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风险”暗合中国之意

作者:风留痕

本文转载自:动态大参考(ID:dongtaidacankao)

由于“脱钩”战略受到了全球性拒绝与反对,拜登政府变相地推出“去风险”概念。这一概念显然得到了西方世界一些认可。殊不知“去风险”暗合中国之意。

引导中国演变失败,打压遏制中国不成,美国就认为其当年设计的对华“接触战略”已失败。既然接触失败,那自然就是“脱钩”断舍离了。

然而,脱钩一事关系太大,是逆全球化的错误行为。美国要逆全球化,欧洲国家却认为全球化是建立多极世界的必需。重要的是,一旦逆全球化加速,对欧洲经济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欧洲根本承受不起。

原因很简单,中国目前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希望,是阻止经济衰退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市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一旦追随美国脱钩,世界会走向冷热战式阵营对抗。

因此,欧洲明确拒绝了美国提出的与中国脱钩断链战略。

也就是因为受到了普遍的拒绝与反对,拜登政府就又提出了一个去中国依赖风险的概念,也就是“去风险”。

虽然这是变相脱钩,但二者毕竟还是有所不同。对于欧洲来说,减少对中国经济的依赖,避免未来受到中国经济的控制,这样的想法也在情理之中。

重要的是,一旦中美冲突对抗升级,世界必然分化成两大对抗体系。与中国过于密切的经济关系决定了一损俱损难以承受。从战略竞争的角度,也确实应当是与中国经济保持一定的距离。“去风险”容易被接受,主要的就是这个原因。

尽管说也在情理之中,那是因为是以中美或东西方必然走向对抗为前提。如果是以中国提出的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理念为前提,或者说是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发,“去风险”就不合情理了。

尽管推动脱钩战略不成,“去风险”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尽管欧洲也总是强调要愿意与中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困境,尽管欧洲坚持反对脱钩,可摆脱或避免对中国经济的过渡依赖,也就是“去风险”的观点还是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接受。至少加强对华合作问题上欧洲还处于犹豫不决或患得患失的阶段。这给了美国可乘之机。

美国正在推动“去风险”,确实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至少目前必须加速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加快内循环经济圈的建设以应对,而这需要时日。

然而,对于中国来说,应当是短痛。而从长远来说,这是一个保健、疗伤的最初过程。

如果说美西方有对华过度依赖的风险,中国何尝不是如此。甚至可以说,中国早就在一直防止对美西方的过度依赖。甚至于40年的改革开放之初,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那一刻起,中国就在如何避免被西方经济控制。

中国提出加速建设内循环经济圈,实际上就是早就看出了今天美国这步棋。而内循环经济圈建设本身,就是“去风险”摆脱依赖。虽然不再提自力更生,但独立自主却是必须要做到的。

当中国的“去风险”与美国的“去风险”相撞的时候,中国正好可以借力打力。

改革开放之初,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时,中国最担心的就是对西方资本、技术以及市场的过度依赖,担心薄弱的经济基础、工业体系、金融体系以及不完善的管理体系受到西方的控制。过度依赖西方总是危险的。所以,改革开放是稳固的推进,也才就有了摸着石头过河之说。

其实,发展到今天,中国也同样存在对西方的资本、技术和体系的依赖问题。而扩大金融服务业的开放,更容易出现重大的问题。“去风险”的必要性依然没有减弱。

拜登政府此时推出脱钩也好,“去风险”也罢,则正暗合中国之意。可以说是为中国送来了一场“及时雨”。中国正好可以借力打力。

由于中国这40年来一直在防止产生依赖或去风险,所以政策措施手段保持的高度的连续性。重要的是可以得心应手的应对。也就是说,这场“去风险”之争是中国必须要面对的局面。

而对于美西方国家来说,这40年来,只是想着如何改变控制中国,可以说是仓促上阵。没有一个政策的连续性,又摆脱不了中国目前这个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去风险”就是一个严重的自伤过程。

目前,可以说“去风险”正在削弱西方的产业贸易竞争力,或者说正在为中国创造竞争优势。原因很简单:

首先,把工厂从中国转移出去,本身需要成本。建厂需要征地建新厂房,还需要有配套基础设施。这都是额外的成本。

其次,就是同时减少或失去了中国市场的份额。中国才是世界最大的市场,中国人均收入在快速增加,中国的消费观在与时俱进,中国的中产阶层数量连美国都无法相比了。

而迁往印度、越南等国,这个市场可就远远比不了中国了,这是舍大求小。再想返销中国可就要增加成本了。

其三,就是迁往地的人工成本降低了,可物流成本(这是由基础建设决定的)将提高。

如今,任何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都与中国无法相比。而中国不论是信息网络还是道路交通,这个决定物流快慢的重要因素就决定了物流的速度。

高度信息化和高度科技化的时代,加上市场的极大不确定性。时间成本更加重要。而这正是中国的优势。

还有就是营商环境问题。中国的营商环境明显要好于那些致力于取代中国制造的国家,这也与时间成本有直接的关系。

如果算细账,人工成本的降低,则难以弥补时间成本物流成本的损失。

其四,就是劳动效率降低问题。这是由技术工人的量和素质决定的。目前中国的技术工人的数量和素质方面是绝对处于优势地位。这不是某些国家可以相比的。而效率成本直接与时间成本相关。

其五,相对速度问题。中国的科技进步放缓,世界也将同步放缓。

在科技领域的发展速度,中国的发展速度依然快于美西方,追赶的脚步非但没有放缓,反而有可能加速。中国不是一只努力的乌龟,而是一只不知疲倦的兔子。

其六,中国实体的市场竞争压力明显降低。减少对华投资,封杀中国科技,等于是退出中国市场,或者说不进入中国市场。这样反而给中国本土实体空出了市场,降低了竞争压力,发展动力更足。

面对科技打击,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只能发力创新科技,发力提高效率降低人工和物流成本。这个动力反而增加。中国成功实现了“去风险”和去依赖,不伤自己,而是健全了自己的工业和科技体系。实际上市场竞争的压力减弱了。

通过以上这几点,就决定了中国制造的性价比依然占有明显的优势。中国的总竞争力不降反升。

因此,对于美国西方来说,摆脱依赖和“去风险”的结果就是,竞争力明显减弱了。回过头来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和风险反而是增加了。这不是损人利己,也不是损人不利己,而是损人害己。

关键是,西方此举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原则,严重破坏了自己制定的世贸规则。这反而会突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突显中国合作共赢的理念。

中国在筑固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同时,更在努力推动建立一个独立于西方之外的合作体系,包括市场体系和科技体系。而美西方目前却依然离不开中国这个最大的市场。

一带一路,南南合作,金砖、上合扩编,都是在扩大独立于西方的合作体系。也可以说是最成功“去风险”和去依赖。

既然中美是竞争对手,那就不能再让美国坐吃中国发展的红利了美国提出要加强所谓的“正常(常规)贸易”,也就是依然还想吃中国发展的红利。以后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中国可不会按美国的套路出牌,可不会把高科技与低科技贸易脱钩隔离。也就不会按照美国的思路建立什么新关系的平衡。

总之,中国早就在摆脱依赖和“去风险化”,只是不同于美西方是以对抗或美西方优先为前提,而是以合作共赢为前提。而美国推出“去风险化”正好暗合了中国的去风险化,中国可以借力打力,借机进一步完善去风险体系机制。内循环经济圈的提出和建立,就是最大的成功。而“去风险”的结果就是美西方的自残。反而将提高中国的市场竞争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57968.html

(3)
上一篇 2023年8月12日 下午12:07
下一篇 2023年8月12日 下午1:2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