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美食,才不只有葱烧海参!

作者:丹华

本文转载自:三联美食(ID:slhaochi)

胶东美食,才不只有葱烧海参!

『对食物接近原始的享受,一直悄悄伴随着我。』

我的童年在山东半岛度过。说起吃食,其他地区的人就问我:“你们那儿吃煎饼卷大葱吧!”这个问题就好比跟东北人说:“你们那儿都会滑冰吧!”换来的答案都是一堆解释。

我的故乡在胶东半岛南岸的乳山,毗邻黄海,近几年以海景房闻名。这里没有煎饼,却有的是大葱、大蒜、大馒头,还有网红食品“乳山牡蛎”。和所有被内陆人视为珍稀品的海鲜一样,牡蛎在我们那里极为平常,外壳常被孩子们当成过家家的用具,鉴于它已有知名度了,这里就不赘言。

胶东美食,才不只有葱烧海参!

图 / pixabay

乳山的特色美食是胶东美食的缩影,海鲜的风头盖过了其他食物。实际上,从主食到菜肴,其做法都极具地域特色。提到胶东菜常有人点名葱烧海参,海参其实不是重点,可以换成任何一种海鲜。关键是葱,在胶东的饭桌上从来都不会缺席。那就从自带喜感的葱说起吧!

“可辣可甜”的大葱

信息没有广泛传播的年代,没人去分析大葱的养生功能,大人小孩,咔嚓吃就是了。大葱不仅是做菜的佐料,更多的是直接入口的配菜。葱这个字听起来憨憨的,如今又常被戏谑,仿佛吃葱的地区非常土气落后。可食物是无辜的呀!

在我成长的八十年代,孩子们放学回家,掰块馒头就举着根大葱就跑出去了。要是想换换口味,那就配瓣儿生大蒜或者小圆葱。若馒头就大葱算是胶东儿童们垫肚子的餐前食,那这前餐还真霸道。在田野边,在广场上,我们举着葱和馒头跑来跑去。三十年前的天空也真迷人,星星多得总让你想拿手里的大葱去捅一捅。

胶东美食,才不只有葱烧海参!

图 / pixabay

生葱呛人熟葱甜,生葱泼辣熟葱温柔。有一次闲聊,一位在日本留学的同事说起她爱吃油煎葱,我忽然忆起从前家里待客的一道菜:炒大葱,好久没吃过了。这道菜做法简单,就是将切成段的葱白放在花生油里爆炒,去除生葱的辣味,加酱油炒软后就出锅,甜丝丝的,类似日式寿喜锅里的酱油煮葱的味道。若家里有肉,也可切点肉片炒,但最后香味胜出的,一定是甜软的葱。

十岁后我前往东北生活,发现这座距故乡几千里的城市,人们的饭桌上也有葱,和香菜白菜青椒等蘸酱菜摆在一起生吃。大概这是闯关东过去的人带来的习惯吧。只是东北以米饭为主食,我再也没有像十岁以前那般,揪口馒头或贴饼子,举根大葱四处撒野了。但大葱带起来的那种对食物接近原始的享受,却悄悄伴随着我。现在,在西餐厅里吃披萨或华夫饼时,我虽会装模作样收敛一下,之后就浑然不觉吃出了馒头就葱的架势。

胶东美食,才不只有葱烧海参!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一锅端 蒸蒸日上

《咱们的牛百岁》是表现胶东半岛生活的一部很有名的电影。影片中有一幕,王馥荔扮演的菊花掀开锅盖,从热气腾腾的盖帘上拿出两个饱满巨大的梭形深色馒头,用手绢包好,放到了钱勇夫扮演的牛天胜手里。每次看到这幕,我都想去掀锅看看,里面还蒸了什么。记忆中的胶东美食,一口大锅就能解决所有的吃饭问题。从馒头米饭到蔬菜到虾酱,一切皆可蒸。

胶东美食,才不只有葱烧海参!

电影《咱们的牛百岁》

胶东的家常菜往往是做主食的时候跟着蒸熟,常见的有蒸白菜,萝卜条,土豆条。这些菜切好后放进小瓷盆里,中间挖个小坑,加勺花生油,一点粗海盐,盖上大锅盖蒸到冒气儿。出锅后将中间的调料拌一拌就可以了。由于那时的菜多为自家种植,调料又很单一,如此简易的做法反而让菜的味道很正。

还有一种蒸的“菜”是虾酱。在虾酱上洒点花生油和葱花,打个生鸡蛋,放到大锅蒸透。熟虾酱配上冒油儿的红地瓜,玉米贴饼子(当地叫粑粑),妙不可言。若从海边买来的桶装生虾酱有股海腥味,那蒸熟后的虾酱则散发着海和花生油混合的香气。

胶东美食,才不只有葱烧海参!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在所有的蒸食中,我最爱吃蒸菜饺。胶东的菜饺真大,大到有一个成年人的手掌那么大,包成柳叶褶儿后铺在玉米袄上。时令蔬菜皆可入馅,如小白菜、茄子、菜豆、西葫芦、槐花等等。记得给我打针的老医生家门口,就有一棵大槐树。暖春时节路过那棵槐树,我都特意站会儿闻闻槐花的清香,盼望着大人能多捋几把回去做蒸饺。

喝汤就是吃面条

至于面条,在胶东的叫法是汤。当地将吃面条称作“喝(hǎ)汤”,做面条叫“擀汤”。我们有手擀的长条面汤,用韭菜末或蚬子肉打卤;有细嫩的面片汤,常加入同样滑溜的芋头片;还有地瓜面做的地瓜汤和豆面做的豆汤。

地瓜汤的做法有点特别。暗黑色的地瓜面团用插菜板插成条状,放入开水锅里,加点调料。煮熟的地瓜汤一咬就断,带着一丝丝甜味。豆汤的面则是手擀的宽面,散发出豆香味,有人就嗜好这种味道,卤里多配上菠菜。地瓜汤和豆汤其实都是缺少白面的年代里面条的候补产品。对于这两款面,爱喝的人总念叨,吃够了的人一口也不想。

胶东美食,才不只有葱烧海参!

图 / 视觉中国

喝汤时,有人习惯在面条底下埋几个新蒜瓣,吃几口咬到蒜,仿佛咬到了宝。儿时的我,对于面条兴趣不大。直到看到电视剧《八月桂花香》里的人物在有滋有味地吃面条,忽然就馋起来。此后每次喝汤都很积极,边吃边回忆电视里吃面的镜头。

不知是否有孩子和我一样,总觉得影视剧里的饭更香。若有挑食的小孩,这种外界的刺激也许还真管用。长大后,我尝到了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面。但天热时,却想来碗老家的韭菜和蚬子肉打卤的过水面,里面埋几瓣新蒜,用筷子挑开。夏日傍晚,跟大人到门口纳凉,邻里互相问着:“你吃的什么好饭?”回答常是:“喝汤!”

“欢乐富强”的点心

咸湿的海风里,最甜的是胶东半岛的点心。白面火烧、乳山媳妇饼(今称喜饼)、威海老桃酥都是童年吃过如今依旧流行的家乡点心。这些面点都很实惠,尤其是火烧和媳妇饼,半张到一张就饱了。胶东的火烧类似发面饼,外面酥脆,内里蓬松,或咸或甜,保留了最大程度的麦香。这种类似杠子头的火烧朴实抗饿,据说早年曾是“拥军干粮”。现在较有名的是荣成一带的盛家火烧。

另一款点心乳山喜饼,则松软许多,是每个离乡的游子对胶东半岛最甜的思念。看纪念峻青的报道,说这位作家生前,每收到老乡邮寄来的喜饼,就打电话感慨真好吃!这饼好在哪儿呢?借用他老人家在《秋色赋》里形容秋天的词语,那就是“欢乐和富强”

胶东美食,才不只有葱烧海参!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饼的两面烙得发红,外沿的饼圈淡黄,厚实松软,一掰两半儿。幼时常盼别人家有喜事,因为这样的时刻,我不但能和小伙伴捡到地上的五彩纸,还能分到媳妇饼。小朋友们兜里揣着亮纸,手里举着饼,穿梭来去,以为这生活会一直跟喜饼一样香甜……

几款点心里,威海老桃酥算是最精致的了。它的外形比碗口还小,上面印着“桃酥”或“酥”字,脆脆的,用牛皮纸包着。起早的爷爷常烧一壶热水,泡几碗茶,将桃酥泡进茶里当早餐。有时我也学着将桃酥泡到白水或麦乳精里,看着逐渐变软的桃酥块儿泛起小泡泡。结果呢,吃上几口就觉得有点顶。现在看李娟的文章里,写哈萨克人将馕一块块掰碎泡到黑茶里,就想起从前爷爷用浓茶泡桃酥的吃法。爷爷要是还在就好了,我一定用上好的茶,为他泡上一碗威海老桃酥……

胶东美食,才不只有葱烧海参!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胶东家常菜在今天看来,做法基本很健康:不过度烹饪,以蒸为主,少油,尽量保持食物的原初味道。海鲜用大锅煮一煮就可以了,最多放点葱姜蒜。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无非是菜里多了一些肉。胶东的饮食并未提倡滋补,但主食和菜的做法,也比较符合当今的营养学要求。当然,盐少放些就更好啦!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40763.html

(0)
上一篇 2021年7月4日 上午11:50
下一篇 2021年7月4日 上午11:5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