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作者:观雨大神经

本文转载自:观雨大神经(ID:guanyudashenjing)

最近很多朋友一直在后台点播俄乌战争,主要是因为从8月底开始,乌军成功发起了一系列有效的反击,使得这场战争的局势变得扑朔迷离起来。这段时间我也确实一直在分析和撰写相关的内容,不过一边写我也一边在等待一件事的发生。

而就在昨天,这件事终于发生了: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1日的全国电视讲话中发布了部分动员令。

这个事件是俄乌战争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动员令的颁布意味着俄罗斯对待这场战争的态度和手段都将发生根本上的改变,这场战争将从此分为“前动员阶段”和“后动员阶段”。

那么俄罗斯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动员令的意义何在?未来的战局又将如何发展呢?

关于这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就让我们先从近期的乌克兰大反击开始聊起吧。

俄军是不是要输了? 

——————————————

乌军从8月底发起的大规模反击战主要来自于两个方向,一个是北部的哈尔科夫州,一个是南部的赫尔松州。按照乌克兰的行政区域划分的规律,他们的每个州都只有一个核心城市,该城市即为该州首府,一般是与该州同名。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原图转自微博)

在这之前,已经持续了200多天的俄乌战争一度让吃瓜群众看得有些审美疲劳,双方的行动节奏太过磨磨唧唧,搞得战场气氛非常沉闷,即使是在8月底乌克兰高调开启赫尔松反击的时候,场面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改变。

然而就在9月6日,战场的变化让所有人都打起了精神。乌军突然在乌克兰北部的哈尔科夫战场发难,反击的部队在6天之内连续拿下库普扬斯克和伊久姆两座重镇,控制了奥斯基尔河西岸。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原图转自微博)

而面对乌军的攻势,该地俄军最主要的应对策略就是“望风而逃”,于是乌军在狂飙突进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遭到像样的抵抗,仅是跑跑腿就收复了超过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控制奥斯基尔河西岸意味着俄军之前建立起来的对哈尔科夫市的威胁被彻底解除,这个结果可以说既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说是意料之外,是因为哈尔科夫方向其实并非乌军主要的进攻方向。乌克兰在几个月前进行了大量的征兵和准备工作,为的就是在这段时间发起一次大规模的反击攻势。而这个反击的主要目标,其实是南线的赫尔松。

乌军早在8月份就在南部赫尔松的主攻方向集结了多达十几万的兵力;相比之下,他们在哈尔科夫集结的兵力仅为1万多人。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原图转自微博)

我们按常理来推断,乌军这次的大反攻如果能取得重要战果,那也应该是在赫尔松一线,至于哈尔科夫,能拿下几个村庄意思一下就不错了。

结果真打起来才发现乌军在赫尔松的重拳直接捶到了铁板上,他们从8月底开始反复冲锋了20多天,到现在也不过是拿下几个村庄而已。反倒是北面哈尔科夫的1万多乌军冲起来如入无人之境,几天的战果比赫尔松主力几个星期的都要多。

说是情理之中,是因为在乌军反击前,俄乌双方的弯弯曲曲的战线算下来已经超过上千公里长。面对这么长的战线,防守方不可能在每一段区域都布置足够的力量,平均分配守军也不可行,结果就是战线上必然存在大量的漏洞;另外乌克兰的地形又是以平原为主,所以进攻部队行动起来非常灵活,可以集中兵力任意选择一个方向进行突破。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因此,无论是乌军还是俄军,他们的防线出现某个薄弱区域被突破的情况其实很正常。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攻防双方的胜负手是什么呢?

既然战线过长,兵力又不足,那么决胜的关键就在于情报和指挥水平的高低。

防守方要判断出进攻方的意图并提前调兵遣将对进攻方的目标区域加强防御。进攻方则要找到对方的薄弱区域进行攻击,同时还要避免被防守方过早发现。

这就是我们在哈尔科夫战场看到的景象:乌军有北约卫星开地图,反击的部队也早有准备,所以这里的乌军无论是在情报上还是在指挥上都更胜一筹,他们既能发现俄防线的漏洞,又能组织起有效的进攻。

俄军则是等到大敌当前了才发现情况不妙,结果就是毫无防备的一触即溃,一溜烟全部跑到奥斯基尔河上的水库后面(东岸)去了。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原图转自微博)

俄军这种一周内“清仓”几千平方公里的拉胯表现不得不让人怀疑:俄军是不是要输掉俄乌战争了?

要判断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先搞清楚俄罗斯出兵乌克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俄军的首要目标

——————————————

俄乌冲突开始时俄国提出了一大堆目标,比如说要乌克兰保证永远中立不加入北约、去军事化、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承认顿巴斯地区的独立地位等等。

不过打到现在我们不难发现,以上这些目标里面有很多其实只能停留在嘴炮上。诸如去军事化,永久中立之类的诉求需要的是对方的承诺,这只有在控制了对方整个领导层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

当然了,俄军在战争初期确实也朝这个方向努力过,他们一开始就闪击基辅,企图“擒贼先擒王”。只不过乌克兰的抵抗意志比想象的要强,俄军的闪击战术未能奏效,没能拿下基辅,于是“控制乌当局的领导层”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那这是否能说明俄国就取胜无望了呢?

当然不是。那些基于对方承诺的目标本来也不是核心目标。毕竟承诺这种事,对方就算答应了也随时可以反悔,实际意义不大。

对俄罗斯来说,此次军事行动真正核心的目标只有一个:保住顿巴斯地区和克里米亚。

这两个地区和乌克兰的关系非常复杂,它们之间的恩怨还得从2004年说起。

那一年,亲俄派的亚努科维奇和亲西方的尤先科对乌克兰的总统之位展开了角逐,最终的投票结果是亲俄的亚努科维奇以微弱优势获胜。然而尤先科阵营拒绝接受这个结果,他们很快组织起了50多万人在基辅罢工抗议,引爆了乌克兰的橙色革命。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这种掀桌子耍赖的行为居然获得了成功,他们成功迫使乌克兰最高法院裁定重新投票,而尤先科也凭借此次“耍赖”的机会获得胜利,登上了总统大位。从此乌克兰便逐渐倒向西方,立场从亲俄转向反俄,后来甚至把“反俄”搞成了政治正确。

这一系列操作就使得亲俄的乌东地区民众十分不满。于是当时的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地区就相继开始谋求独立和加入俄罗斯,在这个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人物:

2014年,一个叫斯特列科夫的俄国人带着一百名志愿者潜入克里米亚。他们找到克里米亚政府的官员并忽悠他们说自己是俄罗斯派来解放这里的部队。本来就一直想加入俄罗斯的克里米亚政府信以为真,大喜过望,遂宣布独立,投靠俄罗斯。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实际上这个斯特列科夫在当时的身份只是一介平民。当然了,他曾经是俄罗斯一个战功卓著的军官,并一度在国家安全局工作,只不过他早在2010年就辞职成为了一个普通老百姓。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个“自由人”会在关键时候从天而降,以一人之力改变历史走向,用忽悠大法把一个争议地区的生米煮成了熟饭。

更绝的是,在搞定克里米亚后,这哥们又带上五十几个人去顿巴斯地区故伎重演,愣是在当地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队伍,发动了顿巴斯地区的起义。而他本人也成为了俄罗斯的传奇和民族英雄。

2014年乌克兰形势图: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原图转自微博)

不过这个俄罗斯的民族英雄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传奇事迹而得到国家的重用,而是在回国后被莫斯科雪藏。具体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先卖个关子,后面再说。

总之从2014年开始,早就对乌当局不满的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地区就开始走上了脱离乌克兰的道路。

克里米亚从地形上来说是个半岛,易守难攻,乌军对这里的办法不多,只能一怒之下切断了克里米亚的水源,让半岛上的农民失去了种地所需的水资源。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但顿巴斯地区就不同了,这里是大片的平原,无险可守,所以乌克兰军队一直在攻打该地区,一打就是八年。

长期被乌军炮击的顿巴斯居民区: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被迫长期居住在地下避难所的顿巴斯居民: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资料图片来自于法国纪录片《顿巴斯》)

在这八年战乱中,顿巴斯地区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大量无辜群众命丧乌军炮火,特别是乌克兰纳粹组织甚至对无辜平民动手施暴,导致双方结下了血海深仇。

不过因为立场问题,顿巴斯居民的声音极少出现在西方主流媒体中,这和很多中东国家的老百姓处境差不多。

就在今年年初,乌克兰撕毁了之前好不容易才签下的明斯克停火协议,重兵再次剑指顿巴斯。

从战略价值的角度来说,顿巴斯确实是乌克兰难以放弃的地区,这里是乌克兰最重要的能源中心和工业中心,不仅经济繁荣(战前),而且资源丰富,铁路里程更是占到乌克兰的40%以上。该地区由两个州(类似于我们的“省”)组成:顿涅茨克卢甘斯克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其中顿涅茨克的煤炭和钢铁产量占全乌克兰的一半,所以当地有个知名的球队叫“顿涅茨克矿工队”。而卢甘斯克则是乌克兰最重要的内燃机制造中心,并拥有大量火电站。

乌克兰发电站分布图(红色为火电站):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不过该地区的居民普遍亲俄,基本都是隔壁俄罗斯人的亲戚。在这里以俄语作为母语的人口比例高达75%,平时生活中有超过95%的人使用俄语进行交流。不过在乌军的炮口下,“说俄语”也成了原罪。

所以这个地区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就是这么一种情况:

  • 于国,顿巴斯地区是工业和能源中心,价值巨大;700万人口的人力资源对于缺人的俄罗斯来说也不是一个小数。

  • 于民,顿巴斯居民就是自己的亲戚,不能见死不救。

所以俄罗斯民意不允许国家在顿巴斯地区因为投靠自己而惨遭屠戮时袖手旁观。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场震动整个欧洲的国战。

围绕对顿巴斯和克里米亚的拯救和保卫,俄国出兵的真正目的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

  1. 解放并保卫顿巴斯全境;

  2. 把顿巴斯和克里米亚的土地连上;

  3. 巩固顿巴斯和克里米亚的防务;

  4. 攻取更多的地盘(包括把德左共和国和俄占区连成一片)。

乌克兰行政区域图: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具体战争模式就是以顿巴斯和克里米亚为核心去抢地盘。那么俄军现在的形势如何呢?

目前第一个目标还没有完成,虽然卢甘斯克已经大部分解放,但顿涅茨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争夺。现在顿涅茨克市的郊外仍是战场。

第二个目标已经基本完成。俄军拿下扎波罗热州靠海的一部分地区后,已经成功将顿巴斯和克里米亚连了起来,从此亚速海也成为了俄罗斯的内海。俄国的补给可以从亚速海上岸运往不同方向的前线。

俄占区已连成一片: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原图转自微博)

第四个目标是个远期目标,我们可以暂时不谈。而第三个目标就是目前双方对决的焦点了,即巩固顿巴斯和克里米亚的防务

乌克兰国土广袤,地形平坦,俄罗斯要如何巩固这两个地区的防务呢?很简单:开拓缓冲区。只要把这两个地区周边的地区也打下来,那么这两个地区自然就安全了。

这就是为什么俄军会去攻击顿巴斯旁边的哈尔科夫和克里米亚旁边的赫尔松、尼古拉耶夫等地的原因。

在这里面赫尔松的意义又更重要一些。因为克里米亚缺水,它的水源就来自于赫尔松的水库和引水渠。自从2014年克里米亚分家以来,赫尔松就把克里米亚的水源给截断了。为了保障该地区居民的正常生活,俄罗斯只好不惜消耗高昂的成本用船运水到克里米亚。

所以俄军一开战就重点拿下了赫尔松并就此恢复了给克里米亚的供水。从赫尔松州的卡霍夫卡大水库引水灌溉大半个克里米亚半岛。占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淡水供应的85%:

水渠恢复供水: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当然了,哈尔科夫也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拿不下哈尔科夫,顿巴斯地区就永远活在战争的威胁下。不过因为顿巴斯地区和哈尔科夫中间还有奥斯基尔河的水库天险隔着。所以哈尔科夫对顿巴斯威胁没有赫尔松对克里米亚威胁那么大。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原图转自微博)

在理解了这些战场逻辑后,我们去判断俄乌双方的胜败就比较有依据了。那么什么情况下俄罗斯算败?什么情况下又算胜呢?

胜负的标准

————————————

  • 首先,俄罗斯要拿下并守住顿巴斯地区和克里米亚,这是底线。顿涅茨克市、卢甘斯克市、塞瓦斯托波尔(克里米亚军事要塞和军港),这三座城市丢了任何一座,都可以认为是失败。全丢了当然就是大败了;

  • 只要最终保住了顿巴斯和克里米亚,就没输;

  • 如果能把顿巴斯和克里米亚连起来,也就是守住现在扎波罗热州的俄占区,还能保住赫尔松市和赫尔松州的克里米亚水源地,就是小胜;

  • 如果还能拿下缓冲区的大城市哈尔科夫市和尼古拉耶夫市,就是大胜;

  • 如果最后连敖德萨也拿到,实现俄占区和德左共和国接壤,那说是“一战封神”也不为过了。

8月之前俄军已经在哈尔科夫附近逐步推进,结果9月初乌军一波反推,俄军对哈尔科夫的战果一夜回到解放前。目前俄军依托水库建立防线,已经是由攻转守,守的是顿巴斯地区的安全。

南线的赫尔松虽然已被俄军大部分拿下,但继续向尼古拉耶夫市的方向推进也十分困难。

尼古拉耶夫距离赫尔松很近,这两个城市直线距离只有40来公里,152毫米级的大炮就可以在这两个城市的市郊轰来轰去。所以两个城市彼此都感觉不安全。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而目前而言,俄军不要说进攻尼古拉耶夫了,能守住赫尔松就不错了。这个方向现在承受的反击压力非常大,毕竟这里集结的才是乌军真正的主力。

俄军在赫尔松的前线部队背靠着宽阔的第聂伯河,属于“背水一战”的格局。因为河面上的桥梁已经被乌军炸断,所以后勤补给的难度很大,战役的前景并不明朗。

最近有传闻俄国正在向某大国紧急采购动力舟桥(民用设备),未来可以看看这些新运到的装备能否缓解赫尔松前线的后勤压力。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原图转自微博)

俄军在赫尔松方面能接受的最差结果是放弃赫尔松主城区。退守第聂伯河右岸,沿河拒守。这样的话防守压力和后勤压力都会大幅减小。

但对于俄国的首要目标来说,赫尔松市的得失并非致命,因为即使放弃该市,克里米亚身前的缓冲区也依然存在,而且也不影响俄军对水源的控制权。只不过以后再想继续往前进攻尼古拉耶夫和敖德萨就很难了。

当然,从乌克兰的角度看,乌军主力部队也必然要死保尼古拉耶夫敖德萨这两个最后的沿海大城市,不然乌克兰就真的成了内陆国。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南线赫尔松地区有个乌克兰最大的水库:卡霍夫卡水库。

水库人工湖面积跟洞庭湖差不多大。其战略意义重大,既是克里米亚的水源地,也为扎波罗热州的核电站提供了冷却水,同时宽阔的水面还是俄军防守扎波罗热州的天然屏障。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不过也正因为这个水库的意义过于重大,所以不能排除乌军攻击大坝的可能。如果乌克兰真的破罐破摔把卡霍夫卡水库给炸了,那么巨量的蓄水就会倾泻而下,不仅会淹没赫尔松地区的俄军,也会把整个赫尔松市一锅端掉。同时克里米亚也将再次失去水源,更致命的是水库南岸的波罗热核电站可能会因失去冷却水源而导致过热炸锅,这可是欧洲最大的核电站之一。

实际上乌军已经开始对扎波罗热核电站动手了,他们近期对该电站实施了连续的炮击,电站外壳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乌军甚至还出动了几十人的冲锋敢死队横渡湖面来强攻,虽然勇气可嘉,不过最终被核电站的俄守军全歼。

被打漏的核电站冷却水引水管: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也就是说过分依赖地形防守的俄军头上其实一直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分析到这里大家应该已经对俄乌战争的最新局势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不过我相信很多人的心头会飘过这么一个疑问:身为五常的俄罗斯,怎么打个普通国家打得这么艰难?

这就好比巴西足球队跟中国足球队打得难解难分,这怎么解释呢?

战术的成败

———————————

 

俄乌战争一直是广大业余军事爱好者们纸上谈兵的大舞台,可以说只要稍微懂点军事常识的朋友就能对着地图指点江山,而且往往还聊得不错。

这场战争之所以这么“接地气”,主要原因就是这场战争本身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大毛”和“二毛”在二十一世纪打出了一场二十世纪中叶水平的战争。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俄乌战争和我们经常看到的美国侵略他国的战争不同,美军在现代战争中非常注重利用制空权和信息战上的绝对优势对对手进行降维打击。对于美军来说,战场信息是对他们单向透明的,而他们的攻击则是远程、及时、精准,且难以防御的。

所以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海湾战争以后,我们在美国主导的战争里就再也看不到诸如钢铁洪流、战线博弈等传统的大规模两军对垒的场面。而这一切,俄乌通通秀给你。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俄军的技术储备已经落后于时代,战前准备也不充分。比如说他们的先进无人机数量严重不足,精确制导炸弹和导弹也十分匮乏,于是他们只好大量使用命中率低下的无控炸弹,这导致俄军虽有制空权优势,但却没法有效的精确打击对手,经常是眼睁睁地看着乌军逃掉。

所以俄乌战争的战场形势仍主要取决于双方地面部队的对决,战场信息也没有对谁单向透明,这就让这场战争变成了一场菜鸡互啄。

也正是因为这场战争的技术水平如此落后,所以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就可以很容易的从传统军事逻辑的角度去对其进行分析。

按传统地面战争的规律,对峙双方往往要依托山川河流才能形成稳定的战线,而乌克兰战场全是大片大片的平原,特点是无险可守,部队想去哪就去哪,所以战线很容易变来变去。

那么在这种无险可守的地面上进行决战,胜负手是什么呢?

  • 一是控制交通枢纽,这样可以保障自己的后勤支持,同时切断对方的后勤线路。

  • 二是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因为平原上的部队想去哪就去哪,你今天打退他们,他们明天还可以随时再回来,所以只有真正歼灭对方才有意义。

这两点中又以第二点最为关键,即歼灭对方有生力量。对此毛主席的一句话非常经典:“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现在哈尔科夫一线的俄军之所以受到这么大力度的反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上一阶段争夺北顿涅茨克的一系列战斗中未能有效歼灭乌军的有生力量。俄军一路下来虽然占了很多地盘看着很热闹,但对手整顿力量后马上就可以反手一拳挥过来。

乌军坐着装甲车又开回来了: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不过反过来看,乌军此次的反击同样也没能有效歼灭俄军的有生力量。俄国人在这场战斗中的撤退非常果断,一听见炮响就埋头往身后的水库跑。虽然非常丢脸,但好在损失很小。

这里需要提一下乌克兰地形的另外一个特点:山虽然不多,但水还是有一些的(包括水库和河流),所以俄乌双方的战线移动有一个趋势,就是“划水而治”。

比如哈尔科夫一线的奥斯基尔水库的水面很宽阔,乌军无法正面强渡,只能想办法绕过去。于是俄军水库防线南部这个要塞红利曼就成了焦点。如果乌军成功拿下红利曼,就意味着乌军有机会杀到水库东岸对俄军发起歼灭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大量歼灭俄军有生力量,乌东形势就会发生根本扭转。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所以真正的攻坚战其实才刚刚开始,目前乌军已经对红利曼发动了多次正面强攻,不过都被俄守军击退。

于是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俄军近期表现挣扎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战线太长顾此失彼,二是没能有效杀伤对方有生力量,客观上让对方保留了反击的能力。

不过以上这些分析只是战术上的,战术上的因素只能决定一场战役的成败,还不能决定整场战争的结果。

如果要判断整个战争的走向,就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考虑问题。

战略的成败

———————————

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脑子里会飘过很多答案,比如说国力啊,装备啊,军队数量啊等等,不过归根结底起来其实只有一个因素:升级战争的能力。

世界上的战争按照战争规模和烈度,从低往高大体可以分为四个级别:

  • 最低级别的是武装冲突

  • 第二是局部战争

  • 第三是全面战争

  • 最高级别的是核战争

你最终能不能赢得一场战争,根本上其实不是看你能不能在当前的战场上获胜,而是看你如果在当前级别的战争中赢不了的话,还有没有能力将战争再提升一个级别。

只有在双方都无法再往上提升战争等级的时候,当前战场的胜负才是决定性的。

这个逻辑翻译过来就是:

  • 如果武装冲突赢不了,我就升级为局部战争;

  • 如果局部战争再赢不了,我就升级为全面战争;

  • 如果全面战争还赢不了,老子就和你打核大战,只要我能刚到底,那么最终的胜利就依然是我的。

这套逻辑听着很热血,但实操起来绝不是一句口号那么简单,它需要的是实打实的实力和魄力。就俄乌战争而言,虽然在实力上没有人怀疑俄罗斯远超乌克兰,但在战争的魄力上,乌克兰又碾压了俄罗斯。

俄罗斯对待这场战争的方式是披着“特别军事行动”的外衣,做着武装冲突的操作,而乌克兰则是毫无保留的直接升级为全面战争。

乌克兰有死磕到底的决心并不令人意外,毕竟对于他们来说,一松劲整个国家地图都得重印。而且要想拿到西方国家的援助,就得向西方国家证明自己能打,这个世界很现实,有人帮你首先是因为你有用,没人会愿意帮助一个没希望的垃圾。

乌军为了实现全国动员,甚至不惜到街上去抓壮丁,最后连女性都要上前线。这样的操作虽然看着颇为狼狈,但却实打实的为乌克兰带来了70多万的兵力。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而俄罗斯一直拒绝进入战争状态,更没有进行全国动员,一直以来都是靠十几万的合同兵+当地民兵在作战。他们甚至还有一条作茧自缚的法律:限制国内的义务兵出国作战(只可出国执行低强度的任务)。

当前俄罗斯在乌境内的大致兵力:

  • 10万左右俄正规军合同兵;

  • 1万左右私人雇佣兵;

  • 2万左右车臣兵;

  • 5万左右顿巴斯民兵。

所以从战略上来说,俄军的艰难又几乎是必然的,因为双方根本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作战:对面已经梭哈了,俄国人还在扣扣索索的打着小算盘。

所以在战略层面上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其实只有一个:俄国到底有多想赢?

我们先看看俄罗斯现在还有没有决心坚持打下去?

按照上文提到的胜负标准,俄罗斯现在的成果已经可以算是小胜,就算按现在的战线鸣金收兵,也足以让俄罗斯不虚此行。但问题在于:战线不会乖乖的停在当前的位置上,对手是会反推的。

如果俄国人现在就放弃战斗,那马上就会把之前吃到的战果吐得干干净净,甚至包括克里米亚。这对于俄罗斯来说当然不可能接受,总不能打了大半年最后打了个寂寞吧?

而且现在还有一个重要的变量:凛冬将至。

俄乌战争导致的欧洲能源危机将让包括乌克兰在内的很多欧洲国家面临严冬的挑战。俄国人没理由在对手马上就要受苦的时候放手。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所以虽然现在俄罗斯在战场上的表现有些拉胯,但没必要怀疑他们打下去的决心。对于他们来说,只有怎么打的问题,没有打不打的问题。

而俄罗斯当前的问题正是出在“怎么打”上。

从俄乌战争这200多天的发展来看,我们不难总结出俄军战略的一个指导思想:尽量用最小的代价去换取最大的战果。

这个代价包括了很多方面,比如兵力、经济、国际影响等等。

这样的指导思想不能说错,但多少有些“投机取巧”,而这种投机取巧的策略往往会带来高风险。因为追求“以小博大”的操作意味着行动的容错率很低,而且就算你自己的行动做到了尽善尽美,也不能保证对手会完全按照你的预想来行事。

现实就是事态的发展很快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正如上文所说,就在俄军还在按武装冲突的逻辑进行作战时,乌克兰已经一步到位升级到了全面战争,这导致双方动员和投入的资源不在一个档次上,对待战争的心态也是云泥之别。

这些问题体现到实战中就是俄军的行动一直因为担心舆论压力而束手束脚、瞻前顾后,到目前为止我们都没看到过俄军发动大规模空袭,他们直到最近实在被逼得受不了了才开始攻击乌克兰的发电厂。这活要换美国来干,早就实现了乌克兰的断水断电断网,连基辅都不知道已经被犁过多少回了。

美军空袭叙利亚实拍: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毛子这种行为可能既有好面子的原因,也有舍不得砸钱的因素,但无论如何,有一句成语说得好:狮子搏兔,亦用全力。乌克兰再落后他也不是一个弹丸小国,企图靠十几万人小拳拳捶几下就完成对这个国家征服并不现实。

实际上兵力不足正是俄军在战场上遭遇各种困难的最根本的原因。

在乌军从南北中三个方向全面反击的时候(扎波罗热方向的乌军正在集结),俄军根本没有足够的部队进行防御。他们只能选择在某些区域唱空城计,赌一个乌军不敢来。

很显然哈尔科夫战线就是“空城计表演大舞台”之一,奈何对手不是司马懿,他有卫星开地图。于是俄军在哈尔科夫的空城计才刚唱了个开头就被乌军一拳打飞了门牙。

俄军撤退中丢弃的坦克: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另外这几天还有传闻乌军在赫尔松方向集结的兵力已经增加到了25万左右,随时准备强攻赫尔松,而俄军也在紧急调配兵力增援,准备死扛。

“战斗民族”虽然气质上很莽,但技术上并不算“善战”,尤其不擅长以少打多,所以如果兵力不足的根本问题不解决,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苦头等着俄军去吃。

不过也要看到,乌克兰在经过几轮征兵后也已经极大透支了他们的战争潜力,如果不能靠这挤牙膏挤出来的70多万大军突破俄军防线,他们也会很快面临后继乏力的局面。所以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俄乌战场会出现更大规模的战斗。

对于普京来说,200多天的鏖战已经足以证明一个事实:乌军并非软柿子。虽然俄罗斯的战争潜力远超乌克兰,手上还有大把的牌可以打,但要想真的把这些潜力发挥出来,就需要普京去做出一些新的选择。

具体的说,就是需要他去提升战争的等级。

走钢丝的“大帝”

———————————

在西方媒体的宣传里, 普京往往被描绘成一个“战争狂人”。但实际上普京的行事风格比我们印象中的俄罗斯大佬要理性得多。

常以霸气形象示人的普京: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早在2014年斯特列科夫率领顿巴斯军队向乌军大举进攻的时候,正是普京将其强行召回,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此次俄乌战争更是一开始就冠以“特别军事行动”的名义,给自己套上各种规则,处处留着和西方缓和的余地。

因此尽管西方舆论一直在诅咒普京下课,但恐怕没有人真正想过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普京真的下课了,那么会换一个什么样的俄罗斯领导人上来?

上文提到过,俄罗斯民族英雄斯特列科夫在乌克兰立下不世之功后,并没有得到莫斯科的重用,而是被雪藏起来。

成为“社会闲散人士”的斯特列科夫: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他和普京并非一路人。斯特列科夫的立场属于一个在我们看来颇为奇葩的派系:俄罗斯“皇俄派”,“沙皇”的“皇”。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这帮人的诉求是拥立沙皇后裔复辟来重现沙俄荣光。这个群体的数量还不少,甚至那个曾经惊艳世界的克里米亚女检察官也是一个“皇俄派”。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虽然沙皇一家在一百多年前被杀了个精光,但其旁系的后裔仍然存在。2021年10月,号称罗曼诺夫王朝继承者的沙皇后裔乔治·罗曼诺夫大公爵在圣彼得堡举行婚礼,俄西部军区竟派遣正规仪仗队参加。此事在后来引来了俄军方高层的强烈批评,但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俄罗斯社会的复杂性:如果普京下去了,谁知道会上来个什么角色。

“沙皇后裔”的婚礼: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在斯特列科夫这样的“皇俄派”看来,整个乌克兰都应该是俄国的领土。他本人对这场俄乌战争的态度则一直是以嘲讽为主,因为他认为如果不敢进行全国总动员正式开战,那么俄军的前途就非常堪忧。巧合的是,俄联邦共产党领导人久加诺夫也在近日公开呼吁正视眼前的战争,进行全国动员。

这两派政治立场完全相反的力量,居然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空前的一致。现在就连普京的铁杆盟友车臣领导人卡德罗夫都忍不住提出来要改变战略。

所以西方国家可能需要认清这么一个现实:在他们戏耍了俄罗斯几十年后,现在的普京可能已经是他们所能遇到的最温和的俄罗斯领导人了。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普京不是“大帝”,而是一个正在走钢丝的专业政治家。不过他小心维护的各方平衡恐怕已经走到了尽头,他现在需要直面这么一个现实规律:要想在丛林世界里不受指责,靠的不是做大家认可的事,而是把仗打赢。

 

打赢了一切都不是问题,打不赢一切都是问题。

比如说美国干过这么多龌龊事,欺负过这么多国家,也依然没有人能把它们怎么样,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在战场上大部分时候都能赢。

海湾战争期间美军无差别攻击伊拉克公路的车辆,造成平民死伤无数,史称“死亡公路”: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所以战端要么不开,一开就要穷尽一切手段去争取胜利,没有任何退路可言。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很多条条框框,但真正的规则其实只有一个:成王败寇

诚然,升级战争的后果很严重,它会彻底碾碎俄国与西方缓和的余地,也会造成国内军功集团的崛起,但无论如何也总好过输掉战争。胜利是俄罗斯最基本的民意,所以普京如果下不了决心,未来自然会有人代替他来下。

他没有选择。

这一系列因素交汇在一起,就是我们在21日看到的普京宣布动员令。这虽然还只是一个“部分动员令”(以征召预备役军人为主),但已经可以为战场再增加30万的兵力。这对于在漫长战线上苦撑的前线俄军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普京发表全国电视讲话: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当然了,这新征召的30万部队并不会直接拉去俄乌前线,而是主要负责国内的国土防御工作。这么做的作用是可以把原本负担国土防御的那部分合同兵解放出来,把他们派往俄乌前线。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兵力的置换。

不过在现在这种乱局中,“国土防御”的概念其实也颇为灵活,因为只要乌克兰的俄占区走个公投流程加入俄罗斯,那么在俄罗斯看来这些地方就成了“国土”,自然也就被包括在“国土防御”的范围内了。

扎波罗热地区举行公投前集会: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同时动员令还要求军工企业进入战时状态,满负荷生产,另外还对乌军攻击扎波罗热核电站的行为进行了核威慑。可以说从这一天开始,俄国才真正进入到了“战争状态”,之前因资源束缚而造成的战略局限将不复存在。

战争的决心对战局发展的趋势也有很大的影响,押了多大的筹码,就要追求多大的利润。如今俄国既然已经加注,那他们的目标自然就不会仅限于打到哈尔科夫或赫尔松这么简单了。一个吃掉整个东乌和沿海的“新俄罗斯”计划很可能会在战场上被实践。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注:前段时间遭遇刺杀(其女受害)的俄罗斯社会学家杜金也是一个“皇俄”)

未来俄军将有更多的人员和装备投入战场,对乌克兰国土的打击面将大幅增加,俄国国内的动员水平也不排除进一步提升的可能,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战争正越来越近。

可以预见西方国家也会进一步加强对乌克兰的援助,同时加大对俄罗斯的制裁力度,只不过现在俄罗斯遭受的制裁已经接近顶格,未来怕是裁无可裁了。

当俄罗斯展现出真正的战争决心后,决定战争走势的皮球就踢到了北约脚下,他们如果想帮助乌克兰实现逆转,就不得不去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要不要下场参战?

俄乌战局发生质变,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结 语

—————————

最后聊几句我们的立场,我就以ABC三国演义来打个比方吧:

我们可以想象这么一个情况,B和A是对手,C和A也是对手,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逻辑,B在和A博弈时去寻求C的帮忙很合理。那么C该不该帮呢?

帮当然是该帮的。但问题是:如果B在博弈的过程中首鼠两端,一直保留着和A重归于好的余地,不敢彻底与之决裂,那C凭什么全力帮你呢?

C也有自己的顾虑,万一我帮你了,等你形势缓解的时候,你会不会拿着筹码跑去和A又和好了呢?那样的话我之前为了你去和A撕破脸岂不是很尴尬?

所以在B彻底与A决裂之前,C会一直保持一个相对灵活的立场。

想要在你死我活的丛林世界中获得帮助,是需要纳投名状的。七十多年前我们曾经纳过一次,现在轮到他们了。

THE END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46106.html

(1)
上一篇 2022年9月23日 下午12:13
下一篇 2022年9月23日 下午12:3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