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周瑜才是“羽扇纶巾”,那诸葛亮穿的是什么?

作者:周渝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本文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0年7月上,原标题为《遇见最熟悉的陌生人 三国群英装束还原记》,有删节

如果周瑜才是“羽扇纶巾”,那诸葛亮穿的是什么?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受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摇着羽扇的军师诸葛亮影响,不知多少人曾把“羽扇纶巾”误会为对诸葛亮的描写,而实际上,苏轼说的却是周瑜。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周瑜是“羽扇纶巾”,那诸葛亮的真实装束又该是什么呢?

 

如果周瑜才是“羽扇纶巾”,那诸葛亮穿的是什么?

孔明的裲裆

诸葛亮辅佐后主时期,官居丞相,受封武乡侯,设府成都,汉代文官服一定是历史上的孔明最可能出现的装束。
 
季汉法统承东汉而来,衣冠制度亦承接东汉,而东汉时期文官服饰的图像资料也足够详细,所以诸葛亮穿文官服饰的形象并不难还原。那么官服之外,诸葛亮的便服会是什么款式呢?《三国志》并无记载,但东汉晚期至魏晋时期壁画中人物所穿的直裾袍显然既贴合东汉末年的服饰特征,广袖飘飘的装束也符合诸葛亮清雅脱俗之形象气质。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显然不关心孔明先生的着装问题。若想做复原,所能依据的文献,最早是东晋人王隐的《蜀记》、裴启的《语林》。原书皆已佚失,相关文字主要被收录于北宋《太平御览》。在王、裴二人笔下,诸葛亮乘坐素舆,头戴葛巾,手执一把扇子。是不是感觉很熟悉?素舆,大概就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所乘四轮小车之原型。
 
虽然还有史料中有提及诸葛亮“不亲戎服”,但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不做任何防护似乎说不过去。鉴于此,在设计诸葛亮历史形象时,给他的衣袍之外穿上一身既不影响整体气质,又具有一定基本防御功能的绢制裲裆甲也颇为合理。

如果周瑜才是“羽扇纶巾”,那诸葛亮穿的是什么?

 

诸葛亮汉末装束推测性复原图。内穿直裾袍,外套绢制裲裆甲,头戴葛巾,手持麈尾。其中麈尾根据洛阳市朱村东汉墓BM2《夫妇宴饮图》出现的麈尾绘制,葛巾根据南朝竹林七贤画像砖阮籍头巾绘制
 
裲裆亦作“两裆”“两当”,其特征是肩部以两条系带相连,无领,腰间系以束带,着于衣内或衣外,其意在挡住前心后背。钢铁制成的称铠,非金属的服饰称裲裆甲或裲裆衫。裲裆甲(衫)是模仿裲裆铠而形成的男子外着服饰,通常由织物等非金属材质制作。从现存大量出土文物来看,裲裆盛行于南北朝时期,是这个时代较为典型的仪仗着装。
 
给诸葛亮穿上这种南北朝流行款,是否显得有些“穿越”呢?当然不会,因为无论是文字资料,还是出土的画像砖都足以证明,早在汉末三国时期,这种裲裆甲就已经出现。汉末刘熙所著《释名·释衣服》首次出现了对“裲裆”的解释,即“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曹植在《上铠表》也提及了一种叫“两当”的铠甲。1959年于四川彭县太平乡出土的东汉时期击鼓画像砖上,击鼓者形象虽然较为模糊,但还是能看出其身上的服饰轮廓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俑和壁画人物所穿的裲裆衫非常相似,结合文献,基本可以确定这种服饰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已经存在。
 

如果周瑜才是“羽扇纶巾”,那诸葛亮穿的是什么?

 

琥珀小儿骑羊串饰,三国时期(魏),出土于寇店镇西朱村曹魏时期贵族大墓。可以清楚看到,骑羊小儿身上穿着的正是一件裲裆甲
 
至于诸葛亮的首服“葛巾”,应该指用葛布制成的头巾。晋人张华在《博物志》卷九中写道:“汉中兴士人皆冠葛巾。”可见,佩戴葛巾并非诸葛亮独创,而是东汉末年的时代风气。鉴于葛巾的样式已经无从考证,本文配图以南朝时期竹林七贤砖画上阮籍头上的巾为主要参考资料,绘制出诸葛亮所戴葛巾之样式。当然,诸葛亮的葛巾在曹魏统治地区恐怕就很难见到了,因为《博物志》在“士人皆戴葛巾”之后还有这么一句:“建安中,魏武帝造白帢,于是遂废,唯二学书生犹着也。”也就是说在建安中期,曹操用强制性政策,以白帢取代了当时流行的葛巾。
 

三国战衣披挂指南

看如今三国题材的影视剧在反映这个时代的武备时,很容易走进以西汉军士装备直接“穿越”到汉末三国的误区。虽然同处汉朝,但汉末时期的武备与汉初不可同日而语。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孔融曾发出感叹:“古圣作犀兕革铠,今盆领铁铠,绝圣甚远。”过去用犀牛皮做盔甲,如今却都是带盆领(护颈)的铁铠,今不如古啊。孔融借铠甲怀古伤今,无意中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信息——东汉甲胄的形制与前代差别巨大。
 
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东汉甲胄无论形制还是材料,都在西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其中一大原因在于,此时甲胄的重点防护对象,已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刀枪剑戟,还有飞矢。
 
飞矢,即弓弩远距离射击,对战争的影响力有多大?孙坚、张郃、凌统、庞统等一干文臣武将,无不命丧于弓弩之下。曹操伐董卓,被流矢所伤;周瑜攻南郡,也被射中右肋;就连“威震华夏”的关羽,都难过飞矢关。襄樊之战期间,他先被庞德一箭射中额头,后又被毒矢伤及右臂,不得不刮骨疗毒。真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正因如此,三国铠甲不仅甲片密度高,而且还越来越长。先说上半身:加高领口,在颈部设置盆领,如同一个敞口铁盆,将头颈包裹其中,以降低咽喉暴露在外的风险。这是汉代甲胄的一大特色,西汉已有,从孔融的说辞来看,到东汉末年,盆领铁铠已经是较为常见的款式。至于下半身,则出现了“髀裈”。髀,即大腿,裈,为有裆的裤子,甲胄中的“髀裈”,指的是裙甲。有了髀裈,就比之前80厘米左右的身甲长出不少。

如果周瑜才是“羽扇纶巾”,那诸葛亮穿的是什么?

周瑜演义装束(左上)与史实装束对比照。自明代以来各种小说、绣像的周瑜形象,很多是头戴凤翅盔,身披华丽铠甲,但这种装束具有明显的宋、明色彩。史实装束头戴两种甲片编成的兜鍪,并对《三国志》中多次出现的身穿两层铠甲的记载进行实际操作尝试,内穿覆盖面较大的铁制长甲,即大铠;外穿保护要害的铁制胸甲,即小铠
即便如此,有人依然觉得不保险,数量多、硬度强的铁箭头,哪能这么容易就防得住?于是,便出现了身穿两层铠甲的现象。
 
我们以东汉至魏晋时期的几款甲胄进行尝试。最初的想法,是将带盆领的魏晋骑兵重铠,套穿在带披膊(上半身肩部保护甲)的汉制铁札甲外,结果穿不上。外层改换成带甲袖的筒袖铠后,虽然能勉强套上,但活动极为不便,也不具有可操作性。最后尝试成功的搭配是:内层主铠为带裈甲(即裆部的防护甲)与披膊的汉制铠甲,外层的加强铠,则是简单的汉制胸背甲,起到防护躯干要害部位的作用。二者套穿后,对正常活动毫无影响,也验证了“人披两铠”。
 
说到此处,需讲一讲文献中提到的“大铠”“小铠”之分。所谓“大铠”,顾名思义,就是防护面积较大,带有保护肩部、腿部装置的铠甲。“小铠”,则只保护胸腹部分。刘宋时期的史学家裴松之,在为《三国志·董卓传》作注时,引用了晋人谢承《后汉书》里的一段话:“董卓作乱,百僚震栗。孚著小铠,于朝服里挟佩刀见卓,欲伺便刺杀之。”这处细节说明,小铠是可以作为防身内甲,穿在袍服里的。而大铠加小铠,也算是“人披两铠”的搭配吧。
 
除了这些著名武将,汉末三国时期的军队代号也足以令人印象深刻,曹魏阵营有虎豹骑、武卫营、青州兵等,蜀汉阵营有无当飞军、白毦兵等,东吴阵营有解烦军、丹阳兵、绕帐士、车下虎士等,甚至群雄阵营中也有诸如陷阵营、白马义从等听起来颇有王牌军气场的军队。但这些军队在历史上都穿着什么样的甲胄呢?史书并无详细记载,但大体不会相差太大。可以确定的是,在一些非战斗的特殊场合,我们能见得到不穿铠甲,只着戎服的军士。例如东吴将领朱然墓出土的“彩绘宴乐图漆案”,案面右下角绘有数名军士持弓守立,这队军士服色有绯、绿两种颜色,绯色袍服的武士旁写有“羽林郎”字样,即禁军官长,跟在他身后的三位持弓箭者皆服绿袍。几位禁军皆未穿甲胄,一来可能因为反映的是宴会场合,没有披甲必要,二来可能是兵种关系,负责远程攻击的弓箭兵穿甲胄的防御需求也远不及直接肉搏的刀盾手强。
 
如果周瑜才是“羽扇纶巾”,那诸葛亮穿的是什么?

如果周瑜才是“羽扇纶巾”,那诸葛亮穿的是什么?

东吴将领朱然墓出土的“彩绘宴乐图漆案”持弓箭武士形象(左);三国时期东吴持箭武士复原图(右),该武士身穿绿袍,携带弓箭,头戴平巾帻
 
仔细观察,这几位东吴军士的首服是西晋陶俑常见的平巾帻式样。这种平巾帻由东汉时期的平上帻演变而来,与东汉至三国时期常见的介帻属于同一体系。根据《晋书·舆服志》记载,“介帻服文吏”,而“平上服武官也”。自东汉中期以后,平上帻的后部逐渐增高,到东汉晚期演变为平巾帻。帻在东汉时多搭配燕居之用的常服,但发展到两晋时期后,由于更加简便的帢帽大行其道,平巾帻反而成为礼服。汉末三国时期的平巾帻较厚,犹如戴了一顶帽子,发展到西晋末年,出现了一种前面呈半圆形平顶,后面升起呈斜坡形尖突,戴时不能覆盖整个头顶,只能罩住发髻的小冠,而这种小冠式样的平巾帻在南北朝时期出土的仪卫陶俑头上很常见,可知是当时十分盛行的一款首服。
如果周瑜才是“羽扇纶巾”,那诸葛亮穿的是什么?
END
作者 | 周渝
本文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0年7月上,原标题为《遇见最熟悉的陌生人 三国群英装束还原记》,有删节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16698.html

(0)
上一篇 2022年7月19日 下午12:15
下一篇 2022年7月19日 下午1:2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网站已开通vip会员功能,付费文章和付费资源,vip会员均可免费查看与下载,建站不易,请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