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尔茨在中国的十几个小时,传递出哪些重要信息?

作者: 补刀客

本文转载自:补壹刀(ID:buyidao2016)

执笔/叨叨姐

朔尔茨在北京的十几个小时,获得舆论的格外关注。

今天,是朔尔茨就任以来首次访华,二十大后欧洲国家领导人首次访华,疫情发生后欧洲国家领导人首次访华:“三个首次”给出了朔尔茨此访沉甸甸的分量。

时间不长,意义却很重大。

在德国国内对他此访有一些杂音的背景下,朔尔茨带领重量级的经济团队访华,既表明了他对中国和中德关系的高度重视,也展现了他和德国工业界对中国发展的信心,对深化中德、中欧务实合作的信心。

朔尔茨此访,将为开启中德、中欧高层互访按下重启键,也昭示着中德关系、中欧关系将继续发挥动荡国际局势中的稳定锚作用。

 

朔尔茨在中国的十几个小时,传递出哪些重要信息?

1

在中方的新闻稿中,“稳”字出现了8次,涉及中德关系、中欧关系、国际局势等诸多方面。

对于可以用“高水平”形容的中德关系,如果想要继续“走得很稳”,需要秉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交流互鉴、合作共赢原则。

面对外界的一些纷纷扰扰,双方都要从“战略高度”把握中德关系大方向,“以建设性态度追求最大公约数,以开放心态促进务实合作”,两国关系才能实现长期稳定发展。而中国对德政策有着高度稳定性和连贯性,那么德方也应奉行积极对华政策。

朔尔茨重申了德方支持贸易自由化、支持经济全球化,反对“脱钩”的态度,也表示德方愿意同中方继续深化经贸合作。

 

朔尔茨在中国的十几个小时,传递出哪些重要信息?

对于“关乎全球格局稳定和亚欧大陆繁荣”的中欧关系,也要“稳”。而且形势越是复杂困难,中欧就越要坚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对话合作。与此同时,中欧关系需要坚持不针对、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

引人注目的还有,两国领导人就乌克兰危机交换了意见,提出“四个共同”。

当前形势下,国际社会应该共同支持一切致力于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努力,呼吁有关各方保持理性和克制,尽快开展直接接触,为重启谈判创造条件;

共同反对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倡导核武器用不得、核战争打不得,防止亚欧大陆出现核危机;

共同努力确保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防止国际能源、粮食、金融等合作受到干扰,损害全球经济复苏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财政稳定;

共同为危机地区的平民过冬纾困,改善人道主义状况,防止出现更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

这四个方面回应了当下舆论关于乌克兰危机的主要关切,体现出双方均有着希望推动局势缓和降温,实现亚欧大陆稳定、供应链安全,避免粮食危机的共同期待。

此外,中方还愿意和德方、欧方一起,围绕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共同寻找方案。

 

共识是压倒性的。

2

自朔尔茨10月21日欧盟峰会结束后宣布将访问中国,来自多个方向的杂音就没有断过。

 

朔尔茨在中国的十几个小时,传递出哪些重要信息?

就在朔尔茨启程前几天,虽然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忙着访问中亚国家,她也没忘记对朔尔茨此行指指点点。“他自己多次说过:他将讨论人权问题,他将讨论公平竞争条件的问题。这些不是建议,而是我们作为联邦政府共同商定的。”

“粗鲁,且无纪律”,社民党议会党团主席罗尔夫·穆策尼奇对贝尔伯克这番话的批评相当不客气:“朔尔茨知道如何进行艰难的对话,他不需要任何建议,即使来自他自己的外交部长,也不需要。”

因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让北京参与塑造未来的国际秩序符合我们的利益”,而且,对北京而言,“德国是一个有分量的声音”。

除了德国内部,欧盟层面也发出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一些人认为,朔尔茨认为欧洲的对华政策不应沦为美国工具的观点是正确的,但这应该是整个欧盟的政策,“而不是只考虑经济利益的德国的政策”。

在他们看来,在诸如能源政策、对华态度等事情上,德国正在“不与欧盟其他伙伴商议”,实行“特殊政策”。

朔尔茨对此是不认同的。他的逻辑是,德国及欧洲多国目前经济形势不佳,恶化对华关系,只会让本国经济问题进一步恶化。

来自美国的干扰,就更明显了。

就在上个月,美国“强烈建议”德国不要让中国获得汉堡港的控股权。当德国最终决定将中远收购的股份从原来的35%降为24.9%的时候,有美国官员似乎觉得这是由于德国接受了美国观点,即“所有国家都要对中国投资及其可能带来的安全威胁持谨慎态度”。

朔尔茨在中国的十几个小时,传递出哪些重要信息?

事实并非如此。

朔尔茨并不赞成与中国“脱钩”,而是希望“多样化,尽量减少风险”。况且这个码头的全部控制权仍然属于汉堡市和港口公司。

在朔尔茨访华的几乎同时,G7国家外长会正在德国小城明斯特举行。贝尔伯克在会前放风称,G7准备将中国定位为“竞争者”和“对手”。

细究起来,如此种种几乎都可归为两个“欲加之罪”:“来自中国的投资有罪论”“重演在对俄关系上的被动”。前者以意识形态划线,后者纯属无稽之谈。

3

在启程前往中国前,朔尔茨同时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和美国“政治”网站用长文作出了回应。

朔尔茨在中国的十几个小时,传递出哪些重要信息?

“这就是我中国之行的目的”,德文版的标题直截了当。相较之下,英文版标题的态度更明确“我们不想与中国‘脱钩’,也不能过度依赖”。

德文版还配了一个副题,亮明了朔尔茨对华的基本态度:“中国现在是,并将继续是(德国的)重要合作伙伴。但如果中国发生变化,那么我们同中国交往的方式也必须变化”,这“需要把握分寸和脚踏实地”。

朔尔茨告诉德国人,德国将通过多元化减少单边依赖。一方面,德中之间的大部分贸易涉及的产品既不缺乏可供选择的供应来源,也没有危险的垄断威胁。这方面,双方都是受益的。另一方面,对于某些可能存在风险的地方,德国企业会拓宽相应的供应链。

在中德关系上,德国将“继续要求对等”。

朔尔茨告诉欧洲,他此次访问中国“还有一重欧洲人的身份”,意思是,德国的对华政策“只有根植于欧洲的对华政策才可能成功”。

对于外界说他没有接受马克龙一起访华的提议,朔尔茨回应称,他出发前已经同包括马克龙总统在内的欧洲伙伴和跨大西洋伙伴进行了紧密协商。在对华问题上,他认为,必须通过“拥抱竞争”“认真对待作为制度性对手的后果”,同时,也不要忘记,“世界需要中国”,比如在抗疫、气候变化、粮食问题等全球性议题上。

 “德国对看到新的集团出现在世界上没有兴趣”“没有一个国家是另一个国家的后院”……这些话,似乎是说给华盛顿听的。

4

更实质的一点是,谁也不能否认,务实合作是中德关系、乃至中欧关系的底色。

最能体现德中经济紧密联系的是一个12位的数字,它们都在小数点前:去年,中德交易了价值245,000,000,000欧元的商品,这一数字是两国建交时的1000倍。

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自2015年至今一直如此。即使在疫情暴发的第一年,当世界贸易部分停滞时,中国仍然维持着与德国之间的最大贸易额。

德国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这一记录保持了连续47年。

每分钟,中德贸易额近50万欧元;每分钟,有3个集装箱的商品往返于中欧班列;每分钟,有8名中国客户购买德系汽车……

这样已经变化的中国,德国与之打交道的方式自然需要改变。“一切照旧”不再是一种选择。

朔尔茨在中国的十几个小时,传递出哪些重要信息?

德国联合执政的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都同意制定新的对华战略。这一战略据称将在明年春季推出,它主要由绿党主持的外交部主导。而绿党一直强调价值观外交,固守对华“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三重定位,长期鼓吹“降低对华依赖”。

在这一层面回看朔尔茨此访,意义重大。

这是在对德国国内释放信号:在制定对华战略时不能施行与中国“脱钩”,不能把经贸关系“安全化”。这也是在对欧盟表示,欧盟的对华政策也需要更加务实理性。

就像一位学者所言,任何鼓吹德国、乃至欧洲“与中国脱钩”的人都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德国或者其他欧洲国家在中国失去的,在哪里能得到弥补?反正,美国,不会是答案。

相信越来越多的德国、欧洲其他国家会看清这一点。

图片来自网络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62129.html

(2)
上一篇 2022年11月5日 上午10:55
下一篇 2022年11月5日 上午11:3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