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自我认知从何而来?

作者:桅杆
本文转载自:一界oneworld(ID:yijie_20200518)
印度的自我认知从何而来?

印度的自我认知从何而来?

作者:桅杆

一 、历史

历史上的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实质只是一个地理概念,由很多小的民族邦国所组成。除了短暂出现过孔雀王朝(前322–前185年)、笈多王朝(320–540年)两个相对强盛并统一印度大部地区的王朝外,基本没有形成过大一统的王朝。
古代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非常富饶,其地理位置是三面环海,一面临山。其西北方向有一个兴都库什山口,相当于向西开一扇大门,因而极易受到来自西方的入侵。加之印度特殊的国情(佛教、婆罗门教、印度教及种姓制度),决定了印度人缺少反抗和扩张的基因。因此,一部印度史,就是一部被入侵史:波斯人、马其顿人、希腊人、塞人、安息人、大月氏人、突厥人、蒙古人、法国人、葡萄牙人和英国人先后入侵、征服或殖民过印度。 
印度的自我认知从何而来?
十六世纪,蒙古人的后裔从中亚侵入印度地区,建立了莫卧儿(蒙古的音译)帝国。到十八世纪,莫卧儿帝国已经衰落和分裂,而欧洲国家在地理大发现后,正到处寻找和侵占殖民地。印度这块“肥肉”怎能放过?法国、葡萄牙和英国先后侵入印度。最后英国占据优势,在十九世纪中叶终结了已名存实亡的莫卧儿王朝。
 
1858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称号,开始将印度纳入殖民地,直接统治印度。英国将印度分为13个省,另有受英国控制的700多个王公土邦。当时英属印度殖民地比现在的印度要大得多,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等地。
进入二十世纪,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开始兴起。印度的民族意识也日益觉醒,开始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圣雄甘地为争取独立,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一斗争方式极具印度特色,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二战结束后,大英帝国的实力急剧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已经无力维持。
 
1947年,英国提出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宣告结束。地理概念的印度地区获得独立。根据蒙巴顿方案,英属印度殖民地被分割成三个部分:以印度教徒为主体的印度(人口2.25亿)、以穆斯林为主体的巴基斯坦(包括现在的孟加拉国,人口7千万)以及562个享有独立地位的王公土邦(人口8100万)。王公土邦可以自愿选择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选择独立。后来,大多数土邦加入了印度。印度从此形成现代国家概念。
印度的自我认知从何而来?
印度现有13亿多人,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全国共有100多个民族,其主体民族印度斯坦人只占30%,其他民族的最高占比都不到10%,如泰卢固族占8.6%、孟加拉族7.7%、马拉地族7.6%、泰米尔族7.4%等等。由于民族众多,印度国内的语言也非常复杂,共有1652种语言及方言,其中使用人数超过100万的语言有33种,宪法规定的联邦官方语言就多达22种。
正因为历史上一直被入侵、被殖民,在近代受过西方教育的印度精英中逐渐产生了强烈的悲情或苦情意识。
二、民情
古代印度,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哲学方面创造了逻辑学;自然科学方面发明了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和阿拉伯数字;还创立了当今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古代印度和东亚、东南亚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现今在印度已经基本没有佛教徒了。 
约80%印度人是印度教徒。所以,谈印度就不能不谈印度教。印度教形成于公元2世纪左右,源于印度古代的婆罗门教,并吸收了一些其他宗教(如佛教)教义综合而成的。印度教有三大特点:崇拜三大主神及众多神灵、世袭等级制度和轮回转世。印度教与世界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是直接宣扬世袭等级制度。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基督教主张“人人平等”。而印度教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要求教徒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同时强调因果报应和轮回。
从民众所信仰的宗教,可以看出民族的整体性格。印度教徒重精神修炼、轻物质享受,对物欲的追求普遍不那么强烈;重内在秩序、轻外部环境,印度公共场所散漫无序的根源即在于此;重个人、轻集体,大多比较自我,不大在乎别人。
印度的自我认知从何而来?
三、外交
冷战开始以后,以苏联、美国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阵营严重对抗。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率先倡导“不结盟运动”。1956年,尼赫鲁与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和埃及总统纳赛尔举行会谈,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共有25个国家代表参会,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印度的自我认知从何而来?
由于在不结盟运动中的作用等因素,印度成为苏联和美国争相拉拢的对象。印度在外交上奉行实用主义,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与苏联和美国都保持了良好关系,尤其在经济上谋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以至于尼赫鲁曾自豪地宣布:印度受到国际社会如此的重视,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印度自独立以来,一直希望在外交上有所作为,积极追求大国地位,但毕竟实力太弱。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提升,印度在追求大国地位上信心倍增。印度总理莫迪就宣称要将印度建成“一个领导性大国”。但是,大国地位从来就不是喊出来的,是要靠实力说话的。纵观世界历史,每一个大国的崛起,都需要内、外部要素的共同促成,其中最关键的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印度的自我认知从何而来?
就印度而言,在可预见的未来,其崛起为大国的条件并不具备:首先,印度内部矛盾复杂,根基不稳,这是印度崛起的最大软肋。其次,印度在国际上搞“等距离外交”,这样看似朋友很多,实则并不可靠。这些对印度友好的国家,或为了经济利益,如卖军火、抢占印度市等;或为了围堵其他国家的需要,美国如此,俄罗斯如此,日本也是如此。三是实力太弱,尤其是工业基础薄弱。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无不是靠雄厚的经济和工业基础作为支撑,难道印度可以例外?
四、中印关系
历史上的中印关系,远的就不说了。自新中国成立后,中印两国关系起起伏伏新中国建立前,英国势力渗入西藏,印度独立后也继承了这一衣钵。新中国成立后,印度多次罔顾事实,反对中国解放西藏。其实质,是希望西藏维持独立或半独立状态,继续保持印度在西藏的影响力。当时,印度与西藏噶厦政府关系密切,帮助训练藏军并提供大量武器。
1959年,西藏噶厦政府上层发动叛乱。印度先暗中、后公开支持西藏叛军和达赖集团,公然违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印度总理尼赫鲁甚至公开、高调拜会逃亡到印度的达赖,允许西藏叛乱分子在印度建立流亡政府。这之后,印度开始推行激进的前进政策,在边界上频频挑衅,并越过所谓“麦克马洪线”侵占中国领土。
1962年10月,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在印度的一再挑衅之下最终爆发。经此一战,印度的前进政策彻底失败,不结盟政策几近终止,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印度独立后野心勃勃的大国梦想遭受沉重打击。中国则维护了边界的稳定和西藏的统一,保住了战略要地阿克赛钦。
印度的自我认知从何而来?
此后数十年,中印关系较为平淡。1987年,印度在中国藏南地区设立“阿鲁纳恰尔邦”,双方曾在边境地区严重对峙。此后,双方进行了数十轮边界谈判,意在缓和边境武装对峙,虽有一定成果,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双方关系有所升温。2005年1月,中印举行首次战略对话;4月,两国签署《中印联合声明》,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签署《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2008年1月,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访华,中印双方讨论了贸易、商业、国防等广泛议题,共同发表了《中印关于二十一世纪的共同展望》,希望加强在各个领域的合作。
但辛格一回国,就到中印东段争议地区视察,有意刺激中国,以平衡国内反对势力。这就是印度对华关系的宿命:既希望加强合作,但始终被领土问题所困扰。2017年6月至8月的洞朗事件、2020年6月的加勒万河谷事件等,充分印证了这个问题。
印度的自我认知从何而来?
印度是中国的邻邦,两国在近代都深受西方列强压迫。印度挑起边界事端,一来可以给政客们提供煽动民族情绪的机会,作为转移国内矛盾的一种手段;二来可以配合某些大国反华,作为“投名状”。
中国所需要做的,是立足长远,发展国力,不被这些小因素干扰,不随他人言论起舞。世界上有一个铁律:只有自身强大,才能在国际事务中立于不败之地。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5882.html

(0)
上一篇 2021年6月25日 上午10:16
下一篇 2021年7月1日 下午12: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网站已开通vip会员功能,付费文章和付费资源,vip会员均可免费查看与下载,建站不易,请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