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曹氏皆兄弟反目,为何司马家却格外团结?

作者:晋右史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袁氏曹氏皆兄弟反目,为何司马家却格外团结?

在很多时候,霸府权臣家族子弟是很难团结的,毕竟诱惑太大。袁绍和袁术兄弟多年的争斗,袁绍儿子袁熙、袁尚、袁谭的内斗;曹操的两个儿子争斗多年,在曹丕登基后,曹植一直被欺负,曹彰直接暴毙。

 

在司马家,除了历史口碑很差外,兄弟内斗仿佛是个例外。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很团结,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之间更是配合无间。为什么会出现司马师、司马昭这样兄友弟恭的画面呢?

 

这还要从司马家面临的危机说起。

司马家面临形势的利与弊

公元251年秋八月,在征伐王允的孙子王凌后的第四个月,从出道前即传言身体不好的“老病人”司马懿终于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他在离去前,尽可能整合并提高家族的力量,把家族扶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并在最后的日子里,亲手解下淮南这个雷。但他离去后,家族依然面临巨大的危机。

 

袁氏曹氏皆兄弟反目,为何司马家却格外团结?

影视剧中的司马昭与司马懿,直言“小皇帝”。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直观的是力量危机。高平陵之变前,司马家族是众多大家族中的一个,有世代享用不尽的富贵,有子孙位列朝班的地位,仅此而已。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依靠的是蒋济、高柔、王观等老臣对他的支持,最大的力量就是财富积累能养得起三千死士以及理论上能带兵的两个儿子。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家一跃成为最强的家族,“尊王攘曹爽”的风格凝聚了很多人,常年空降驻防雍凉与荆襄的履历,让地方军将支持他多一点,至少不会明确反对,但依然是仅此而已。司马家的基本盘并不稳固,比起曹操依靠谯郡子弟建立的严密的自上而下的军功系统,不可同日而语。

 

袁氏曹氏皆兄弟反目,为何司马家却格外团结?

影视剧中,司马懿复出前观落日的一幕。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常言道,实力足够,实力即合法性;实力不够,合法性就是实力。问题是,司马家论证合法性的时间很短。司马懿在位时,所控制的有限,只能尽可能发挥长袖善舞的优势,让老臣享受更高的待遇,自己保持低调,拒绝丞相一职,拒绝九锡待遇,勉力维持上下平衡的前提下,开展着温水煮青蛙的工作。比如对后来不稳定的王凌进为太尉、假节钺。历史学者仇鹿鸣这么描述这一段:“司马懿对曹魏政权的控制更多的是依靠其个人的政治声望和长期积累下来的人事资源,其生前并没有来得及对中央和地方的潜在反对者加以清洗。”在司马懿死后,作为家主的司马师在继承位置时就显得很尴尬。司马懿专权可以说是魏明帝有遗命,司马师接班就是权臣家族内部继承,而当时最基本的共识是大臣权力来自君主的授予,司马家拿“伊尹既卒,伊陟嗣事”这样的理由来圆场也是实在没理由了。

 

实力不够,合法性不够。此时的司马家类似于一个素人高杠杆吃了一个上市公司,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你大汗淋漓、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如坐针毡。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只能团结起来面对,毕竟一损俱损。

当然司马家也不是没有优势,极强的内聚力和家族的传统,以及优秀的子弟训练是一直以来的优势。

 

汉末大乱时,司马防跟随董卓进入关中,在汉廷中枢继续担任职官,而让自己大儿子司马朗带领整个家族回到故地。为避祸患,在后来的岁月里,二十岁左右的司马朗带着家族多次迁徙,尽可能保全家族。应对乱世让家族年轻子弟早早担负起责任,得到了锻炼。这里至少反映三个信息:一是司马家不将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有的抓事业,有的抓家族;二是司马家组织性强,年轻人可以领导整个家族;三是司马家的子弟足够优秀,能担起大任。这也为司马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梯队精英。

 

在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局面逐步清晰后,司马防渐渐担任荣誉性职务,司马朗在地方上接受锻炼后进入丞相府担任主簿。等到曹操平定北方,司马懿和司马孚出山,一个进入曹丕团队,一个进入曹植团队。司马家对曹氏做了全覆盖式布局,总会有一个赛道赢下来。

 

在曹丕时代,司马懿开始了自己的腾飞之路,在荆襄与雍凉主军。史书中对于这一时期司马懿儿子的资料很少。但有理由相信,二十岁上下的大小伙子应该在大军中进行历练,无论是对吴战争,还是在雍凉与诸葛亮的对峙。司马昭更是参加了曹爽主持的征蜀作战。在极限环境的历练,让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有了较强的组织、带兵、作战、应变的能力。这些后来得到了体现,担任中护军时,司马师严格按照成绩和能力选拔下属,很受拥戴。在谋划诛曹爽的日子里,司马师与父亲司马懿深谋密策,估计整个行动的常规事务都是他负责的。在高平陵之变整个过程中,集结死士、指挥战斗,都是迅速高效。如果只是“雅有风采,少有美誉,与夏侯玄、何晏齐名”,擅长清谈,那各方面素质都无法应对军政斗争这种复杂环境。

 

袁氏曹氏皆兄弟反目,为何司马家却格外团结?

影视剧中司马昭拉拢何晏。来源/电视剧《虎啸龙吟》截图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司马懿重点培养的是长子,类似司马防培养司马朗一样,这点司马昭一直是比较习惯和接受的,在后来也经常说“这是景王(司马师)之天下”。在整个谋划定策过程中,司马昭竟然不知道,到准备行动之前才知道这件事。在行动前夜,司马师睡眠如平时,而司马昭辗转反侧。

 

整体布局、梯队培养、家族团结、子弟俊秀,大致就是司马家在政治上的情况。家族的凝聚力与传统让司马家很有战斗力,兄弟两之间的重点培养与能力差距,让哥俩更容易和谐相处。

兄弟共同面对危机

上阵父子兵,潜藏的巨大危机只能靠手足兄弟去应对。

 

军功是立威与强化实力的有效方法,当然与风险并存。公元252年春正月,司马师任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全面接管魏国军政大权,剩下的就是等待一个机会。弟弟司马昭在高平陵之变后的两年里,西与姜维作战,东镇许昌,讨伐王凌积累了诸多军功,进号都督。

 

袁氏曹氏皆兄弟反目,为何司马家却格外团结?

影视剧中的高平陵之变。来源/电视剧《虎啸龙吟》截图

这年四月,熬死N代人的孙权下线,对于急切事功的司马家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礼不伐丧”的原则早就被忽略了。铁杆傅嘏提出稳扎稳打的作战方式。对于司马师来说,技术面没问题,可自己要的是政治面的效果。十一月,三路大军伐吴,弟弟安东将军司马昭统领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作为主力进攻吴国。很遗憾,动作很大,效果很差,在东关战败。司马家的“市值”遇到了一个跌停。要说兄弟俩应急能力很强,司马师主动承担责任,明确责任在自己,借机收拢人心;弟弟司马昭对指出“主帅应该负全责”的司马(官职)王仪痛下杀手。恩威并济,尽力稳住形势。屋漏偏逢连夜雨,因为操作失误,胡人也在北方起兵,司马师再次主动承担责任。

袁氏曹氏皆兄弟反目,为何司马家却格外团结?

东关之战示意图。来源/宋杰《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

在江南,诸葛亮的侄儿、吴国的实际负责人诸葛恪赢来了几个涨停。253年三月,诸葛恪决定趁热打铁,倾举国之力,联合姜维对魏国发动攻势。刚刚大败后曹魏东线诸将怯战,西线的汉军规模也高于以往,司马家迎来执政后最大的军事危机。虞松提出先西后东的战略,即西打东守。西面弟弟司马昭任征西将军,驻师长安,负责西北战事,姜维在获取粮食困难的情况下很快撤走。东线的诸葛恪计划在寿春围点打援,很不幸,随着雨季到来,久攻不下让围点打援的计划变成了顿兵坚城的操作。这时候司马孚率领中央军主力来救援击败吴军。战败后的诸葛恪在吴国威望骤降,加上撤了一批能力不足的官员,进一步让人离心,十月份在江南“鸿门宴”上被孙峻杀害。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司马家不仅渡过了这次危机,威望与实际权力也扩大了,外部危机就这么阴差阳错地解决了。

 

接下来就可以借着胜利的威望进行内部清洗。254年春正月,司马师在获悉中书令李丰等人密谋取代他后,及时处理并摆平。《晋书》记载:“天子与中书令李丰、后父光禄大夫张缉、黄门监苏铄、永宁署令乐敦、冗从仆射刘宝贤等谋以太常夏侯玄代帝辅政。帝密知之。”按照正常情况,应该是在司马师大败的时候谋划,而不是在大胜、威望最高的时候谋划。所以很有可能是司马师之前就知道这些人在谋划,按照他密藏三千人的能力,做到这点不难。只是这时候更适合打击,也就“密知之”了。第一步处理了李丰,随后处理了夏侯玄、张缉等。三月份,废除皇后。九月份,废除皇帝曹芳。在这一过程中,司马昭非常支持哥哥,尤其是在废除曹芳的问题上,因“参与定策”进封高都乡侯,而叔叔司马孚定位魏“魏臣”态度微妙。

 

但政治是微妙的,过犹不及往往适得其反,废帝这一步走的太远,直接导致淮南二叛。毌丘俭是魏明帝(曹芳父亲)的东宫旧臣,对曹氏忠心不二,夏侯玄、李丰又是小伙伴。文钦是谯郡人,属于曹氏军功群体。255年春正月,对东吴作战的功臣镇东大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四处联络,很快帅六万淮南百战精锐渡过淮河向西攻击前进。到了项城(今河南)停下,毋部作为正军,在正面作战,文部作为奇军,负责在外围机动作战。按照司马师的信息能力,他应该早就知道了,竟然没有谋早谋细,大抵是“非不愿,实不能”。在军事决策会议上,大部分人觉得派遣一个大将出兵就行,司马昭的岳父河南尹王肃及尚书傅嘏、中书侍郎钟会都劝司马师亲自去。在1100年后的明朝也有类似的故事,明宣宗登基后,叔叔汉王反了,当时许多人就说派个大将去平定了就行了,有人说了一句“李景隆故事”。明宣宗立马决定亲征,并很快平定叛乱。

 

类似的场景,局中人无法判断谁支持司马,又有谁是支持曹,能选择的空间并不多。此时的司马师患眼病,眼中生瘤,正在休养中,对于去不去亲征还是犹豫的。在收到傅嘏“淮、楚兵劲,而俭等负力远斗,其锋未易当也。若诸将战有利钝,大势一失,则公事败矣”。知道无法选择后,紧急召弟弟司马昭从关中回来兼中领军,镇守洛阳。弟弟负责大本营,自己负责一线,这和刚接手时候征东吴恰恰相反。

 

在前线,再次检验了司马师的临机应变能力。骁将文鸯率军劫营,在夜里直冲司马师大营,全营乱作一团,此时主帅最需要的就是镇定,如果主帅一慌,整个战局就崩了。司马师紧张到一只眼球突了出来,为了不要影响军心,愣是用牙齿要住棉被,坚持了一个晚上(惊而目出。惧六军之恐,蒙之以被,痛甚,啮被败而左右莫知焉。)在随后追击文鸯父子的过程中,也遇上身在司马营心在魏的人。此战耗尽了司马师的精力,七天后,司马师死在许昌。弟弟司马昭紧急从洛阳刚来,控制住远征大军比控制住朝廷更实在。

 

这时候曹魏并没有放弃挣扎,下诏司马昭镇守许昌,让傅嘏带兵回京。如果真这么做了,司马家的未来也就到这里了。司马昭带兵回京,造成既定事实,暂时稳住了形势。

袁氏曹氏皆兄弟反目,为何司马家却格外团结?

影视剧中的司马昭弑君。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司马家每一代都培养有负责人,家族内部的组织力非常强。在天下大乱的时候,司马家选择了多头下注的战略。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家的形势一直不绝如缕,内外部的危机从未停止过。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只能更加紧密的去解决家族面对的危机。

 

等到后来,天下都是司马家的时候,司马家再没有这么团结过。以至于曾被司马懿打压的桓家,也在司马家内斗之际成了晋朝的掘墓人,下一篇,就是谯国桓氏的故事。

 

参考文献:

《晋书》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和家族网路》

《从魏晋禅代的历史进程看司马师的功业》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67253.html

(1)
上一篇 2022年11月16日 上午11:24
下一篇 2022年11月17日 上午11:5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网站已开通vip会员功能,付费文章和付费资源,vip会员均可免费查看与下载,建站不易,请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