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高铁:为何“慢行”的背后是一场复杂博弈?

自2017年正式开工以来,中泰高铁项目被视为连接泰国国内经济枢纽、深化中泰合作的重大工程。然而,截至2024年底,一期工程曼谷至呵叻段施工进度仅完成约38%,远低于预期目标。这一“慢行”的背后,既有技术与资金的困局,也有政治与社会的博弈。以下,从多维视角剖析这一备受关注的项目为何举步维艰。

 

中泰高铁:为何“慢行”的背后是一场复杂博弈?

技术高标准带来的挑战

中泰高铁采用双轨标准轨设计,设计时速高达250公里,相较于中老铁路的单轨电气化铁路(时速160公里),技术要求和施工难度显著提升。这种高标准不仅需要更复杂的施工技术,还对工程质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导致施工周期延长,成本也随之攀升。

资金压力:泰国的财政考验

与中老铁路不同,中泰高铁由泰国全额出资,总预算高达1794亿泰铢(约51亿美元)。这一投资额对泰国财政构成了巨大压力,尤其是在疫情后的经济复苏阶段,泰国财政更显捉襟见肘。部分子项目因资金筹措不足而陷入停滞,严重影响了整体工程进展。

中泰高铁:为何“慢行”的背后是一场复杂博弈?

征地与环保问题:项目的“绊脚石”

土地征收是中泰高铁最棘手的问题之一。部分路段因征地赔偿未达成一致,施工无法按计划推进。同时,环境保护问题也对项目形成阻力,例如大城府站选址靠近世界文化遗产地,引发了公众和环保团体的激烈反对。尽管政府调整了设计方案,但遗产影响评估等程序进一步拖延了项目进展。

政治与国际干预:左右摇摆的政策困境

泰国政局的不稳定性为项目带来了长期的不确定性。不同政府对中泰高铁的态度存在显著分歧,例如英拉政府积极推动项目,但其后续政府因反对党压力和外部势力干预对项目推进采取了更保守的态度。此外,外部力量对泰国的影响不可忽视,部分势力通过“地缘政治牌”对项目进程施加阻力。

中泰高铁:为何“慢行”的背后是一场复杂博弈?

前期准备不足与设计变更的代价

中泰高铁项目在开工前的准备工作明显不足,土地征收和环境评估未能及时完成,导致项目起步即遭遇延迟。此外,由于社会争议,部分路段设计方案在施工中多次调整,如绕行城区方案的引入,进一步拉长了工期。

国际合作的协调难题

作为中泰合作的象征性项目,双方在技术标准、贷款利率等问题上曾多次谈判,但分歧难以消解。例如,泰方坚持采用“泰国特色”的国际标准,而非完全照搬中国技术。这一选择虽然体现了泰国的自主性,但也增加了技术协调的难度,进一步拖慢施工进度。

中泰高铁:为何“慢行”的背后是一场复杂博弈?

疫情与成本上涨的双重压力

新冠疫情使项目雪上加霜。疫情导致劳动力短缺、供应链中断,施工进度一度停滞。与此同时,全球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得建设成本进一步增加,泰国财政压力愈发凸显。

未来展望:通车之路仍漫长

尽管中泰高铁面临诸多挑战,但其战略意义不容忽视。作为东盟互联互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泰高铁的建成将极大提升区域经济联系。然而,现实的挑战也注定了它不可能一帆风顺。当前,泰国政府正采取措施加速项目推进,但即使是一期工程,预计最快也需到2026年才能完工,全线贯通更可能延至2030年。

中泰高铁:为何“慢行”的背后是一场复杂博弈?

中泰高铁的建设不仅是一次技术与资金的挑战,更是一场利益协调与信任重建的博弈。它映射的不仅是泰国的经济发展能力,更是中泰合作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和地区环境中突破重围的关键一役。这条高铁,不仅通往呵叻,更是通向一个区域经济更加紧密融合的未来。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490190.html

Like (3)
Previous 2025年1月10日 下午5:57
Next 2025年1月16日 下午6:2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