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资本"?没有,是在建立自己的市场底层逻辑

作者:何处击

本文转载自:观察者网(ID:guanchacn)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何处击
江湖外号:“铁拳何师父”

过去的一个月里,全球资本市场的焦点在中国,中国的焦点在监管。

中国的监管机构们先后针对美国上市企业的数据安全问题、国内互联网平台的垄断经营问题、涉及大量三方用工关系的平台劳务问题,以及最近也是最最牵动资本市场的教育培训行业“双减”问题,做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监管举措。

市场人士纷纷惊呼,这几乎是过去10年来没有的力度,也已经引发了相关上市公司股价的剧烈下跌。

周末,一则“路透引述消息人士报道”甚至公开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已停止处理中国公司在美国IPO及其他证券销售的注册,同时为投资者制定新的指南。

虽然此消息后来被验证为只是误读,但投资市场的一片恐慌是事实,很多投资人、尤其是境外投资机构高喊着:“政策变了,中国在去资本化!”“外资投行纷纷提示客户尽快撤离和中国相关的投资标的了。”

这种提法是事实吗?背后又有着何种相关各方的博弈?

中国"反资本"?没有,是在建立自己的市场底层逻辑

中国"反资本"?没有,是在建立自己的市场底层逻辑

不确定性恰恰是金融市场的本质

这几次股市波动,大家也都关注到了背后有中国政府的政策调整,阿里被罚款、滴滴被网络安全审查、教育培训双减政策出台。中概股普遍大跌,资本市场出现应激反应,也在情理之中。

这里面,一部分是估值因素,有些行业的估值可能本来就不合理,回归理性是正确的。来自于西方传统的资本估值逻辑,在遭遇中国经济新监管逻辑后,形成了碰撞。

但在这背后,我们也观察到有一股鼓吹“外资逃离”的风声,核心逻辑读起来却是那么熟悉:

中国市场受政策影响太大,不确定性太大了,社会主义制度靠不住啊……

因为在外界眼中,中国政府是无限的“专制政府”,因为中国不是所谓的“完全的市场经济主体”,计划经济主导的政府擅长宏观调控。经济规律无法在中国这个市场发挥作用,只要政府想改变规则,资本就成了鱼肉。

但作为投资者,难道忘了不确定性不是中国政府的本质,恰恰正是金融市场的本质。

事实上,经济领域里无论宏观还是微观,都是在不停变化更新的,投资机构的职能就是寻找变化中的机遇。

无论是IDG、软银、红衫、高瓴,都是从中国不断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享受到红利的。今天中国再次把改革推进深水区,谁能说不是下一次重大的机遇呢?

而且,政策不是突然出台的,信号早已发出。如今只是为了让自己的撤退显得体面,也为日后重新回归找个台阶,才有了这一系列话术操作,反正中国政府早已被“污名化”,洗脱不了“嫌疑”。

中国"反资本"?没有,是在建立自己的市场底层逻辑

中国"反资本"?没有,是在建立自己的市场底层逻辑

中国开始自信自身的金融市场

我们认为,中国经历了高速发展的经济红利期后,走进改革深水区,走进社会主义金融市场建设,是理所当然的,这不是给全球资本市场“添乱”,恰恰相反,这个进程就像中国的抗疫事业一样,可以成为全球金融新秩序改革的重要模板。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中国如何从经济领域的长期跟随,走到了高度自信的今天。

其实所谓“外资出逃”的呼声不是第一次了,从改革开放以来,少则几年多则10年,围绕中国政府的确定性问题都会有一次回潮。包括之前很多人选择移民,一个归因就是“我看不到中国的未来”,也就是西方讲的所谓“中国崩溃论”。

今天的西方早已陷入这种论断里开始自我印证了,以前讲中国要崩溃,因为中国不是他们眼里的民主政府,总有一天要崩溃的,所以虽然中国很有钱,但你的估值享受很低,我们的估值很高,因为我们是小政府,是稳定的社会。

他们大概忘记了,如果西方这种政府结构真的很有效,社会很稳定,那么几次金融危机又是从哪里爆发的呢?

中国"反资本"?没有,是在建立自己的市场底层逻辑

这个过程对于中国来说,是放低身段、积累实力的过程。经济领域里所有东西都学西方,中国的产业逻辑和金融逻辑在当时基本是遵循华盛顿共识下的全球分工理论。这也没有什么问题,因为我们当时走的就是外向型经济。

到了2000年以后,中国在产业上开始有自己的逻辑了,开始从加工转为独立制造的大工业体系,但在金融上,还是遵循西方的逻辑,所有的资本市场建设、架构和监管逻辑全部按照西方的来,所以那个时候开始有VIE,很多公司尤其是新经济企业都去美国上市。

但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监管部门看到了西方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弊病,意识到不能完全开放市场,并且开始准备去杠杆了。

其实疫情以后,你会发现中国政府不再动不动就救市了,逐渐金融的归金融,产业的归产业,不希望增加金融化的趋向,因为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金融不能被用于制造贫富差距和社会焦虑,应该被用于服务实体经济。

西方的金融逻辑核心一直是“股东回报理论”,是以少数股东的利益为核心的。西方这套股东回报高于一切的金融逻辑发展到今天,早已经变味,它不再是依靠实业发展产生对社会有帕累托改进的利润来推动上市公司股价发展,而是走向了脱实向虚,依赖不断的货币放水+提高杠杆倍数+回购股份等金融手段来抬升股价。而上市公司的利润与涨幅也越来越集中于金融和互联网寡头。那些鼓吹所谓美国股市多年来涨幅惊人的投资者,浑然不觉其背后蕴含的高度空心化和高风险。

中国的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又长期受到西方的金融逻辑“指导”,也一度陷入了追求虚拟财富、杠杆率高、缺少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迷思,甚至于成为少数资本玩家的提款机。

但我们也欣慰地看到,这种现象正在大幅度扭转。一方面,金融市场着力于底层监管建设,加大退市力度,对金融违规违法零容忍。另一方面,对互联网巨头的垄断经营模式,对境外上市企业的数据安全监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些要求的目标是重塑金融市场的底层逻辑,那就是为实体经济服务,以全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为导向。凡是威胁到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凡是侵害了中小企业和消费者这些“弱势群体”的利益,凡是以“大到不能到心态”对抗监管的企业,甚至侵害了公序良俗的企业,都受到了“矫正回归”。

在这个过程中,少数资本会感觉到不适,会认为自身的利益没有得到最大化,但是他们必然会醒悟,只有兼顾了所有人利益的金融市场,才是一个长远的、稳固的、对社会总福利有增加效能的正能量场。

中国"反资本"?没有,是在建立自己的市场底层逻辑

看清了这一点,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的那条消息。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表态,无非是为了给美国的投资者们撑个腰,希望以此来施压中国政府,对资本的监管不要太过头,甚至开倒车。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最大消费市场,这块蛋糕实在是太有诱惑了,每个毛孔都贲张着想要吸血的资本怎么会放过?这既是资本的本性,也是金融霸权的本性。

中国金融市场刚刚开放,就像美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的打压一样,靠自己原本那套逻辑横行霸道的美国,也不会允许中国像在政治领域成功走出自己道路模式一样,允许中国的金融市场走出自己的模式,让美国资本看的到捞不着。

也会有人担忧,中国的金融市场会不会和美国、和世界脱钩?自中美贸易战以来,或者提早到“中国崩溃论”以来,所谓的“脱钩论”我们听的实在是太多了,但事实上呢?贸易战以来,美国的日子过得也并不好,制造业未见起色、普通民众承担后果、金融市场动荡不安,而中国却是全球唯一正增长经济体,脱贫攻坚战如期收官,顺便还推动了“卡脖子”技术的发展。杀敌五百自损一千,聪明的资本会这么算账?

聪明人也不会这么算账。桥水基金创始人雷·达里奥(Ray Dalio)近日就在自己的linkedin上发文,认为中国政策制定者的行动方向“从未改变”,一直以来都支持资本市场快速稳定发展、企业家精神,并对外国投资者持开放态度。而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本身的变动,监管者做出政策调整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部分西方投资者却将这些监管措施误解为是“反资本主义”,这也将使他们错失中国的机会。

金融市场,从来就是一个充满争议,尤其是对规则争议的所在。

一方面,它盛产各种“野蛮人”,不断有人钻规则空子甚至瓦解规则,这方面的故事,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到“雷曼兄弟”,不胜枚举。另一方面,监管者的脚步总是落后于充满创新精神的金融市场,这就导致监管措施似乎总是“迟来的正义”。

然而,对一个大国来说,制定自己的底层金融逻辑,是长久发展的压舱石。在中国,这个逻辑已经被定义得很明确:一切创新,在被证明会损害大部分人民的利益时,就会被证伪被叫停。社会主义中国的金融逻辑和它的价值观逻辑是一致的,价值观方面不存在特殊性。

所以奉劝那些总是把“国际资本”的特殊性视作理所当然的人们,时代变了,你们的话术不好使了。

来源|观察者网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58474.html

(25)
上一篇 2021年8月6日 上午11:47
下一篇 2021年8月6日 上午11:5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