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余年如一梦

作者:印闲生

本文转载自:江宁知府(ID:jiangningzhifu2020)

假如奥密克戎疫情爆发在了1997年,会是怎样一番场景呢?
二十余年如一梦
1997年北京的公交车,悬挂标语:以优质服务迎香港回归,倒计时还有136天
与现在微信、抖音带来的信息高速传播不同,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人获取资讯的渠道非常非常少,无外乎收音机、电视和报纸这三样。
那个年代的电视还分有线信号电视和模拟信号电视,前者大概能稳定地收十几个台,后者则表现出一定的“玄学”风格。
记得逢年过节回老家,电视不灵总是困扰我们的一个大问题,往往看到精彩之处就花屏了,然后得派个人到院里去转一下“鱼骨天线”,调整接收信号的方位。
说来也是设备齐全,“鱼骨天线”旁边会常备一根铁棍,院里的人一边转,家里的人一边反馈,直到画面重新清晰。
电视如此,报纸更是妥妥的奢侈品。
可以这样讲,当时报纸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媒介,它能够覆盖的群体主要是各级政府与机关事业单位;谁家里摆着一摞摞报纸,不用说,肯定是混公家单位的,而且八成还是个领导。
此处插播一句,长期以来,国家对于大学生群体的信息披露程度远高于一般社会面。
五六十年代《参考消息》尚属于“内参”的时候,大学图书室里便可以公开参阅;后来随着社会日渐开放,像《大公报》等香港左翼报纸也开始出现在了大学里。
正因如此,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往往给人一种“见过世面”的感觉——这不仅是因为他们求学的校园多位于大城市,更是一种信息不对称。
二十余年如一梦
回到主题。
假如奥密克戎疫情爆发在1997年,可能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响。
政府肯定会通过各级组织机构做一部分宣贯和预防的工作,但即便如此,放在电视上,它只是每天一则或几则固定的新闻;放在报纸上,无非不痛不痒的几个小“豆腐块”。
那个年代要是遇到疫情来袭,发烧了只能任由其发烧,酸疼也只能任由其酸疼。
一个人的痛苦最多在亲朋好友的小范围内流传一下,没有朋友圈,更没有抖音。
除非是名人吸引记者上门采访,否则你的故事不会被外界所知晓,也不会引起舆情或者恐慌。
回想起来,过去的二十多年间,我们迅速走过了“电视报纸媒体时代”“网页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
在前两个时代,信息都是高度中心化的,通过那么可控的几个电视台、报社、杂志、门户网站发送出来——普通人只能被动接收而不能主动发出信息。
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公众号、抖音、头条、微博和平台推荐算法的出现,信息源变得铺天盖地(人人都可以作为信息源),传播速度也成几何倍数激增。
实际上,不止是中国,对世界各国的政府部门而言,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强化官方作为信息中心的地位,都是一个巨大的课题。
二十余年如一梦
1978年元旦《新闻联播》第一次播出,主要面向部分大城市居民,因为当时绝大部分农村连电都没通,更不要说普及电视了。
作为一篇小短文,结尾聊点不太相关的话题。
回顾自1978年以来的历史,中国发展进程远非一帆风顺,也不是一句简单的“改革开放富起来”就能够概括的。
早期时候,内部经历了艰难的计划与市场之争,外部则经历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的冲击远大于今天俄乌战争这类事件。
后来,面对国有企业严重亏损问题和紧迫的入世需求,许许多多朋友遭遇到下岗危机。
再后来,低端产业链成为国人的痛心之处,“八亿件衬衫才换一架波音飞机”的说法一时广为流传。
待到产业链逐步升级,环境污染又成为不可承受之痛,那几年令人窒息的雾霾和随处可见的肮脏河道,相信大家都记忆犹新。
……
值得庆幸的是,之前每当我们遇到波折与困境时,总能够痛定思痛,重整行囊再出发。
希望这次依然如此。
番外
今天偶然刷到徐小凤《漫漫前路》的日文原曲,歌名原来叫《回忆是阵雨》,感到十分应景。
回顾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发展的历程,社会生机勃勃、经济蒸蒸日上的时期,往往对应着文艺界的繁荣,比如: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和台湾,以及新千年之后的中国大陆。
以日本为例,随着九十年代至今经济发展陷入停滞,失去了蓬勃向上的大环境,音乐人们的灵感也随之消失殆尽,如今剩下的只有“怀旧经典”。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82234.html

(2)
上一篇 2022年12月23日 下午12:51
下一篇 2022年12月23日 下午1:1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