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数据吊打日本间谍

作者:铁血老蒋

本文转载自:蒋校长(ID:jiangxiaozhang666)

撰文:风博士

这是一张很著名的照片,不光是因为照片上有真正的钢铁侠王进喜,还因为日本人根据这张照片推算出了大庆油田的位置和石油的产量,造成了严重的泄密事件。

互联网大数据吊打日本间谍

在那个开局一张照片,内容全靠编辑的年代,一些编辑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间谍故事。

今天校长要说两件事,第一,这个泄密的故事是假的,王进喜的照片根本没有在《中国画报》上出现过;第二,大庆油田的位置和产量早在1964年就在《人民日报》上公开了。

互联网大数据吊打日本间谍

大庆油田1963年全面开发,1964年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就纷纷跑来参观,那年月恨不能架个大喇叭把石油产量当卫星放到天上去。

既然都让参观了,这总不能把人家领导人的眼睛蒙上再用驴车拉进去吧?事实上,1966年,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就受邀参观了大庆油田。

互联网大数据吊打日本间谍

▲左一: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政府层面也没有要保密的意思,1966年7月的国务院工作报告提到大庆已经有820口油井出油,年产量360万吨。

所以,日本人只需要来中国小住几日,买一张《人民日报》,把国务院的工作报告读一遍,就知道大庆油田在哪,有多少口井,产多少油。如果嫌麻烦,大可以在中国住下,每年买一份看看。

1973年中日外交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国向日本进口成套石油钻探设备,用于华北胜利油田等地的石油钻探。

所以,在中日关系正常化之后,日本人确实赚了一笔钱。只要他查阅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比如1976年大庆油田产油5000万吨,但是汽油凭票供应,那么不难得出中国钻探设备落后,炼油能力不足的结论。

01.

法国驻华使馆武官卡瑟维尔少校说过,每个日本人都是间谍。

说起日本间谍,我们脑子里总是会浮现这样的画面:

互联网大数据吊打日本间谍

然而实际上的日本间谍是这样的:

互联网大数据吊打日本间谍

▲化装袭击东北义勇军的日军便衣队

(持枪者)

帅哥美女,高层机密,虽然谍战片拍的狗血刺激,但真实的谍战并非如此。

真正的情报部门不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打入敌人内部”上,而是通过大量的情报员收集数据,从基础数据出发判断出敌方的真实意图。我党当时的地下工作者不是去“偷情报”,而是去发动群众,争取群众支持,依托合法身份收集公开资料。

不要小看公开资料,超过95%的情报都可以通过公开信息提炼出来。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仅凭一张照片就找出关键目标的位置绝非难事。

比如一个诈骗了1000万的犯罪嫌疑人,就因为发了一段视频,立即被认出所在地是缅甸小勐拉。

互联网大数据吊打日本间谍

▲张某发视频后不到24小时即被抓获

日本人就是这方面的高手,无论是国家情报还是商业情报,日本人总是能通过大面积地搜集细节信息,拼凑出足够数量的有价值的情报。

很多人知道从1870年以来,日本几乎没有停止过对中国的情报搜集,尤其是1894年至1945年期间,日本间谍几乎跑遍了中国的每一寸土地,绘制了令人惊叹的详密军事地图。

互联网大数据吊打日本间谍

▲日本绘制的两万五千分之一的通州地图

要完成如此大规模的绘制,光靠日本军人是不可能做到的。以平民身份,或者干脆就是发动平民从事情报窥探,是日本的一大传统和工作亮点。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曾经在日本外务省解密的文件中翻出这么一件事。

上世纪60年代末,中美缓和与中日建交渐进,日本不少中日友好团体跑来中国交流。奇怪的是,他们都很喜欢向接待官员打听对日本赔偿的态度。

很快日本人就发现,所有中国官员的口径都是统一的,放弃日本国家赔偿。于是日方断定,中国官方的态度就是放弃日本赔偿!

放弃日本国家赔偿本就是我方基本态度,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机密,日本人不打听我们也会主动告知。但这种事情日本外务省还要前前后后派那么多人来搜集情报,怎么都有一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感觉。

这也从侧面说明,日本人是有多喜欢通过公开、半公开的各种渠道收集情报。

日本人的间谍理念给了我们非常重要的国家安全教育启示,公开资料经过整理也是情报,整理并向外国情报机构提供相关资料的行为也是间谍行为。

互联网大数据吊打日本间谍

02.

公开资料,收集起来就是机密资料,这听起来有些搞笑,却绝非玩笑。

任何事物的量变都将引发质变。一个人的上班路线不是什么机密,但一个城市所有人的上班路线就必然是重要的机密。通过这个数据可以直接找出城市里最大的人流量,从而选出最有价值的商铺。

那么,如果知道全国大部分上班族的上班路线呢?或者某些群体的上班路线和时间呢?

打个比方,某国领导人的行踪是秘密的,他要到某地去开一个会。但参会的很多人行踪不是秘密的,当某平台收集到数个关键人物的机票时,马上可以分析得出,某个城市要开一个高层会议。再结合机票的时间就可以大致推测出会议时间,然后立即调用侦察卫星进行侦察。

互联网大数据吊打日本间谍

▲《007大战黑衣人》剧照

很早以前,我国就发现美军侦察机可以远距离激活某操作系统的手机,直接把手机变成窃听器和定位器。

如果大数据和这种间谍手段结合起来,高层会议哪里还有什么秘密可言。鉴于全世界智能手机都在使用美国的操作系统和通讯设备,可以负责任地说,除了中国,全世界对美国都是单向透明的。

互联网大数据吊打日本间谍

如果某个软件平台收集的不是打车数据,而是地理信息呢?这样后果更加严重。

地理信息是一个国家极为重要的机密。比如三峡大坝的经纬度坐标就是一个机密,虽然你打开任何一款地图软件都大概知道他在哪里,但你绝不可能得到精确坐标。为了防止坐标泄密,在我国的所有电子地图都是经过加密的。

这个独特的坐标系叫做GCJ-02,别名“火星坐标系”。大家可以理解为一种不可逆的加密算法,任何国际坐标系的数据都要经过GCJ-02加密后才能显示在国内的电子地图上。

互联网大数据吊打日本间谍

当然,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所有电子地图的数据都建立在一个虚拟的坐标上。

一般而言,要直接破解算法是几乎不可能的,但只要收集到足够的数据,就可以间接破解。

我们都知道,我国大部分手机仍然使用GPS定位,只要得到大量车辆连续上传的坐标点,平台软件就可以得到一张基于GPS数据的城市道路坐标图。只要将这张图与“火星坐标系”地图一对照,马上就可以推算出当地的算法偏移量,进而通过这个偏移量来推测某些敏感目标的坐标。

如果再进行对比计算,甚至可能推测出GCJ-02的加密算法。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在卫星地图上,无论照片多么清晰,判读人员都很难了解一栋建筑的用途。然而借助某些平台的大数据,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比如一些平台常用的人脸识别系统。

互联网大数据吊打日本间谍

我们假设这样一个场景,某个人在上班时间经常往返于两个点,一个点是已知的,比如江南造船厂,另一个点不知道是干什么的。然后黑客在后台查了一下那个人的面部信息,一看发现是马伟明院士。

互联网大数据吊打日本间谍

那么对方就能立即联想到,这个未知的点是一个航母电磁弹射器的研究机构,以后可以天天调侦察卫星来观察。

看到没有,表面上并不涉密的公开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就能够推导出事关国家安全的秘密地点,甚至可以通过已知数据破解加密数据,推导重要坐标。

有了这些海量的公开信息,对方就可以通过已知推断未知,从而找出一连串的要害,后果不堪设想。

03.

根据我国《数据安全法》规定,关乎本国国家安全的个人、公共信息数据是不可以存储在境外的。

比如特斯拉也得乖乖地在国内建设数据中心,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的大数据不至于被外国轻易获取。

互联网大数据吊打日本间谍

然而,现在的平台软件动辄收集个人信息,刷脸、刷指纹、刷身份证早已是家常便饭。收集位置信息、通讯录、工作信息也不少见。数以千万,甚至数以亿计的大数据信息就这样被随意地收集起来,成为国家安全的定时炸弹。

可想而知,如果某些平台的数据因为管理不善而被外国黑客偷走,如果某些公司因为某些诱惑而交出了要命的数据,某些国家能从中找出什么机密,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互联网大数据吊打日本间谍

在这个几乎没有秘密可言的大数据时代,隔墙有耳已成定局。我们能做的就是完善立法,对收集大数据的企业严格管理,限制数据收集的随意性。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不要求你做华为那样的事情,但首先也要明白自己的定位。作为一家中国企业,你在国外的唯一依靠就是国家,如果你没有诞生在中国,美国人可以随意收拾你。

保护数据安全,赚长期的钱还是短期的钱,这是中国企业成长的必修课。

如果说历史上我们没学好,今天也该把课文补上了。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46644.html

(6)
上一篇 2021年7月14日 上午11:46
下一篇 2021年7月15日 上午10:5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