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这样统一台湾的

作者: 宋晓乐
本文转载自:今日人物志(ID:songxiaole816)
康熙的处理方法,该学还得学啊。
曾经的一幕与今天何其相似?
一、
公元1661年,康熙登基,8岁,6年后亲政。

康熙是这样统一台湾的

初掌政权,内忧外患,形势严峻,他力挽狂澜,满汉矛盾逐渐缓和,国家各行各业开始复苏,民生安稳,中国再一次进入鼎盛时期——康乾盛世。
然而此时百姓心中所想与今日的我们如出一辙——收回台湾,全国统一!
因此在朝堂上时常会出现文武官员提出收复台湾的建议,这何尝不是康熙心中所想,如鲠在喉,不将其拔出终不得安宁。
可康熙也面临着反战派的干扰,就拿户部尚书梁清标来说,他极力反对,依照当时给出的理由,还真是那么回事:
台湾孤悬海上,不毛之地,得之无所利,失之无所损;大陆初平,应休养生息,不宜开战!
这么一看,台湾还真成了鸡肋了。

康熙是这样统一台湾的

那康熙是如何回应的呢?
先看一段近代史。
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毛主席就豪言:“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康熙是这样统一台湾的

如果不抗美援朝,中国就一直得顶着一颗定时炸弹发展,从上帝视角看,之后就会面临:62年印度兵犯西藏、64年美军进军越南、68年苏联增兵新疆、69年珍宝岛之战、79年越南侵犯边境……。
如此,之后的发展就是一团糟,先是印度控制西藏,截流黄河长江;美军占领越南,包围中国三面;苏联增兵新疆,压力山崩地裂;越南侵犯边境,割走大好江山。
好在毛主席在1950年就开始拆掉这颗定时炸弹,换来中国百年稳定发展。
说毛主席是百年难得一遇的人才都少了,依我看,至少得是千年。当时他的战略眼光就已经看到了一百年之后的中国。
面对多数人的反对,他力排众议,坚决出战朝鲜!
康熙倒是没有毛主席这样的战略眼光,但是他始终坚定一个信念——统一。
朝堂上一幕,康熙同样力排众议,称:台湾属国土一方,理应于我大清管辖之下,若不收归,恐再为外夷所侵,故必须进取!
只是康熙没想到,自己花了22年收回来的,结果还是被外夷所侵。

康熙是这样统一台湾的

康熙画像
康熙自登基以来,便为收复台湾废寝忘食,在位61年,用22年收复,可见其决心之坚定!
碍于国力,尤其是八旗军不善水战,加上反战派建议的休养生息也没错,康熙心想:要不退一步吧。
于是以“招抚”的方式收复,简单来说就是和平谈判,可正当招抚使进了台湾后,郑经提出的条件差点闪到康熙的腰。
二、
康熙肯定在说:打死这个龟孙……
“请如琉球、朝鲜例,不登岸,不剃发易衣冠。”
这就是郑经提出的条件。

康熙是这样统一台湾的

郑经画像
言下之意就是台湾应该和朝鲜、琉球那样,不登岸不剃发易服。
剃发易服我们倒是没多大概念,可这桩桩件件,康熙没有一个是能同意的。
且不说台湾向清朝进贡,以独立国身份自居,就剃发易服康熙都接受不了,要知道清军入关后,金钱鼠尾辫才是清朝子民的象征,不然哪来的嘉定三屠。
招抚使前往台湾之前就已经知道康熙底线,自然是没有同意,他再一次强调台湾必须纳入大清版图,官员以及军队也必须登岸,接受清朝管辖。
双方态度都很强硬,既然这样,那就没什么好谈的咯!开打吧。
很快清军便拿下了厦门和金门。
荷兰人一听康熙都打到厦门和金门了,其狼子野心再次暴露。
荷兰人建议与清廷联合,回到台湾,再要求取得与中国的贸易特权,康熙又不是慈禧,既然如此,那你荷兰人就纳个投名状吧。
他让荷兰人帮助清廷收复铜山,可荷兰人不答应,康熙扭头就拒绝了他们攻台的建议。
“不必专候荷兰舟师”。
由此看来,康熙一开始并不想武统的(当然国力是一方面),但他和谈的决心从未动摇,甚至可以说在后面的几次和谈一直都在退让。

康熙是这样统一台湾的

康熙画像
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之局面何其相似!
如果说第一次招抚是为了探底,那后面六次招抚绝对能看出康熙之诚心、决心。
接下来第二次招抚是在铜山,招抚使是从福建和广东派去的,可这次郑经又发狠话了:“若欲削发登岸,虽死不允!”
1664年,郑经在沿海最后的一个据点也被康熙拔除,铜山被收复,许多人见情况不妙,转身就投了清廷。
这一幕让我联想到前几日看到记者对台湾百姓的采访,百姓说到时候投降的比谁都快。
地利人和都占据了,清朝决定一举收复,结果在半途中被台风给打回来了。

康熙是这样统一台湾的

1667,康熙亲政,为彰显其诚意,他特意派福建招抚总兵孔元章,带着郑经舅舅的亲笔书信去台湾。
提出台湾可与沿海地方通商,郑氏称臣,纳贡,并遣子入京作为质子。
郑经这次的答复更恶心了,他老爸郑成功在九泉之下都得被气出来。
三、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并没有说台湾是独立国。
可儿子郑经却以“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先王在日,亦只差‘剃发’二字,若照朝鲜事例,则可”为由,再一次拒绝了招抚。
郑经这次把先王搬出来,表面上是在支持父亲在世两年时与清朝谈判的条件,可实际上已经变质。
郑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承认自己是“清人”,但前提是清朝要给他地盘,还得保持原有的体制和军队。
郑经这是完全曲解了。
康熙见其顽固,便亲自主持招抚工作,于1669年,派使臣再行招抚之事,这次康熙也做出让步,称可以让郑氏封藩,世守台湾,可郑经敬酒不吃,不行接诏礼仪,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

康熙是这样统一台湾的

之后康熙为平定三藩绞尽脑汁,郑经意图反攻大陆,趁机占据厦门等地,康熙派和硕康亲王杰书负责此事,康亲王重审昔日条件,并做出让步“可以考虑不剃发,以全其名节。”
格局一下就大了,为了换来沿海地区的和平,平定战乱,康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郑经却借“三藩”之乱要求“要地请饷”,本来打仗就要钱,你还搁这要钱,谁能同意。
双方又谈崩了。
为了稳定沿海局面,康熙知人善用,派福建总督姚启圣去做安抚工作,姚启圣也确实给力,他从郑军官兵家属、亲族出发,又重用之前投诚之人,废除株连,一边抵抗郑军攻击,一边改善对投诚人员的政策,深得民心,形势大好。
后在“三藩”平定前,康熙再一次派人前去招抚,答应按之前所有条件,郑经又提出两个要求:将海澄作为往来公所;年纳东西两洋饷六万两。
得寸进尺!
养八旗军都没这么好待遇,尤其是将版图封疆作为公所,这不扯犊子嘛!
7次招抚,前前后后花了康熙20年的时间,康熙也意识到其冥顽不灵,也无根本性进展,那就武力统一吧!
武统其实并非康熙本意,切确来说应该是将“以抚为主”改成“以战逼和”。
康熙下令建造适合渡海征战的大船,一边扩充水师一边增加大炮。

康熙是这样统一台湾的

另一方面,还得继续以极其优厚的条件招抚台湾官兵,打蛇打七寸,台湾官兵多是大陆迁过去的,家乡在沿海,这么多年过去,什么反清复明、反攻大陆,似乎越看越遥远。
随着清廷的不断招抚,他们开始纷纷逃往大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短短几年时间,逃往大陆的官、兵、民竟然高达13万之多。
其实不以武力收复台湾,康熙其实也是在等待一个时机。
1681年,这个时机来了。
这一年,郑经暴病身亡,台湾内部矛盾重重,尤其是为争夺王位,内部力量消耗殆尽。
最终郑克塽被刘国轩、冯锡范推上王位,这一下台湾更乱了,因为郑克塽不但没有稳定内乱,还大肆镇压反对派。
此时,一位重要人物开始登场。
四、
此人便是施琅,早在1667年,康熙刚刚亲政,施琅便上奏尽快解决台湾问题,这与康熙心意不谋而合。

康熙是这样统一台湾的

施琅石像
因为1664年与1665年两次武力统一台湾破产后,文武百官便萎靡不振,留下阴影。
所以在收到施琅的奏折后,康熙几乎是“倒屣相迎”,立即命令施琅进京面圣。
施琅本就是明末悍将,因追随郑芝龙投降清廷,后被郑成功抓获,在台湾,一家人惨遭郑成功杀害。
后在昔日旧将的帮助下,施琅这才逃回大陆。
康熙深知施琅能征善战,虽说两次率领福建水师攻打台湾都无功而返,但日后必定用得上此人。
毕竟能与自己在思想上统一步伐的将领没几个。
1668年,施琅的《尽陈所见疏》长达两千多字,对台湾问题进行了详细描述。
简单来说就是:台湾郑氏政权欲早日拔出,其对沿海已经造成威胁;久居台湾,结连外国,后患无穷;郑经之能力远不如其父郑成功;台湾军人多有故土之思,不会出全力帮助郑氏。
其实我个人一度认为施琅穿越到现代了,这篇《尽陈所见疏》描述的不就是当今之局势嘛。
不提出解决方案的将领不是好施琅,施琅的第一步就是占领澎湖,第二步出奇兵攻击台湾南路与北路。

康熙是这样统一台湾的

看完这2000多字的文章,康熙顿时就想开打了。
可即使年少,但康熙还是权衡利弊,遂以借口“台湾海峡风浪莫测”为由,婉言拒绝了施琅建议。
国力是一方面,康熙主要还是想和平统一。
虽然没用施琅,但康熙却将他留在身边,若日后武统,施琅绝对是上上之选。
这一放就是13年,招抚这么多年也没见成效,三藩也基本平定,武力攻取台湾显然已经成熟。
这一年,26岁的康熙豪言:“云南贵州叛乱已经平定,要削平造反的逆贼只有台湾一地!”
为了能让施琅更好的指挥,任命他为福建水师提督,外加太子太保衔,负责一切军事指挥工作。
施琅临行前,康熙发自肺腑的说了几句掏心窝子的话:“在平定台湾一事,只有你与我政见最为相同,你到地方后,应与其他官员上下一心……。”
年已花甲的施琅被感动的一把鼻涕一把泪,发誓要收复台湾。

康熙是这样统一台湾的

施琅剧照
刚到台湾正好是秋冬季节,西北风正猛,施琅整顿军队,做好备战工作。
按照13年前的计划,先攻取澎湖,再直取台湾,不过在出发前,施琅用沙盘进行了推演,为了让各个士兵勇往直前,他要求每一位总兵将自己的名字写在指挥船显眼之处,以此来判断是哪一支队伍畏缩不前。
300多只船,精兵2万余人,浩浩荡荡地向澎湖逼近。
这一次老天也帮助清军,鹿耳门涨潮,让清军一举歼灭了郑军精锐,之后直逼台湾,用8天的时间歼灭了郑军主力。
康熙收到战报后,立即对台湾发布赦罪诏书,争取政治解决:
尔等果能悔过投诚,倾心向化,率所属悉行归顺,即将尔等从前抗违之罪尽行赦免,仍从优叙用,加恩安插,务令所得。煌煌谕旨,炳如日星,朕不食言。
而郑克塽以及冯锡范等人也最终被施琅说服,接受清廷条件,回归大陆。
施琅在台湾登陆,接管全境,康熙大笔一挥,写下一首诗: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这首诗表达出了康熙不得已采取武力的下策,但最终还是通过政治谈判统一了台湾,耗时22年,一切都还是值得的。

康熙是这样统一台湾的

如今的靖海侯府
而施琅也因此被册封靖海将军,靖海侯。
那么这时候问题来了,统一后台湾该如何管理?
嗯,这也是目前网上讨论比较多的话题,那咱就以史为镜,看看康熙是如何管理的?
康熙统一台湾后,朝堂上围绕如何管理台湾也讨论数日。
大部分官员认为,不应该在台湾驻兵,原因和文章开头的户部尚书梁清标的想法大同小异,都是认为台湾弹丸之地。
主张留一小部分士兵在澎湖列岛,把台湾汉族人接回大陆,将台湾从版图上割掉。
尤其是李光地更是认为,郑氏已经被消灭,台湾要不要都没关系了。甚至扬言将台湾用来招徕外国人,交给他们。
施琅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听到这言论能好受么?
要说将军就是将军,对于地理位置的拿捏就是到位。
施琅再次上书《恭陈台湾去留疏》,直接阐明台湾不是弹丸之地,是宝岛!其地理位置远非其他岛屿所能比拟,对祖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说到这,我又觉得他是现代穿越到清朝的。
在施琅的建议下,康熙决定在台湾设府驻兵,统一治理。

康熙是这样统一台湾的

1684年,台湾一府三县(台湾府,台湾、风山、诸罗三县)正式成立,隶属福建省管辖,驻兵8000人在台湾本岛,设一总兵;澎湖驻兵2000人,设一副将。
五、
康熙收复台湾,过程看似复杂,其实就是从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是经济封锁,自郑经欲独立台湾之时,清政府便直接釜底抽薪,彻底断掉他们的军用以及民用物资。
台湾在那时本就是不毛之地,要想在海上求生存,必须依靠沿海地区的物资。可清廷直接实行海禁,坚壁清野,禁止沿海居民捕鱼和贸易;再就是“迁界移民”,将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等一系列沿海居民迁入内地,将沿海30里划为无人区,派兵设防,一丁点物资都别想流出去。
这一做法还是颇有成果的,郑氏内部因为贸易萎缩,粮饷供应不上,导致许多士兵纷纷投降,民心涣散。
只是因为不具备海陆联合封锁的实力,所以经济封锁并不能完全压垮郑氏。
尤其是是沿海地区的渔民,迫于生计,有的铤而走险将物资卖给郑氏。
经济封锁达不到预期目的,那就和谈吧。
所以其次就是政治方面,这也是康熙一直认为的上策,他认为两岸都是大清子民,大清领土,能和谈自然是最好的,即使到施琅大兵压境,他仍然对台湾官兵宣传投诚政策。
从1662年到1683年,双方先后进行了十次和谈,康熙一直在退让彰显诚意,只是郑经总想着“版图之外另辟乾坤”,说啥就是不答应。
最后康熙才动用军事策略,从“顺而抚之,逆而剿之”,到剿抚都不行,便开始“因剿寓抚”、“以战逼和”,这才统一了台湾。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97052.html

(1)
上一篇 2023年2月26日 下午2:13
下一篇 2023年2月28日 下午2:3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