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兵制以来的“军饷困境”,如何将古代王朝拉入死亡循环?

作者:郭歆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募兵制以来的“军饷困境”,如何将古代王朝拉入死亡循环?

古语有云:“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夫兴师无有财帛,何以结人之心哉!”古代军人也是人,要他们上战场玩命,肯定也要有所回报才行。

 

可是一个国家要养活的军队动辄成千上万,为了负担这样一支大军,所消耗的军饷是惊人的。古人很清楚,动员军队需要极高的成本。既然要别人卖命,物质奖励到底都是些什么呢?

军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很多影视作品中,发放军饷似乎是一个固定的流程:国家按月到日子派人抬几个大箩筐进军营,长官一个个给分钱。实际上,这种情况大部分是演绎,中国古代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向正规军发放饷的时期,最早是唐朝才有。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行普遍的古典军国主义,往往是兵民一体。普通人平时种地,到了战前由国家召集,经过一定训练后就上战场打仗。这时的军队基本是义务兵,根本没什么军饷概念。对军人的鼓励,一般是按军功犒赏,比如秦国著名的“军功进爵制”。秦汉时期,随着中国军事体系建设的完善,职业军人的固定工资制度才开始出现。据《汉官仪》:“民年二十三岁为正,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也就是说,此时的人当兵都是义务,成年男子要去当两年兵。只有军官有固定的军饷俸禄,广大士兵能填饱肚子就烧高香了。以出土的居延汉简记载,汉朝不同级别的边防军官分别能拿到每月600钱到每月16000钱不等的俸禄。比如“右塞尉”所得的俸禄是“七月尽九月积三月奉用钱六千”,三个月的工资大概是6000钱,平均每月2000钱。

 

士兵就比较穷酸了,汉代并无士兵领军饷的记载,却记录了士兵的粮食由国家发放。《汉书·王莽传》记载:计一人三百日食,用粮十八斛。所以,这个时期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军饷可言。到三国时期也是如此,比如曹魏实施的士家制度,士兵们基本没啥自由,且世代当兵,根本谈不上军饷。这一制度又被晋所承袭,一直持续到唐代才有所改观。如果你是一名南北朝以前的士卒,可能根本没有军饷的概念,能活到服役期结束、身体完好无损地回家,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真正意义上的军饷的出现,跟“募兵制”的出现息息相关。唐玄宗后期,由于均田制崩坏,府兵制日益衰落,募兵制逐渐成为主流。既然要募兵,少不了花钱,从这时开始,广大士兵终于有了固定的军饷可拿。值得一提的是,招募来的士兵,不同的部队之间待遇差别极大。比如,边军的士兵每月给粟1石,年12石;春冬衣每年12匹。隶属于中央的神策军,其月粮与边军同为1石,年12石,但神策军的廪赐是边军的三倍,粮赐每年36石,春冬衣赐21匹。而且神策军受赏赐的机会颇多,譬如穆宗即位,赐左、右神策军士钱人五十缗,一缗相当于一千文铜钱,一次性就赏赐了五万文钱。

一个大头兵到底能拿多少?

各个历史时期,朝廷的经济实力不一样,且物价波动也很大,再加上发放军饷的情况复杂,并不是每次都能将规定的钱粮发放到士兵手中。但是没人敢轻易得罪这些手里有“家伙”的军人。所以从这时起,士兵们虽然第一次领到了属于自己的军饷,但究竟能发到什么东西,可就“丰富多彩”起来。

 

以唐代为例,一石粮食换算成钱的话,各个时期都不一样。比如公元700年是八文钱一斗粟,到了公元785年则是一百五十文钱一斗粟,价格相差之大令人咋舌。所以,士兵们领到了作为军饷的粮食或其他物品后,总要精打细算一下如何能做到利益最大化。除了粮食外,能当作军饷的东西还有布匹、丝绸、金银玉器、盐巴美酒……大多数情况是有什么发什么。由于古代的普通士兵大多不精明于换算,自然有精明的随军商贩帮他们去算。如果你是一个唐代的神策军士兵,那么在工资日,你大概将经历如下场面:

 

“哎呀,这个月的军饷又是发一堆破烂,什么10个酒杯,1个茶壶,几匹绢……还不如上个月发的那一大堆盐巴呢,盐巴还能多换点钱。嗯,怎么处理这些军饷呢?还是跟陪戎副尉说一下,大伙找营外那个叫黄四郎的小贩过来估算一个价,然后都卖给他吧,现在天冷了,应该能多卖几个钱。等下次出征,我一定要好好表现,争取多挣军功,光宗耀祖……”

 

募兵制以来的“军饷困境”,如何将古代王朝拉入死亡循环?

影视剧中的唐军装备。来源/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截图

 

到了宋代,随着募兵制的发展,中国的军饷制度也得到进一步完善。宋代军事体系跟唐代有很大不同,即宋代采用的是崇文抑武政策。宋代军人社会地位不高,且在募兵制的体系下,士兵们的军饷大大降低了。按照《宋史》记载,上等禁军月俸一贯;中等五百文或七百文;下等士兵三百文到五百文不等。按士兵不同身体条件和职位高低,有21个等级的军饷发放标准,发放的金额从200钱到1000钱不等。除了现金,还包括一石七斗至二石五斗的月粮以及绢二匹、布半匹之类的被服。所以理论上讲,宋代每名禁军士兵每年的工资大约为五十贯钱。同时,厢军约为三十多贯钱。

 

宋代军人的待遇似乎和唐代差不多,但宋代有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宋军招募的往往是地痞无赖或流民灾民,即所谓的“而天下犷悍失职之徒,皆为良民之卫矣”。想法挺好,但实行起来却问题重重。这样招上来的部队,往往只为字面上的吃粮二字而战。军队战斗力高低,只跟他们拿到手里的军饷息息相关。此时的宋军,包括后世的许多靠募兵制成立的雇佣军队,军饷的高低和是否足额按时发放,成为影响战斗力的关键一环。再加上武人地位低,从军不如读书有前途,进一步加重了宋军中只为军饷卖命以及军队疏于训练的风气。

 

募兵制以来的“军饷困境”,如何将古代王朝拉入死亡循环?

宋代军队仪仗。来源/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之澶渊之盟》截图

 

宋代还出现了一个十分恶劣的现象,经常差役士兵做苦工。宋代军队庞大,无法用高额军饷来供养百万宋军,再加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因素,导致许多军人名为军人,实则主业是经商。结果,宋军许多士兵打仗稀里哗啦,倒是学会了挑夫瓦匠商贩的本事,甚至很多时候宋军的军饷是从差役士兵的工资里折算。宋神宗时期“铁面卸史”的赵屡在《奏状论陕西官员占留禁军有妨教阅》中提到:“禁旅虽多,训练盖寡,其间至有匠民、乐工、组绣、机巧、百端名目,多是主帅并以次官员占留手下,或五百人,或千余人,其饷自出。”意思就是,士兵的军饷都是自己“打工“赚取的。

募兵制以来的“军饷困境”,如何将古代王朝拉入死亡循环?

《清明上河图》中准备押送酒水回军营的士兵。来源/故宫博物院

宋高宗时,镇江府都统制刘宝还“创盖房廊,以至起亭榭,造砖瓦,运花木,广种植……淮南伐山烧炭”。更糟糕的是,宋代的货币一直在贬值,军饷又经常被拖欠。曾有一道奏折这样为士兵叫苦,说宋军士兵不但要干零活糊口,连老婆孩子都要出去卖身求食。再加上宋军内部贪污腐败严重,据记载,宋真宗时,“军士所得,斛才八、九斗”;宋仁宗时,“惟上军所给,斗升仅足,中、下军率十得八、九而已”;到了宋神宗时,开封府“诸仓吏卒给军食,欺盗劫取,十常三、四”。乃至南宋初年危急存亡的时候,“所支米麦,一月之间仅得五分之四,所请食钱,一百以上仅得三分之一”。微薄的待遇导致宋军战斗力更加低下,跟唐朝时期士气高涨的军队比起来,不可同日而语。

军饷怎么发,里面学问很大

如果你是一名宋军士卒,发工资时经历的场面可能是这样的:

“喂喂喂,让一让让一让,我那份军饷呢?虽然我入伍时身高体重只能拿到700钱,但我现在长高了,也学会了射箭,怎么也得加个100钱吧。唉,真是羡慕那些禁军,他们能拿1000文。啥?怎么没有我的份?什么?这个月的军饷又按照我去修城墙的工资折算了,那……明明我能拿700钱,可包工的承信郎只给了我500文啊,怎么就折没了?啥?剩下的200文用布匹折算,可这堆布匹的年纪比我都大了吧,上面全是洞,你叫我怎么出手啊!我老婆孩子都快饿死了……”

 

事实上,真实情况可能比这还要糟糕。自从募兵制出现以后,就存在一个巨大的漏洞:“吃空饷”。军队是一个封闭式体系,外人是不容易了解他们内部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就给了部分贪赃枉法之徒以虚报人数贪污军饷的机会。1127年,十万金兵南下直奔都城开封,开封人一开始还以为大宋城中有20万精锐禁军,区区十万金兵能耐我何?结果开封城中的禁军数量只有3万多吃不饱饭的羸弱之辈,其他的17万全部是空额。这些平日吃空饷吃得飞起的大宋将领,关键时刻完全掉了链子。就连南下进攻的金军也觉得奇怪:“闻南朝有兵百万,今在何处?何不迎战?”

 

宋代的崇文抑武政策埋下了灭亡的祸根,到了明代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由于宋军空耗了大量的钱粮却又战斗力低下,明初采用了卫所制与屯田制的方式来养兵。这种制度的好处是可以大大减轻国家负担,军队平日种地,战时作战,自己养活自己。按当时记载,军士们“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可以做到自给自足,明军在明成祖时期曾一度扩充到280万左右。此时,发给军人的军饷分两种,即“月粮”和“行粮”。“月粮”是明朝廷每月发给军士供全家人消费的食粮。洪武时规定士兵的月粮为:“令京外卫军月支二石,步军总旗一石五斗,小旗一石二斗,军一石,城守者如数给,屯田者半之。”“行粮”是政府在军士们执行军事任务时发给他们的食粮,只供士兵本人消费,又称为口粮。行粮的数额主要由军事地点的远近和所需时间的长短决定,并无定额,有每日支一升至一升五合,或每月支三斗、五斗不等。通俗点说就是,月粮是固定工资,行粮是行动支出(办事补贴)。不过,这也可以看出来,明军士兵还是依靠固定的粮食收入来维持生计,所谓的军饷就是自己种出来的粮食,拿钱就别想了。这种方式必然会导致大量军人逃亡,并且终身制的服役也让很多人惧怕当兵,最后,明军的战斗力在经历明初的辉煌后,不可遏制的急速下滑。所以,明朝不得不再次祭出募兵制的办法才能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大明最后真的发不出军饷了

土木堡之变后,明军损失惨重,让本就摇摇欲坠的卫所制更加难当重任。此时,朱祁钰继位后,开始派人大规模募兵以充实京师防务。此后一发不可收,到嘉靖十三年,明代正式确立了募兵制,“募兵,宜为实边久计”。在募兵初期,所招的军士给的军饷并不高。比如明英宗时期仅为“银一两,布二疋”,除此之外还给予一定程度上的免除税粮和差役。且事毕之后,“军还为军,民还为民”。到了弘治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募兵数逐渐扩大,对应募军人的待遇也不断提高,此时军人的军饷为“人给银五两”。等到了正德年间则为“银三两,月给米一石”。隆庆年间,每名士兵每年要消耗的军饷已经达到十多两银子。为了养活军队,募兵制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出现,财政的压力暴涨,逐渐不堪重负。

 

万历年间,招募一名军人的开销,如果算上月粮、安家银、行粮等,每年的耗费已经达到了惊人的二十五两白银之巨。到了明末,招募一名士兵的开支更是夸张到了三四十两的程度。军费的暴涨所引发的明末财政崩溃,以及长期欠饷导致军人不满的两个恶果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明王朝的统治,最典型的就是发生在万历二十三年十月的“蓟州兵变”。

 

这场因为当地防海兵要求补发所欠军饷所引发的“兵变”,成为明朝后期影响极为恶劣的一次标志性事件,以至于《两朝平攘录》记载:“人心迄愤惋,故招募鲜有应者。”长期发不出足饷的部队,和能得到足够军饷的部队,在募兵制的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完全不一样。此时,明军多数都是“人仅骨立,衣甲全无”,“此辈经年戍守,身无挂体之裳,日鲜一餐之饱”。再加上明军中募兵制所带来的老毛病,即贪污腐败和吃空饷严重,战斗力更加低下。如果此时的明军士兵发饷,那么场面应该是这样的:

 

“快,快,快,听说上面发饷了,哪位兄弟快拉我一把,我已经三天没吃饭了,赶紧去营官那里看看。什么?这个月又没有粮饷,为啥啊?这都半年多了,听说总旗大人的马又换新的了,咱们丘八们怎么连个米粒都看不到啊!等下,上头来信了,要咱们去校场集合,那里有粮饷发放,而且他们说怕咱们扛不动,还不要咱们带武器盔甲。而且怕别人抢咱们粮饷,还派了很多刀斧手和火铳手在周围看着。嗯嗯,太好了,大家赶紧去吧……”

值得一提的是,明军的对手八旗军脱胎于部族兵制,男丁均有兵役义务。早期的八旗军不仅没有军饷,还要自带干粮、马匹、铠甲、器械出兵。但是八旗军在获胜后能够相对公平的分配战利品,且对作战有功之人也能进行封赏。八旗军计口授田,有自己的后方提供粮食支持。还有一点,八旗军对投降的明军按时发饷,一般是月饷白银四两,炮兵、骑兵等技术兵种则六两起,外加徭役每户三十亩。除此之外,还额外给予 “驴一头,牛羊若干,瓦屋一栋”。对阵亡人员的抚恤金更是高达马兵七十两、步军五十两。结果就是,本来羸弱不堪的明军投到八旗军后,吃饱喝足的他们立刻战斗力爆棚,回身就把大明王朝其他的正规军打得稀里哗啦。吸取了明王朝灭亡教训的清朝,大部分时候都能保证军饷,尤其是八旗兵丁极少拖欠,地方的湘淮军则常有拖欠。不过,直到晚清,还挤出银子办新军。

 

募兵制以来的“军饷困境”,如何将古代王朝拉入死亡循环?

影视剧中,吴三桂也为宁远军饷发愁。来源/电视剧《袁崇焕》截图

所以,自从军饷制度出现以后,能不能对部队及时足额发放军饷,成为军队战斗力乃至效忠对象的重要指标。历史上由于环境所限,军饷的发放也是千差万别,甚至还有军队拒绝领取贬值的钱财、要求发放实物的情况。比如,明代不少地区的明军拒绝了所发的银两,要求发放粮食和盐巴,因为这些东西在饥荒之年更能保值。这个现象一直到民国时期还存在,比如滇系军阀喜欢用烟土充当军饷,还颇受士兵欢迎。可见在旧社会,如何把自己的军队养好,真是一门大学问。

 

参考资料:

《汉书》班固

《新唐书》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

《宋史》脱脱 阿鲁图

《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炎武

《三朝北盟会编》徐梦莘

《明史》清代官修

《清史稿·贰臣传》 赵尔巽

募兵制以来的“军饷困境”,如何将古代王朝拉入死亡循环?
END
作者 | 郭歆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84009.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2月25日 下午2:32
下一篇 2022年12月28日 下午1:4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网站已开通vip会员功能,付费文章和付费资源,vip会员均可免费查看与下载,建站不易,请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