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军民意难平:汉以来的河西四郡奈何沦为异域?

作者:郭晔旻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大唐军民意难平:汉以来的河西四郡奈何沦为异域?

“赞普遂尽盗河湟,薄王畿为东境,犯京师,掠近辅,残馘华人”

——《新唐书·吐蕃列传》

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划全国为十道,并划陇坻以西为陇右道,位列第六。至睿宗景云二年(711),又因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唐廷从陇右道中分出黄河以西为河西道,领凉(甘肃武威)、甘(张掖)、肃(酒泉)、瓜(安西)、沙(敦煌)、伊(新疆哈密)、西(新疆吐鲁番一带)七州。因为河西、陇右分治的关系,习惯上便简称河、陇。

 

大唐军民意难平:汉以来的河西四郡奈何沦为异域?

大唐军民意难平:汉以来的河西四郡奈何沦为异域?

上:陇右道西州、伊州、沙洲;下:陇右道瓜州、肃州、甘州、凉州。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从地理上看,河、陇蜿蜒向西,边界漫长。在“贞观十道”,尤以陇右道边境线曲折漫长。其军事地理形势,犹如“单臂搏四手”,左右招架,武力不雄则难以言胜。尤其是青藏高原的吐蕃兴起后,这一线面临相当大的边防压力。吐蕃政权的创立者松赞干布(?-650)去世后,以大相禄东赞家族为首的一批奴隶主贵族,便向唐王朝发动了掠夺土地、财物和人口的战争。漫长的唐蕃边境线上大小冲突及摩擦几乎连年不断。唐玄宗特设河西节度使以断隔吐蕃与回纥的联系,并以陇右、剑南两节度使专防吐蕃。开元、天宝年间,只河西、陇右两节镇即拥兵达十四万八千人,猛将精兵皆聚于西边,烽戍相望,一时让吐蕃无隙可乘。

 

趁火打劫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以后,唐西域、河西、陇右精兵劲卒东调平叛,入靖国难,留守边疆者多为老弱病残且寡不敌众、守备空虚,给吐蕃东扩以可乘之机。史载:“肃宗至德元年八月,帝在灵武,回纥首领、吐蕃酋长相继而至,并请和亲兼之讨贼(时安禄山陷西京也)……二年二月,帝在凤翔,吐蕃遣使来朝,请助讨贼。引见之,赐以束帛、器物有差。”表面上看,吐蕃是向唐朝表示可以帮助平叛,但实际用意不问可知,无非以“助国讨贼”为名,要求派兵开进唐朝内地,旨在侵占唐朝疆土。既然是“盟军”,唐朝的边兵自然没有理由阻止吐蕃军入境,但他们来了还会走么?大约也是出于这种担心,尽管吐蕃一再表达“诚意”,可唐廷始终没有答应其出兵援助的“请求”,只不过“宴赐而遣之”而已。

图穷匕见。吐蕃乘虚深入为寇,“日蹙边城”,对唐疆土不断蚕食鲸吞。至德元年(756),吐蕃一举攻陷威戎、宣威、制胜、金天、天成等军,入据石堡城(在今青海湟源西南)、百谷城(今青海贵德东南)、雕窠城(今临夏西百余里)。到广德元年(763),吐蕃入大震关(亦称陇关,位于今清水县东陇山一带),取兰(今甘肃兰州)、河(今临夏)、洮(今临潭)等州,陇右之地尽为吐蕃所有,关中地区与河西走廊已然道路不通。反观吐蕃,以陇右为前进基地,以此为根据地,吐蕃东攻关中、北征河西、西击碛西皆游刃有余,在战略上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

 

广德元年,吐蕃侵入长安,迫使代宗逃离京城。尽管吐蕃军队不久即走,但“长安城中萧然一空”。到了第二年(广德二年,764),吐蕃转而向西发展,开始吞并已经陷入孤立的河西诸州。当然,小规模的进攻其实早就开始了。敦煌文书《大事纪年》记载,至狗年(肃宗乾元元年,758):“论泣藏与悉颊藏达囊等领兵开赴坚城凉州方面。”广德二年对吐蕃而言,的确出现了一个好时机。当时,唐朝叛将仆固怀恩与之联兵攻占长安,身处险境的河西节度使杨志烈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发兵攻灵武,迫使仆固怀恩回军救援,长安之围始解。杨志烈此举虽有“安唐室之功”,但“河西锐卒,尽于此矣”。同年十月,在吐蕃的攻势下,“士卒不为用”,杨志烈无力固守凉州,被迫退保甘州,途中于永泰元年(765)为沙陀人所杀。吐蕃步步紧逼,大历元年(766),又攻陷了甘州。不久,肃州也宣告陷落。大历十一年(776)吐蕃攻陷瓜州。吐蕃赞普也“徙帐南山”,令部将率兵围攻沙州。

 

大唐军民意难平:汉以来的河西四郡奈何沦为异域?

公元763年,200万吐蕃大军长驱直入,占领长安。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截图

河西军民在与内地隔绝无援的极艰苦情况下,克尽守土之贵。沙州军民的拒守尤为卓绝。沙州刺史周鼎欲据城固守,乃向回纥求救。但回纥援兵“踰年不至”,周鼎打算焚毁城郭,引众东奔,遭到众将反对。奉命行视水草的都知兵马使阎朝等人借进谒辞行之机,缢杀周鼎,并取而代之。阎朝上任后,率沙州军民拼死抵抗达八年之久。此间,为解决食粮问题,曾下令“出绫一端,募麦一斗”,结果“应者甚众”。

 

大唐军民意难平:汉以来的河西四郡奈何沦为异域?

影视剧塑造了狼鹞子一角,代表血性沙州军民。来源/电影《敦煌英雄》剧照

直至贞元二年(786)或三年(787),沙州城内陷入“粮械皆尽”的绝境,在围城的吐蕃军队承诺“毋徙他境”这一条件后,沙州军民也被迫开城出降。如从吐蕃大军开始围攻沙州算起,沙州这座孤城坚守了十一年之久。至此,吐蕃占据了整个河西地区。

 

大唐军民意难平:汉以来的河西四郡奈何沦为异域?

影视中吐蕃攻陷沙州。来源/电影《敦煌英雄》预告片截图

城下之盟

这其实是吐蕃与唐代其他边疆政权迥异的地方。《全唐文》卷七三七沈亚之《西边患对》一文比较吐蕃与回纥的不同时说:“西戎则不然……其策甚远,力战不患死,所守必险,所取必地。而唐人军中以为材不能,皆易之。故自安西以东,河、兰、伊、甘及西凉,至于会宁、天水万三千里,凡六镇十五军,皆为西戎有,由易而见亡也。”相比漠北游牧民族(如突厥)往来如风的袭击,吐蕃是明确以占领对方土地为目的,唐也因此蒙受了巨大的领土损失。

 

话说回来,在河西军民困守孤城的时候,唐廷又在干什么呢?说来令人意难平,唐廷居然准备以放弃河西为代价与吐蕃媾和。广德二年(764)九月,已平定安史之乱的唐王朝从各路调兵,抵抗吐蕃入寇。在西南战场,唐在反攻中很快取得胜利,剑南节度使严武破吐蕃七万余众,取得一场大胜;在北方战场,该年十月在吐蕃进攻邠州时,朔方兵马使郭晞“遣马步三千于邠州西夜斩贼营,杀千余人,生擒八十三人,俘大将四人,马四百匹”。但唐廷随后委派的将帅郭子仪、李抱玉的所加官衔中加了“通和”二字,分别为“充北道邠宁、泾原、河西已东通和吐蕃及朔方招抚使”与“充南道通和吐蕃使、凤翔秦陇临洮已东观察使”。考察这两个职任的辖区,前者显然不包括河西,后者显然不包括洮州临洮郡以西的河西九曲地。对此,《通鉴》胡三省注称:“托通和以缓吐蕃之兵。”其实这不仅仅是借以缓和吐蕃的兵势,还更有深意,前者为“河西已东”,后者为“临洮已东”,都在明确表明唐廷请求与吐蕃和谈,而且和谈的条件是以割地为代价,唐向吐蕃明确暗示将割让整个河西,以此为条件与之妥协。

 

大唐军民意难平:汉以来的河西四郡奈何沦为异域?

郭子仪像。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连年的战争使唐消耗了国力。“军士膏于原野,民力殚于转输,室家相吊,人不聊生”。更重要的是,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唐朝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唐中央已无足够的财力和人力来抵御吐蕃的进攻,因而急于解决藩镇问题;并且与日益骄横的回纥之间的“绢马贸易”也使唐王朝不堪重荷。同样对于吐蕃而言,不时败战也丧师耗财,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吐蕃内部的鸽派得势,“时吐蕃大相尚结息忍而好杀,以尝覆败于剑南,思刷其恥,不肯约和,其次相尚结赞有材略,固言于赞普,请定界盟约,以息边民。赞普然之,竟以结赞代结息为大相,约终和好”。吐蕃的谈判条件是什么呢?涉及到名实两方面。“名”的一块,吐蕃要求更改国书措辞,守敌国礼(即平等国家礼)改“贡献”为“进”;改“赐”为“寄”;改“领取”为“领之”。“实”的方面,吐蕃要求“定界云州之西,请以贺兰山为界”。唐德宗应允,于是双方“定界盟约并从之”。

 

建中四年(783)唐历正月,唐陇右节度使张镒与吐蕃尚结赞等盟于清水西,仪式非常隆重,筑土坛,唐、蕃各以千人,持兵列队坛外二百步,又各以徒手千兵,侍立于坛下,唐、蕃双方代表皆升坛,杀三牲,歃血而盟。这次“清水和盟”的主要内容为唐蕃双方疆域的重新划定。这次盟约规定的界线十分明确,彼此不仅从双方往来的三条道路作出了明确规定,而且从行政区域上做出了明确规定。其中从唐蕃往来的关陇大道讲,“陇州西至清水县”为汉界,而清水县以西为蕃界;从行政区域上讲,唐朝正式承认“兰、渭、原、会,西至临洮”的各州为吐蕃疆界。具体来说,北方大致以陇山、六盘山、贺兰山为界,南方以大渡河为界,而且在双方边界之间留有一定的缓冲地带(“闲田”)。此线以西,除包括唐朝继续坚守的西域安西、北庭飞地外,原属唐朝的河陇十多个陷蕃州郡都明确划归给了吐蕃。经历安史之乱后,吐蕃几番长驱直入,吞并唐朝大片河陇旧地,至此算是得到了唐朝正式承认。换句话说,这是唐朝以首次公开承认吐蕃对河陇的占领为代价,来换取吐蕃停止对其余边疆的继续进攻,称得上是个屈辱的“城下之盟”。

 

大唐军民意难平:汉以来的河西四郡奈何沦为异域?

清水县。底图/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平凉劫盟

按理说,清水和盟满足了吐蕃的领土野心,但吐蕃统治者还不满意。原因是其中对尚驻有大批唐军的飞地(西域)归属问题,作了灵活的规定:盟文有所不载者,蕃有兵马处蕃守;汉有兵马处汉守。吐蕃意欲与唐朝东西两分,自然容不得身后存有唐军盘踞,还规定“并依见守,不得侵越”了。

 

吐蕃本就存在毁约的念头,唐朝内部发生的朱泚之乱又成了天赐良机。783年,唐德宗发泾原镇兵镇压淮西叛乱,但泾原兵经过奉天时发生兵变,乱兵推举朱泚为首,朱泚之乱就此爆发。唐廷病急乱投医,竟向吐蕃求援,代价是放弃西域飞地。这一决策遭到有识之士的激烈反对:“一旦弃于戎狄,彼其心必深怨中国,他日吐蕃入寇,如报私仇矣。”若唐朝如此行事,则吐蕃之势焰嚣张,唐朝亦失尽西域人心,后果十分严重。“众议亦以为然,上遂不与”。唐德宗便以吐蕃助唐平叛不彻底,又大掠武功财物为由,拒绝其索要土地的要求,只兑现每年彩绢一万匹。这样的政策反复,迅速激化了矛盾,唐蕃关系又紧张起来。兴元元年(784)十月,尚结赞率军进攻泾州,指责唐朝失信,实施报复,唐蕃双方重开战火。

 

大唐军民意难平:汉以来的河西四郡奈何沦为异域?

唐德宗像。明万历《三才图会》刻本。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但今时不同往日,相比安史之乱年间的狼狈,唐军已有准备。贞元三年冬春,吐蕃“羊马多死,粮运不继”,于是请和。唐德宗因为做太子时曾经遭到回纥可汗的侮辱(“安有中国储君向外国可汗拜舞乎”)一直耿耿于怀,虽然朝廷里多人建言吐蕃不可与之盟,但他仍想借吐蕃兵以制回纥,于是才有了平凉会盟。

 

说是会盟,其实是一个阴谋。吐蕃大相“颇多诈谋”。他早已认识到“唐之名将,李晟,马燧,浑瑊等尔,三人必为我扰,乃行反间”。贞元三年(787)闰五月十九日,唐蕃在平凉川(今宁夏固县境)正式会盟。唐德宗派浑瑊为会盟使,并以兵部尚书崔汉衡为副使,郑叔矩为判官。会盟细节双方先达成协议。唐、蕃各以三千将士列于盟坛东西两侧,唐军在东,蕃军在西,允许各带四百人入坛,各派游骑数十人互相巡视。从这点看唐朝还是有所防备的,但没料想到吐蕃方面竟如此处心积虑:尚结赞秘密将数万精兵埋伏于盟坛西侧,欲一举杀掉唐朝名将,乘势进入关中。

 

会盟当日,蕃军游骑于唐军阵营出入无阻,频繁巡视。而唐军游骑六十余人进入蕃军阵营巡视时,即刻全被扣押。对此,唐方没有任何察觉,浑瑊贸然带领唐方副使崔汉衡等一行二十一人入坛。唐使初进,即被尚结赞以更换礼服为由将其诱骗入蕃军军帐内。吐蕃击鼓三声,吐蕃大军齐涌,劫持浑瑊及其他唐军盟使。浑碱是武将出身,他夺得一匹没有上口勒的马,狂奔逃脱,幸免于难。副将辛荣率兵数百与蕃军激战,死者数百人,终以势单力薄难以御敌而投降吐蕃;判官韩弇、监军宋凤朝均战死。尽管尚结赞原计划的截获浑瑊,嫁祸支持会盟马燧,离间李晟,使唐朝名将尽失,直下长安的计谋未能实现。吐蕃军队还是趁势大掠,驱赶丁壮万余人后退回清水境内。平凉劫盟实际上是吐蕃对唐朝的一次有计划、有预谋的军事袭击,借口会盟而削弱唐朝边军力量。

 

“平凉劫盟”的后果当然也很严重。毕竟从古到今都尽量遵循着“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其后近四十年,唐蕃会盟不通。唐德宗也彻底放弃联合吐蕃的幻想,转而“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使吐蕃陷入了孤立境地。

 

但河西却已无法恢复。长庆元年(821),唐蕃终于再次会盟。这次会盟,规定“蕃汉二国所守见管本界,以东悉为大唐国境,以西尽是大蕃境土,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不相侵谋封境”。不但河西,就连当年的西域飞地,此次也都被唐朝放弃,正式承认为吐蕃管辖了。

 

大唐军民意难平:汉以来的河西四郡奈何沦为异域?

唐蕃会盟碑。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截图

这就使得自汉代开拓四郡以来就成为中原郡县的河西走廊沦为异域。“自天宝以降,中原多故,莫大之虏,盗取西陲。男为戎臣,女为戎妾。不暇弔伐,今将百年。”沈下贤在《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里就说,“又尝与戎降人言,自轮(翰)海已东,神鸟、敦煌、张掖、酒泉,东至于金城、会宁,东南至于上邽、清水,凡五十六郡、六镇、十五军,皆唐人子孙,生为戎奴婢,田牧种作,或丛居城落之间,或散处野泽之中。”吐蕃统治者强迫河西的汉人着吐蕃服,留吐蕃发,说吐蕃话,一年之中,“唯正岁一日(即春节),许唐人之没蕃者,服唐衣冠”。

 

这样的屈辱处境,并不能隔断河西百姓对中原政权的向心力。长庆二年(822),刘元鼎在经过河陇地区至逻些(今西藏拉萨)与吐蕃会盟时,在龙支城(今青海民和县南),当地耆老千人拜泣说:“顷从军没于此,今子孙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也正是因为这一强大的向心力,使得吐蕃统治下的河陇地区始终暗流涌动,并终于在9世纪中叶出现了一位真正的英雄人物——张议潮,上演了“河陇陷落百余年,至是悉复故地”的传奇。

 

大唐军民意难平:汉以来的河西四郡奈何沦为异域?

影视剧中的张议潮。来源/电影《敦煌英雄》海报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368625.html

(0)
上一篇 2023年9月6日 上午10:52
下一篇 2023年9月7日 上午11:2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