逐屠杀的那批雅库特氏族后裔,更是坚定了“无国无家”的信念,而他们唯一的生存手段就是驯鹿,不停游走在西伯利亚林区,只为驯鹿。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并不是所有驯鹿的都是雅库特土著”,向导说:“目前绝大部分规模化养殖驯鹿的,都是斯拉夫人。”

这个说法确实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但也基本可以理解,毕竟俄罗斯鹿肉的需求量极大,仅靠游牧土著那出肉量都不够塞牙缝,更何况北欧也年年进口数量可观的鹿肉。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驯鹿跟牧羊差不多原理,春夏秋一样以草植为食,不同之处是入冬后啃食雪下苔藓,为了不破坏草场,牧民需要不停在各大牧区之间转场,而冬季苔藓量少、食量反增(抗寒),使得入冬后的牧民更要频繁转场,常常一个月就要更换五六次牧场。

批量养殖则不同,一年都换不了一次牧场,少则千头、多达上万,草场被啃的寸草不生都不够(比牧羊还破坏环境),入冬前还得囤积大量草料再加饲料,所以雅库特牧民的驯鹿更受欢迎,价格也相对更高。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那么,真实的雅库特土著驯鹿人,他们又是如何在冰天雪地中求生繁衍呢?

为了方便理解,向导掏出地图给我比划出一条转场路线,大致理解是:春夏两季往南,土著们会沿着勒拿河沿岸的水草肥沃区域驯鹿,本着不破坏牧场的原则,平均十天半个月就得转场。

入秋后反向往北,依托维尔霍扬山脉的高山阻挡冬季寒流使驯鹿顺利过冬,在勒拿河解冻前过河再向南,几乎所有土著驯鹿人都有固定的转场路线,区别是有的路线更远,据说最长超过2000公里。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长期转场不仅要保持运动量,也加大了驯鹿的草料摄入量,这就是土著鹿肉肥而不腻且不带腥臊的诀窍,但同时也给驯鹿和土著带来巨大风险,尤其是冬季寒流和难以预测的暴风雪。

西伯利亚寒流相信中国人深有体会,一夜降温20℃还只是小儿科,最恐怖的是暴雪,雪花在强风作用下会凝结成晶,不仅大大降低能见度,打在身上就跟冰雹一样生疼,几乎每次暴雪过后都有驯鹿被冻残冻伤,进而眼睁睁看着它倒下。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驯鹿走丢更是常事,偶尔也有一整批被头鹿带迷路的意外,待风雪过后,经验老道的驯鹿人还得循迹四下寻找,因为受惊后的驯鹿会横冲直撞十分凶险,没有丰富的技巧和经验,很难安全地将迷路驯鹿带回。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由于驯鹿视力很差,在没有阳光和紫外线的环境中会特别暴躁不安,所以太阳下山前必须扎营过夜,这个地点的选择也十分不易,既要保证没有大型狩猎动物,还要有足够开阔又不易走散的空间以便驯鹿活动,然后才能安营扎寨。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扎营后,男人砍树、女人劈柴、小孩拣枯枝,尽快起锅烧水给驯鹿补充水分(驯鹿长期啃雪会得肠胃炎),这些工作不仅要全员参与,还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耽搁,因为接下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男人们趁着夜幕降临之前找到干净的水源,通常会挖开结冻的河面,然后有人搬运冰块,有人利用河面豁口钓鱼或撒网,等冰块数量够了,也差不多捕够一家人吃的鱼。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如果这个营地停留时间够长,土著们还会利用工具打造更大的帐篷和居住空间,同时再宰杀几头体弱或受伤的驯鹿,以维持全家人的营养所需。

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土著小孩从小都要养成“生吃”的习惯,无论是鱼还是鹿肉,每次扎营的第一顿,孩子们都得生吃,这是驯鹿人的传统,因为不是每一顿饭都能吃上热腾腾的食物,也不是每一次扎营都能成功燃起篝火。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如果当晚风平浪静,女人们也会不辞辛劳下厨做一份有鱼有肉的大餐,然后一家人在温暖的帐篷里吃一顿难得的晚餐。

正常情况下,驯鹿人吃的都是纯天然鲑鱼和鳕鱼,将鱼肉切成片直接蘸盐生吃,鱼头鱼骨煲汤,鹿肉和内脏切块与大米焖煮(类似手抓饭),鹿骨给牧羊犬补钙,鹿皮洗净风干后制成衣物靴袜取暖。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孩子们不读书吗?

听到我提出的问题,雅库特土著沉默了好一会儿才抬头:我们没有家,也不懂什么是国,我们只是为了活着。

向导翻译后又补充解释了几句话:游牧土著都有指定的定居点,他们不愿意定居,一是不愿“上供(就是纳税)”,二是不想再经历祖先被驱逐的遭遇,所以只能在春秋两季时送孩子到就近的城镇学校读书,入冬后再带着课本随驯鹿转场。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西伯利亚土著:颠沛流离三百年,不知何处是家乡

向导看似简单的聊聊几句,却道尽了雅库特驯鹿人的辛酸与苦楚,要知道入冬后的西伯利亚不光冰天雪地、无水无电无网络,就连道路都被积雪覆盖,孩子们从学校到牧场动辄几十上百公里,在茫茫大雪寒风刺骨中寻找父母的感觉,你我都无法切身体会。

虽然不甚理解,可颠沛流离三百年的雅库特人传统思维,岂是朝夕就能改变的根深蒂固,只是可怜了驯鹿人的孩子,一生都难以摆脱“不知何处是家乡”的命运。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86615.html

(4)
上一篇 2023年11月3日 上午10:27
下一篇 2023年11月4日 上午11:0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