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意外成功让蒋介石信心大增,淞沪会战如法炮制,结果输得精光

作者:萧武

本文转载自:熏烟字篓(ID:xiaowbutongyi)

一次意外成功让蒋介石信心大增,淞沪会战如法炮制,结果输得精光

一二八淞沪抗战和八一三淞沪会战确实有可比之处。一二八淞沪抗战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占领东北已成既成事实且无法挽回的情况下,中国军队未组织有效抵抗,因此在“一二八事变”之后,国军坚决抵抗,最后迫使国际干预,进行调停,而淞沪会战是在七七事变之后,华北即将沦陷的背景下,国军在淞沪战场主动挑起的。但这两场战争的结果却并不完全相同。

一二八淞沪抗战时,中日两国实际上都未做好全面战争的准备,所以并没有出全力大打。对此时的日本而言,刚吞下日本,尚需时间经营,这时候就开始全面侵华,日本并没有摸清列强的态度,还是比较谨慎的,只是策划成立所谓的伪满洲国,分裂中国。而到八一三抗战时,日军占领东北已经非常稳固,也占领了热河,华北门户洞开,连平津一带都成为中国不能驻军但日本却可以驻军的所谓中立区。

一二八淞沪抗战时的另一个比较严重的情况是,虽然中日双方都未做好全面战争的准备,但中国要差得更多,而日本的准备要比中国充分不少。为什么一二八抗战的时候是粤军十九路军在沪宁一带驻防?就是因为此时常公的中央军主要都部署在江西和河南、安徽一带围剿红军,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正在高潮,常公为了拉拢粤系,不得不让陈铭枢担任行政院长,蔡廷锴率十九路军驻扎在沪宁线一带,刚好赶上了。

一次意外成功让蒋介石信心大增,淞沪会战如法炮制,结果输得精光

九一八的时候,常公之所以电令张学良不要冲动,保持冷静,意图就是等待国际调停,为他继续打内战争取时间,这也就是他自己所说的,“攘外必先安内”。一二八淞沪抗战实际上也是服从于这个目标的战争,虽然开打之后双方都有不同程度增兵,但日军迅速增兵到9万人左右,而国军除了守土有责的十九路军,之后赶来增援的之后拱卫京畿一带的第五军,如果再打下去,国军增调部队就非常困难了。

所以,在所谓的国际调停进行了一番之后,虽然双方罢兵停战,但相比战前日本还是占了大便宜。首先是等于承认了日本对东北的占领的既成事实,之后日本又策划成立了所谓的伪满洲国,国联派出的调查组虽然承认日本侵略中国,但日本随即退出国联,列强也无如之何。另一点就是,虽然淞沪抗战国军付出一万多人的伤亡代价,但日军也伤亡约一万人,但后面签订的停战协定却规定,中国不能在上海驻军,而日本可以。

虽然上海当时有外国租界,列强干预的理由是中日双方的战争威胁到了租界的安全,也影响到了列强的利益,所以规定停战后中国不得在上海驻军。但上海虽然有租界,毕竟还是中国领土主权范围吧?中国不能驻军,但日本却因为在上海有租界,所以可以享受列强的权益,驻扎少量军队。这算什么胜利?很明显,列强本身就是在拉偏架,停战协定只是想保证自己的利益,并没有帮中国主持公道,维护中国的主权权利。

一次意外成功让蒋介石信心大增,淞沪会战如法炮制,结果输得精光

淞沪抗战停战后,日本先占领了东北,接着又步步紧逼,先后占领热河和察哈尔,进逼绥远,策动所谓的“华北自治”。可笑的是,在之后冯玉祥发动的长城抗战中,作为中国合法政府的国民政府不仅没有支持冯玉祥,反而选择了和日军一起打压冯玉祥,最后长城抗战失败,甚至答应日本压制国内的抗日呼声和行动,抓了“非法抗日”的吉鸿昌并处死。1935年的何梅协定就更不用说了,连华北都真的“自治”了,中国也不能驻军了。

这就是为什么在七七事变的时候,打响全面抗战第一枪的地方在卢沟桥,而卢沟桥在北平以南的原因。到这个时候,如果中国再不坚决抵抗,不仅华北一带的热河、察哈尔要沦陷,而且平津也保不住了,再往下就是山东、河南、山西都保不住了,中日双方的接触线就要后退到黄河沿线了。也是因此,在九一八之后,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到热河、察哈尔的抗日义勇军,都在积极抵抗,但国军却一退再退。

就是这么“丧权辱国”的所谓停战,却真的被常公当成了一次成功的军事和外交操作经历,所以在七七事变之后,常公一边号召全面抵抗,一边却又在淞沪先后投入四五十万人的国军精锐部队,孤注一掷,企图吸引国际注意力,进行干预,迫使日本放弃已经到手的侵略果实。也是因此,在这一时期常公和日本人进行的谈判的底线,就是回到七七事变之前的状态,只是日本舍不得已经吞进嘴里的果实,才未能达成妥协。

一次意外成功让蒋介石信心大增,淞沪会战如法炮制,结果输得精光

在这个意义上说,一二八淞沪抗战虽然在军事上说,和日军的作战未落下风,坚持到了列强干预来的时候,上海仍未完全失守,但在外交和政治上并没有取得什么太多的积极意义。并且,停战之后,按照日本人的要求,将坚决抵抗的十九路军调往远离京沪线的地方,去了福建,要求十九路军参加围剿红军,逼得十九路军不得不在福建宣布独立,另立政府,号召全国地方部队团结一致,一面反蒋,一面抗日。

而常公当成一个成功的操作,在制订下一次中日战争的防御作战计划时,就把第五军部署在沪宁线上的无锡、苏州一带,并在这里修建了国防工事,准备进行持久抵抗,吸引国际干预。所以,在全面战争开始之后,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清楚,淞沪地区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不利于中国军队防御作战,但常公仍然坚持不断增兵,在上海与日军死扛,浪费国军精锐。在已经决定撤退的情况下,还要求留一个师在苏州河以北,就是因为这里靠近租界,常公对国际调停仍然抱有幻想。

从这个角度说,其实两次淞沪抗战的结果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如果从常公的角度说,第一次算是成功操作,因为确实换来了列强的干预,算是为他继续“安内”争取了一些时间,而第二次则是常公赌徒式的操作,不仅把国军精锐送到一马平川的上海去当炮灰,要不是当时的交通条件跟不上,常公甚至想把云南、广东等其他地方部队也送上去给他当赌本。结果是淞沪会战一溃千里,到了南京已经无法组织有效防御,战线一再后退,只能先迁都武汉,之后又迁都重庆,国土沦丧。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97593.html

(2)
上一篇 2021年11月2日 上午10:49
下一篇 2021年11月2日 下午12:1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