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2021年经济数据同时“超预期降息”,释放什么信号?

作者:北风

本文转载自:北风雪林(ID:beifengxuelin)

今天可以说是今年中国经济极有“指向意义”的一天。

就在今天,中国2021年全年经济数据与四季度经济数据公布,2021年人口数据同步公布。同样在今天,央行货币政策将重大转变!

公布2021年经济数据同时“超预期降息”,释放什么信号?

经济,人口,货币,三大重要数据指标都在今天扑面而来,大家在眼花缭乱之余,要看懂其中的内在逻辑链和未来机遇!

壹,2021增长8.1%114万亿GDP从何而来?

去年在两会将经济目标增长定在6%以上时,我当时写文章做了两个预判。

一个预判是,我国2021年经济增长远高于6%,在8&以上。

第二个预判是,国家将经济目标定得这么低,是要进行一些“触动三座大山”的深度改革。

到了今年回看2021,两大预判都成为现实,但也有超出我预期的地方,那就是去年下半年增长趋势“滑得狠了点”,绝大多数人感觉去年下半年生活难熬,不像是十年前经济增长8%以上时过的日子。

今年四季度的经济数据,以及全年数据,其实在三季度数据出来时,只要不出现黑天鹅,就很明确了。

只是当时官方和经济学家还是惯常“保守”,给老百姓传递的信念是“今年经济总量在110万亿以上”。

结果今年数据是114.37万亿,与事先宣传相差“4%”,加上大家感觉“日子难熬”,不免又产生“数据注水”的质疑。

公布2021年经济数据同时“超预期降息”,释放什么信号?

2020年我国的GDP101.3万亿人民币,按照8.1%的增长率,似乎2021年经济总量在110万亿左右才是真实数据。

我们有两个体系验证114万亿经济总量的真实性。

首先,我国前三季度的经济总量是82.2万亿,而在我国四个季度的GDP比例构成中,一季度比例最低,二三季度接近,四季度比例最高。

历年以来,我国4季度GDP占比一直在28%以上,因此按照82.2万亿/72%来计算,今年经济总量也在114万亿以上。

从四季度经济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四季度经济增长率只有4%是一个很危险的增长率。

但是我们有一个没有“大举宣传”的数据,那就是四季度经济总量超过32万亿人民币。

四季度的人民币平均汇率升破6.4,所以去年四季度,是历史上单季度GDP首次突破5亿美元,这是重要历史节点。

美国GDP季度差别不大,但也是四季度最高,但是2021美国GDP接近23万亿美元,其中四季度GDP6亿美元左右。

因此许多人只注意到我国2021GDP达到了美国78%,但其实更惊人的数据是四季度GDP达到美国88%

如果说我国GDP整体超过美国还需要6~8年的话,那么四季度单季度成为世界第一只需要4~5年。

正因为我们四季度GDP体量更大,也更接近全球天花板,所以我们未来要习惯四季度的经济增长在全年“不太好看”。

明白了四季度GDP与全年GDP美国的“无限接近”,但还是有些小伙伴不明白为什么2020GDP101.3万亿,增长8.1%,到了2021年,就是114.37万亿呢?

这里面就要理解“价格因素”了。经济总量的名义增长包含“实际增长+价格增长”。这个8.1%是实际增长率。

在我国十几年前经济高速增长期,实际增长10%以上的时候,名义增长经常在15%以上,当时的感觉是“通胀很厉害”,08年那几年,CPI高涨,导致名义GDP增幅很大。

2021年是很奇葩的一年,消费价格指数CPI只有0.9%,这在过去二三十年都是极为罕见的,可以说,CPI历史首次对GDP的价格因素几乎没有影响。

2021年同样的奇葩数据还有,生产价格指数PPI下半年多月超过10%,全年平均也高达8.1%,这在过去三十年也绝无仅有。

GDP的名义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换算很复杂,但我找到了一个“不正确”但是数据极为接近的简易公式:名义增长率=实际增长率+CPI+PPI/2.

按照这个公式,名义增长率=8.1%+0.9%+8.1%/2=8.1%+4.5%=12.6%.

2020101.3万亿的经济总量,按照12.6%的增长,数据就在114万亿左右了。

所以通过四季度经济占比,与民意GDP建议推算法,都能得出我国2021GDP总量在114万亿以上。

贰,经济一枝独秀,为何降息?

2021年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肆虐,许多国家经济困难局面甚至难于2020年。

原因是两方面,一方面2020年疫情初期,许多国家通过放水对冲疫情的经济冲击,让经济保持表面的“平稳”。

到了2021年,除了美国,其他国家放水难以为继,疫情的“经济冲击”常态化,所以2021年经济复苏“遥遥无期”。

另外以“越南”,韩国,新加坡为代表的2020年抗疫优等生,2021年在德尔塔突袭之下,纷纷失守。2021年疫情对这些“2020年抗疫优等生”冲击超过2020年,2021年越南和印度的GDP,都远低于年初预期。

虽然不愿意承认,但在德尔塔与奥密克戎联手绞杀下,2021的国外经济,是一个比烂的世界。

公布2021年经济数据同时“超预期降息”,释放什么信号?

在全球比烂的大背景下,我国8.1%的经济增长,0.9%的低通胀,超过20%的外贸增长,7%左右的兑美元汇率升值,这“四大经济指标”堪称亮眼,全球一枝独秀。

可也是在今天,央行宣布MLF利率降低10个基点,被市场解读为“超预期降息”。

我国2021年经济数据增长全球第一,风景独好,为什么此时要“超预期降息”?这种“放水”不是经济不行才要服用的药么?

要理解这次没有上热搜的“低调降息”,我们先要明白什么是“MLF利率”。

这是央行的一个“政策利率”手段,并不是我们过去常见的“基准利率”升降。

往往基准利率的升降,会给所有老百姓很直观的“放水收水”感觉。

MLF是很复杂的金融操作,为了大家通俗理解,我还是选择大家惯常认知的货币政策就是“水池放水”。

过去我们常见的“基准利率下降”,是央行降低了“货币水池”的放水门槛,让市面上所有银行从“货币水池”放水更容易,老百姓直观的感觉“获得贷款的成本降低”。

可是所有银行的“货币水池”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人民银行往里面“注水”的。

所以央行调低MLF10个基点,等于是降低了往水池“注水”的成本,那么也会最终传导向“放水环节”,从而达到不降低“基准利率”,照样实现降息防水的效果。

在去年12月初,我写央行“降准”的那篇经济文里,我已经预判了今年上半年我们会有“更多的放水政策”,而且只有上半年是“放水黄金周期”。

既然预判了今天央行一定会“降息”,又为什么说超预期呢?

因为原本市场预测“降息”可以每次5个基点,“小步慢走”,央行这次一次就降10个基点,就“超过绝大多数人预期”了。

我们通过对比才能明白MLF降低10个基点是多大的政策利好。

公布2021年经济数据同时“超预期降息”,释放什么信号?

我们普遍都感觉2020年疫情严重,但日子并不难熬,相反2021年下半年日子很难过,为什么?

因为和美国以及全球其他国家“无底线放水”不同,我们过去两年没有“降低基准利率”。

可是在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2月和4月,MLF分别降低了10个和20个基点,2020年,就是依靠这30个基点的降息,全年大家都在较宽松的货币里熬了过来。

2021年为什么那么难熬,就是从20204月开始,接下来的一年半,无论多么严峻的经济形势,我们的货币闸门一直是“严格守住”的。

去年我国在货币严控的情况下,获得了8%以上的增长,20%以上的外贸增长又让我们汇率升值7%,外汇储备也不断增加,这些都为今年“降息”储存了力量。

我认为这次“降息”一点也不超预期,因为这是和“美国货币政策”联动的结果。

美国去年10月,11月通胀连续升破6%之后,已经启动“缩债”,原本的节奏是20226月完成缩债,7月开始“加息”。

如果我们的“降息”,直接对冲美国的“加息”,这是很大的经济冲击,所以我们国内降息的黄金周期原本是今年上半年。

因为有半年周期,足够我们每次5基点的“小步慢走”。

可是美国的通胀太变态,12月数据超过7%临界点,而且看不到降低的苗头,那么美国“缩债比例”必须提升,加息收水的“时间”也被提前到3~4月。

我国“降息降准”的货币宽松空间,就剩下一季度,所以这次一次性就把10个基点都降低了。

这次降息,至少能够确保今年大家的日子,比去年更好过一些。

叁,经济与人口“危机”显现,破局关键是什么?

就在刚刚过去的半个月,尽管国家经济数据没有公布,但网上一直有比较负面的“经济预期”。

有许多经济学家,包括境外机构,判断我国去年四季度经济增长跌破4%,今年经济增长很难保5%

季度破4%,年度5%,即便是在宣传“高质量发展重于高增量发展”的今天,也是打破“全民经济信心”的重大指标。

这次在公布去年四季度经济增长,在超大体量,去年超6%的高增长基数下,守住4%,也就守住了大家的“信心底线”。

在守住经济信心底线之后,降息10个基点,是给大家“更好的经济预期”。

去年12月的国家经济会议上,首次提出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冲击。

在三重压力下,我国2022年还要实现5%以上的增长,破局之道到底在哪里?

公布2021年经济数据同时“超预期降息”,释放什么信号?

有三重压力,我们就一一拆解。

首先是“需求收缩”,这一方面体现在国内的消费在“散发疫情”持续,全民收入增长乏力,充分就业都面临压力的背景下,国内需要想要飙升很难。

去年的“国际需求”是历史之最,可是奥密克戎背景下,欧美和东南亚印度,都选择无视生命重启经济。

去年下半年,世界各国都展现出只要“不惜命”,经济和产能复苏的势头比我们还强,所以今年的“外贸需求”即便不是负增长也是低增长,去年20%以上的高增长,真的回不去了。

内外需同时不振,要解决“需求收缩”,不是短期或者一两个政策可以扭转的。

第二个压力是“供给冲击”,我们因为边境口岸的严防死守,让我们国内的产业链保护做的全球第一,因此我们过去两年感受的“供应链冲击”减小。

可是从“官方未确认”但是很可能的渠道显示,宁波疫情,是因为大型集团与越南有“零部件往来”,禹州疫情,是因为“陶瓷公司”与东南亚有原材料往来。

这次北京的首发病例,初步判断是“银行国际部员工”收取了国际邮件,目前在加拿大转经美国的邮件表面和邮件内“文件纸张”上都有奥密克戎病毒。

还有最近几个省市都公布“境外水果”携带新冠病毒,导致跨地区感染的案例。

除非我国在今年变成孤岛,否则你人员交流停了,“国际文件”总要收吧?就算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可是原始生产资料总要进口吧,国际肉类,水果也是我国食品及营养安全的重要部分,也不能“一刀切”吧?

所以只要国际邮件,国际原材料,零部件的需求存在,“供给冲击”就会一直存在,这与国际疫情发展息息相关,也不是我们能短期扭转的。

公布2021年经济数据同时“超预期降息”,释放什么信号?

第三重压力是过去没有提到,也被一些人“看轻”的预期转弱!

预期转弱的另一个表达就是“失去信心”。我们国人特别强调唯物主义,因此认为经济发展去“维护信心”,这不是唯心主义么?

谈“预期转弱”,是不是有点“虚头巴脑”?

当今中国,经济破局的首要出路,甚至唯一出路,就是扭转“预期转弱”。

大家都低估了这四个字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冲击力。

大家都知道经济增长依靠投资,消费,净出口三方面组成。

2022年的“净出口”不是预期转弱的问题,而是前文提到,其他国家都躺平不要命保产能之后,今年的外贸增长弱都不是“预期”,而一定是“客观规律”下的“客观事实”。

那么经济增长动力引擎就剩下“投资”和“消费”,而支撑投资和消费的,都是“经济信心”,是对未来“经济向好的预期”。

去年十二月的经济会议上,强调地方可以开启“超前基建投资”,因此许多人判断,今年地方政府为主角的“基建投资”会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

但大家却忽略了,去年十二月经济会议上,居然第一次“严肃强调地方主政者的经济纪律”,要求地方执政者“遵守经济规律”,严控债务增加,有极为严厉的考核措施。

严控债务,“遵守经济规律”显然和“超前基建投资”是对冲关系,所以我预判今年只有国家层面,战略层面推动的“超前基建投资”,才会落地。

地方主政官员,在“超前基建”锦上添花,和“增加债务,不尊重经济规律”问责丢官的“权衡”下,地方政府主导的“基建”不会成为增长主力。

所以今年“投资”要增长,就必须是企业等经营主体“对经济有相好的预期”,才会进行投资或者科研投入,创造增长。

如果绝大多数企业都选择“寒冬将至,收缩保命”,那“投资增量”真的就没了。

“消费的增长”,同样也是和经济预期息息相关。去年国家严打房地产,消费依旧低迷,至少戳破了过去互联网上一直在争论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国家严打房价,老百姓才会更多的消费。”

事实证明,严控房地产,把龙头几乎逼得破产,确实可以起到预防系统金融风险的好处,但是对老百姓的消费,毫无刺激作用。

去年以来,在楼市被严打之后,绝大多数人因为对“经济前景预期转弱”,更严的捂紧钱包,导致消费下滑。

今年在疫情继续存在的背景下,我们不指望“消费”承担增长主力,但是要做到消费不拖后腿,解决全民的“预期转弱”是当务之急。

更重要的是,三重压力里,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都是需要长期努力与政策组合才能应对的。

只有“预期转弱”,是可以“短期通过政策组合来扭转”,并且越早扭转,越能从经济的“裹脚布”,转变成经济的“翅膀”。

所以“预期转弱”的问题,必须在一季度通过“降息降准”以及两会期间的一系列民生措施,国家战略级大基建等快速扭转解决!

除了经济下行的风险,今天所有人讨论最多的还有“人口危机”。2021年人口净增长只有48万,按照趋势,2022年就是我国的“人口拐点”提前到来。

公布2021年经济数据同时“超预期降息”,释放什么信号?

近期大家在网上能够看到“人口崩溃就要亡国灭种或者经济崩溃”或者“人口减少才能避免自动化人工智能时代全民失业”两种观点的激烈碰撞。

这种碰撞说明国内民众对“是否需要刺激生育”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在大争议背景下,估计能够落地的“经济刺激生育”政策短期很难落地。

在没有“经济刺激生育”的背景下,如何缓解“人口拐点”和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呢?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依旧是扭转“预期转弱”。在大规模刺激生育不可能出现的当下,唯一的方法,是增加“常规生育”。

常规生育低迷的最大原因,是对“经济前景比较悲观”,扭转了预期,让全民有更好的经济预期,常规生育一定能增加,人口拐点也会后延。

用“政策组合”,在一个季度内扭转“预期减弱”,也是为暂时无解的人口争议赢得“解决的缓冲期”。

我判断今天的10基点降息,能够让绝大多数企业和民众过一个祥和宽松的春节。

然后在两会结束的三月中旬,会有新一轮的“宽松举措”叠加其他两会利好,成功扭转“预期转弱”的问题。

扭转“预期转弱”,需要国家的政策组合,也需要地方政府,媒体及网络舆论,和我们每一个人,去构建对“今年经济向好”的信心。

这不是自我催眠,是解决今年经济问题,人口问题的破局秘钥!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35574.html

(1)
上一篇 2022年1月18日 下午12:47
下一篇 2022年1月19日 上午11:5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网站已开通vip会员功能,付费文章和付费资源,vip会员均可免费查看与下载,建站不易,请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