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锡克教徒:以雄狮为名

作者:文明传播

本文转载自:文明杂志(ID:WENMINGZAZHI)

印度锡克教徒:以雄狮为名

印度享有“民族博物馆”和“宗教博物馆”之称,走进印度,你会感觉自己全然置身于宗教的世界之中。在这个丰富多彩的宗教万花筒中,有一门独具特色的宗教锡克教,它是一种一神论信仰的印度宗教,以《古鲁·格兰特·萨希卜》为经典,规定男性教徒一律以“辛格”(意为“狮子”)作为自己的姓氏。而锡克教徒终生不剪头发,一般都将头发用布层层围起,绕成一个像“大磨盘”的头包:头戴大头巾、满腮白胡子是标准的锡克教徒打扮。

印度锡克教徒
以雄狮为名

撰文/张占顺

摄影/马克·哈特曼(Mark Hartman)

诞生于“五河之邦”

在印度,锡克教从产生、形成、发展至今只有500多年的历史,是一门较年轻的宗教,其人数在印度总人口中也只占2%,但锡克教及其教徒在印度影响颇大,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宗教民族群体。

锡克教产生于印度次大陆的旁遮普地区,旁遮普又被称为“五河之邦”,因这个地区由杰鲁姆河、奇纳布河、拉维河、比阿斯河、萨特累季河五条河流汇集连接在一起。随着伊斯兰教对北印度的入侵,旁遮普作为进入北印度的主要大门,注定会成为永久的战场和所有征服者的第一停留地。穆斯林的到来,不仅使旁遮普,而且使整个印度都经历了政治、社会、文化和宗教的对撞和冲突。锡克教的创始人那纳克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

穆斯林在旁遮普和北印度的统治对印度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既没有将伊斯兰教所倡导的平等理念注入印度社会,也没有兴趣改变以种姓制度为核心的印度教社会的组织基础,反而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印度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同时,印度教内的各个派别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并且在北印度出现了许多圣人团体。这些变化无益于印度教社会的统一和团结,却加速了印度教社会的分裂。各种宗教、语言、文化不断地冲撞和融合,预示着一种新的宗教信仰──锡克教的诞生。

1469年4月15日出生于印度教刹帝利种姓的那纳克,从小就学习婆罗门教和伊斯兰教的知识,沉迷于神学之中。关于他在1499年创立锡克教的过程,还有一个传说:一天凌晨,那纳克在河中沐浴时与神进行了对话,然后,他便在河里消失了三天三夜。第四天,当他从河里走出来,说的第一句话便是“世无印度教徒,也无穆斯林”,这个事件被锡克教徒视为那纳克已经找到了真理,锡克教就此诞生。

那纳克找到真理后,开始向人们传播这一新的宗教信仰。当地的许多农民都成为了他的信徒,从此“锡克”这个词便形成了,“锡克”意为门徒、信徒。对当时的信徒,那纳克用三个词概括了他的教义:工作、敬神和分享劳动成果。

那纳克的宗教思想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双重影响的结果。由于穆斯林的统治,印度教为避免更多的教徒转信伊斯兰教,对印度教进行改革。崇拜一神、崇尚人人平等思想的虔信运动成为了印度教改革的基本方向。那纳克便深受虔信运动的影响,主张一神论,认为宇宙之神乃惟一,无处不在,是所有存在的根源。而伊斯兰教中远离了正统伊斯兰教的苏非派与印度教的虔信运动倡导的思想极其相似,也促进了那纳克宗教思想的形成。两种教派的积极交流表现在通俗、虔诚的精神层面。

那纳克之后,后继的几位锡克教祖师秉承那纳克的教义,逐步建立了锡克教独特的宗教体系。到第五位祖师时期,锡克教建立了自己的圣地、圣水,编撰了经典。第六位祖师面对穆斯林的压迫,建立了保卫锡克教的武装力量,为锡克教徒注入了尚武精神。第十位祖师戈宾德·辛格建立“卡尔萨”(受过洗礼的锡克教徒的总称)体制,要求消除印度教的不同种姓,规定男性教徒一律以“辛格”(意为“狮子”)作为自己的姓氏,女性则以“考儿”(意为“公主”)作为姓氏。此时的锡克教已具备十分完善的宗教体系,拥有完整的教义和信仰。一个独特的锡克教徒群体以崭新面目出现在印度历史舞台上。

印度锡克教徒:以雄狮为名

■ 印度旁遮普邦,阿南德普尔萨希布镇,锡克教徒。因为留长发,缠头巾也就成了锡克教徒的一个关键性标志。用头巾能更好地包裹头发,保持整洁,同时还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尊严,缠上头巾就如同戴上了王冠一样,显得高贵、威严。

寓神于形:锡克教徒的身份标志

锡克教徒拥有独特的身份标志,即“五K”和缠头巾。“五K”是指蓄发(Kes)、加发梳(Kangha)、戴铁手镯(Kara)、佩短剑(Kirpan)和穿短裤(Kachh),因这些词的第一个字母为“K”而来。据说这是在1699年3月的拜萨克节上,锡克教的第十位祖师戈宾德·辛格为锡克教徒规定的特殊身份标志。“五K”和缠头巾有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

印度锡克教徒:以雄狮为名

■ 印度旁遮普邦,阿南德普尔萨希布镇,锡克教徒。锡克教徒拥有独特的身份标志,即“五K”和缠头巾。“五K”是指蓄发、加发梳、戴铁手镯、佩短剑和穿短裤。

蓄发代表着一个完整的、自然的人。人的整个身体都是由神给予,人不能削掉身体上任何部位的毛发,蓄发象征着人的精神面貌。削发是由于人心的虚荣或是因为人们希望遵循一种世俗的标准,拒绝这种虚荣和世俗标准就表现出一种自由的精神与超然脱俗的思想境界。大多数人生活在世上,只是部分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没有意识到神存在于他们的内心中。锡克教徒要求完全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意识到灵魂和身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整体性原则适用于每个锡克教教徒,因此,每位教徒都应保持身体的完整性。祖师那纳克开创的这种蓄发习俗,是一种与神的意志同在的象征。

加发梳是与蓄长发自然地联系在一起的。梳子可以梳理头发,还可以将打成结的头发固定起来,保持头发清洁整齐。所以祖师规定:“锡克教徒不但要携带发梳,而且每天都要使用它。”“加发梳也是一种心灵修炼,锡克教徒通过佩戴发梳,时刻提醒自己要控制心思,防止自己的思想处于无目的游荡或无秩序状态,避免种种自私欲望的增长。”当锡克教徒用发梳梳理头发时,也就是在运用自我意识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维。思维通过直觉使人处于理性状态,而理性能够控制人的感情,避免过度愤怒和过度情感的爆发。

佩戴铁手镯首先具有自我保护的功能。锡克教徒佩戴的手镯一般都由铁制成。铁手镯配合宝剑使用,可用作武器,抵挡敌人的剑,保护手腕和手臂。除此之外,铁手镯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圆形的手镯没有开端和终点,无始无终,意味着锡克教的团结精神是永恒的,超越时间和空间。锡克教徒通过戴铁手镯的形式,以培养一种永恒、无限的锡克教精神。”铁手镯碰撞的喀嚓声是在提醒锡克教徒永远记住自己的誓言,不要做会给自己带来羞耻的事情。如果遇到罪恶的事,锡克教徒看到自己所戴的铁手镯,便会三思而后行。

佩短剑是锡克教徒反对压迫、争取自由的象征。很明显,剑是维护个人自由和自我尊严的一种有力武器,同时也意味着要对弱者和贫穷者予以保护。它体现了一种尚武精神和一种为坚持真理、维护正义和履行道德规范而不惜献身的意志。佩短剑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意义,它是战胜无知、黑暗,获得超凡知识的象征。在锡克教徒的心目中,剑可以根除无知、罪恶和对世俗的依恋。

穿短裤可以使人动作轻快、行动自由。短裤象征着与印度教长衫的分离,是与印度教传统决裂的一种表示。锡克教徒注定要成为成熟、坚定、行动敏捷的卡尔萨战士。同时短裤也象征着对人的情欲和性欲的控制。短裤不仅适用于男性锡克教徒,同样也适用于女性锡克教徒。

戈宾德·辛格同时也规定锡克教徒要缠头巾。因为留有长发,所以缠头巾也就成了锡克教徒的一个关键性标志。用头巾能更好地包裹头发,使头发不致太乱,从而保持整洁。同时缠头巾还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尊严,缠上头巾就如同戴上了王冠一样,显得高贵、威严。

印度锡克教徒:以雄狮为名

■ 印度旁遮普邦,阿南德普尔萨希布镇,尼昂锡克教徒。尼昂属于锡克教战士分支,今天虽然已不是战争年代,他们仍然将自己视为宗教保卫者,尽最大的努力牺牲自己帮助他人。

锡克教金庙:“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

在旁遮普、德里、巴基斯坦和世界上其他凡是有锡克教徒群居的地方,几乎都可以看到锡克教寺庙。锡克教寺庙借鉴了印度教寺庙的建筑风格,同时又吸取了伊斯兰教清真寺的建筑艺术,从而形成了锡克教寺庙的独特建筑方式和建筑特点。在锡克教徒心目中最重要、最核心、最神圣的寺庙便是金庙。

金庙位于印度旁遮普邦阿姆利则市的中心地区,每天去金庙的朝圣者不计其数。进入金庙前,要脱鞋赤足,净脚洗手,还要用布或毛巾把头包起来。这块布或毛巾就相当于锡克教徒的大头巾了。快要走进大门时,抬头便可看到门楣上写着一行字,意思是“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大门是个走廊式的通道,中间还有个门楣,上面写着“这是神居住的地方”。

进了大门顺着台阶一直往下走,才能到达院内,院里的地面比院外的地面低了足足两米,周围的院墙和建筑物显得比金庙要高很多。金庙位于甘露池的中央,四周水波荡漾。蓝天、碧水、金庙浑然一体,给人一种静谧、祥和的感觉。锡克教祖师把神的住所修建于低地,是有其特殊用意的。一个人在叩拜神之前,首先要消除内心的自我和骄傲,带着谦恭的态度寻求神的仁慈。因此走下台阶,就像来到了人们脚下,与人脚下的尘埃一样低,从而消除了内心的自我和傲气,这样才能朝拜象征着神的庙宇。这是金庙独具的特点。

走进金庙圣殿,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富丽堂皇的图景。锡克教的圣典《格兰特·萨哈卜》摆放在正前面,在圣典的前面是由鲜花构成的一个美丽、圣洁的图案。乐师们在此弹奏圣曲,虔诚的人们盘膝而坐,聆听神曲,进行冥思。在这里停留片刻,便会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平和与幸福之感,让人如入仙境,陶醉其中。圣殿内墙壁上的图案可谓精工细雕,花纹众多,显得金碧辉煌又富有艺术美感。

印度锡克教徒:以雄狮为名

■ 印度旁遮普邦,安姆利则市,金庙建筑群前的锡克教徒。锡克教徒认为人的整个身体都是由神给予,人不能削掉身体上任何部位的毛发。因此蓄发代表着一个完整的、自然的人,是一种与神的意志同在的象征。

走出金庙圣殿,绕转一圈,便会发现金庙有四个大门,朝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围绕金庙的寺院也有四个大门,也是面向四个方向。这意味着金庙面向所有的人开放,无论虔诚者从哪个门进来,都能面对《格兰特·萨哈卜》,聆听神的圣言,这是金庙的又一特色。

在金庙外壁的墙上,镌刻着美丽的图案,表现的是祖师那纳克和一生都伴随着祖师传播教义的两位信徒的事迹。金庙墙身的下半部分是用大理石砌成的光滑墙面,墙面上雕刻着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金庙的顶部有个小阁楼,阁楼的建筑方式独特,房顶呈圆盖形、穹形,恰似含苞未放的花朵,又恰似倒转的莲花。再往上便是圆顶的最尖端,直指天空。

神庙是神的寓所,在锡克教徒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位虔诚的锡克教徒迈入金庙寺院,走下台阶,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要向神叩头,叩头时整个脸面要接触地面,以表达对神的尊敬和虔诚。叩头完毕,就要沐浴净身。在甘露池中沐浴还可以治愈各种疾病,所以在里面沐浴的人络绎不绝,即使是寒冷的冬季也不例外。沐浴完后,虔诚的信徒会绕着甘露池周围的路径走一圈,走到金庙前面,向祖师圣典《格兰特·萨哈卜》鞠躬叩头,默默冥思,然后坐下来,聆听祖师的圣曲。在金庙内,人们坐在一起,静静地冥思,好像灵魂已与神同在。

人们为了表达对神的虔诚,总是在神庙中从事义务劳动。在进入寺庙之前,人们要先脱掉鞋,交由专门的存鞋处保管。照看鞋的服务人员都是义务劳动,不收任何费用。当你走在金庙里,任何时候都可以看见有人在拿着扫帚扫地,或拿着抹布在地面上抹来抹去,惟恐有脏东西留在地面上。当你感觉口渴了,金庙四个院角都有供应水的地方。在金庙的免费公共食堂厨房里,不论酷暑严冬,都能看到义务为大家做饭、盛饭的服务人员。吃完饭,还有专门的服务人员义务洗盘子刷碗。锡克教徒称将这些义务劳动的人称为“萨瓦”。义务劳动,不但维持了金庙各种事务的运行,更成为了教徒们消除内心的自我、表达对神虔诚的一种方式。除了“萨瓦”外,锡克教徒还有一种清洗神庙甘露池的义务劳动称为“格尔·萨瓦”。在炎炎烈日下,金庙里热火朝天,站在甘露池的岸上向下看,人山人海,人们都在忙碌着,不分男女老少,都在竭力清洗着甘露池。他们用手做铁锹,把淤泥一块块铲起;用自己的衣服当盆,把垃圾和淤泥移出神圣的甘露池;他们用双手捣碎土块,抹平甘露池的底面,不留存一颗土粒。在劳动中,锡克教徒表达着对神的信仰和虔诚,体现出独特的锡克精神。藉此也可以看出神庙在锡克教徒的心目中是何等的重要。

印度锡克教徒:以雄狮为名

■ 印度旁遮普邦,安姆利则市,阿卡尔塔科特宫后部的一群锡克教徒,阿卡尔塔科特(Akal Takht,意为永久的宝库)位于金庙建筑群西侧,是锡克教第二大圣所,1609年由锡克教第六代祖师戈宾德建造,他在此运筹帷幄,指挥反对莫卧儿王朝的斗争。

锡克教徒的神圣礼俗

寺庙不仅是神圣的宗教建筑,还是锡克教徒举行各种神圣礼仪的地方。锡克教徒的礼仪有出生命名礼、洗礼、婚礼及丧葬礼等,其中婚礼是锡克教社会中最喜庆和影响最大的礼仪活动,一般要在寺庙中举办。

婚姻是锡克教徒的一种神圣义务,是男女双方精神上的结合、统一。订婚后的男女双方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任何一方都不允许打破这种婚姻关系。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两个家庭要举行纱衮(Shagun)仪式。女方的家人都来到男方家里参加祈祷仪式,祈祷仪式完毕之后,女方的父亲要在男方的额头上涂一个朱红色的印记,并且给男方一个手镯、一块手表和一些现金作为礼物。同时,女方的母亲和亲戚朋友也都会送一些礼物给男方。到了晚上,男方的姐妹们去女方的家里,送给女方朵丽(Doli)服装和美痕蒂(Mehndi),还有一些首饰。入夜,男方家里要举行扎勾(Jago)仪式,即夜间灯火串游。串游的队伍由男方最年长的舅母率领,她头上顶着一个装满水的水罐,一些用面粉做成的油灯放在水罐上面,灯里添满了芥末油。男方的姐妹们都要加入到队伍中来,她们挨家挨户地唱歌跳舞,告诉大家她们家明天就要办婚礼。

到了婚礼当天,人们都进入寺庙中。婚礼在乐声中进行,新郎和新娘要一起在锡克教经典《格兰特·萨哈卜》前叩头,以示他们对祖师的敬仰。接着新娘的父亲把一条粉红色长围巾的一端搭在新郎肩上,另一端放在新娘手里,使他们连在一起。新郎和新娘双双跪在《格兰特·萨哈卜》面前,由教士为他们祈祷: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要寻求神的保佑,然后开始进行“阿南德·卡拉支”仪式。教士宣读完每一节的内容后,乐师便开始演奏乐曲。乐曲共分四节,每一节都有不同的含义。在圣乐的伴奏下,新娘由新郎牵着,围绕着《格兰特·萨哈卜》缓慢地行走四圈。乐曲第一节表示婚姻是永远不可拆散的,是永恒的,新郎和新娘在一生中都应忠贞不渝,甘苦与共,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第二节表示新郎和新娘应互相爱慕、互相敬重,通过无私的劳动和牺牲来升华彼此的爱。第三节表示新郎和新娘的爱为神的爱所代替,神的爱注入新郎和新娘的思想中,并吸引着他们,神的爱在他们心中升起。第四节表示新郎和新娘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完美的结合,这种结合是神的恩赐。整个婚礼大约持续一个小时,最后以共同祈祷结束。

印度锡克教徒:以雄狮为名

■ 印度旁遮普邦,阿南德普尔萨希布镇,锡克教徒。

变化中的锡克教徒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锡克教徒也不断地受到现代西方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一变化集中体现在锡克教徒传统身份标志的变化上。锡克教徒的身份标志“五K”和头巾,在现代锡克教徒身上表现得已不全面。

一些锡克教徒的“五K”和头巾,只剩下了头发和头巾,其他四K都不见了。这种现象在成年锡克教徒中居多。他们认为留有头发、胡子和头巾表明身份足以,工作、生活中带有全部标志会很麻烦。其中一些人为了美观,还时常剪理和修饰胡子。

甚至连留长发的习俗也改变了,有些锡克家庭出生的孩子年龄到达20岁左右,便剪掉了头发,削掉了胡须,摘掉了头巾。据他们讲,缠着头巾使人总是头痛,看着身边的好友剪了头发、摘了头巾,自己也按捺不住。甚至有的夫妇都是大学教授的锡克家庭,他们的孩子从一开始就不再留长发,这可能与父母对宗教的认识和对孩子的教育有关。虽然没有了外部的“五K”特征,他们依然还到锡克教寺庙去,认为自己依然是锡克教徒。

人们只注重宗教信仰,而不再重视外表的标志。西方社会的文化、生活方式正在影响着当代的锡克教徒,使锡克教徒的文化、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这也是当代锡克教徒面临的挑战之一。

印度锡克教徒:以雄狮为名

■ 印度旁遮普邦,阿南德普尔萨希布镇,锡克教徒。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锡克教徒不断地受到现代西方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一变化集中体现在锡克教徒传统身份标志的变化上。锡克教徒的身份标志“五K”和头巾,在现代锡克教徒身上表现得已不全面。

 

印度锡克教徒:以雄狮为名

  精彩版式呈现

印度锡克教徒:以雄狮为名

印度锡克教徒:以雄狮为名

印度锡克教徒:以雄狮为名

印度锡克教徒:以雄狮为名

印度锡克教徒:以雄狮为名

印度锡克教徒:以雄狮为名

本文原刊载于《文明》杂志2014年08期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inghuozhiku.com/31966.html

(0)
上一篇 2021年6月16日 下午1:21
下一篇 2021年6月19日 上午11:4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网站已开通vip会员功能,付费文章和付费资源,vip会员均可免费查看与下载,建站不易,请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