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挺住!

作者:一界·普天一光

本文转载自:一界oneworld(ID:yijie_20200518)

河南,挺住!

河南,挺住!

近日,河南省由强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一向安稳的中原地区,在这场千年一遇的大雨中展现了非凡的韧性,从暴雨中游泳救人的义士到毅然奔赴灾区的人民子弟兵,从打着应急灯的手术室到免费提供救济的各类公共设施,河南人使出浑身解数向天灾说“不”,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助也为救灾工作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这个家乡蒙难,万众一心的时刻,作为一个河南人,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古老的中原,炎黄的故里,在中华民族治水抗灾的历史上,它将写下新的一笔;在伟大祖国众志成城的意志中,它将增添新的光辉。灾难总是痛苦的,不论是生命的逝去还是财产的损失,都不能不令人感到惋惜,对于河南人、对于中国人而言,越是严苛的考验,便越是能体现我们百折不屈、团结一致的精神。作为一个河南人,我谨自历史和现实引述这治水斗争的内核,以壮民志,以屈灾厄。

河南,挺住!

民族精神与民族认同在治水过程中的塑造

中华民族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治水的历史。

观世界古文明,埃及人傍尼罗河而居,巴比伦人傍两河而居,印度人傍印度河而居,中华文明则起源于黄河流域。可见,文明与大河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视黄河为“母亲河”的中华文明,一方面依靠黄河水灌溉农田、发展生产,一方面却又深受黄河洪涝之苦。为改造自然、避免灾害,古代以中原为核心地区的中华文明从未停止过与洪涝的斗争,而这些治水实践又反过来促进了中华民族整体民族精神与民族认同的形成。

河南,挺住!

治水可以说是古代最艰巨,但同时最具有民生价值的一项事业。在以农业为基础、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经济好坏基本由农业收成决定,而农业收成又取决于自然条件,简单来说,一场洪涝灾害之于古代就好比金融危机之于现代,其对经济基础和农业设施的破坏不可估量,能够在数年内完全瘫痪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

而要兴建水利设施、调节河流径流、防范洪涝灾害,大多时候都只能靠肩挑背扛,以肉身人力同恶劣的自然条件相抗争,其不仅需要付出巨大牺牲,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就此来看,古代每一次成功的治水斗争都堪称一篇壮丽的民族史诗,既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提高了民生水平,还塑造了民族认同、提振了民族精神。

河南,挺住!

具体分析来看,治水对于民族精神和民族认同的塑造作用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治水过程中涌现的英雄人物成为了民族的精神符号与文化图腾。治水作为一项艰巨而浩大的工程,其中若没有主持者锲而不舍的恒心和努力的话是很难将其贯彻到底的,而在这方面的代表人物首推大禹。

大禹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治水英雄,在长达十三年的治水斗争中,不仅展现出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情操,还运用了改“堵”为“疏”的科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其治水为民这一点令人民感念至深,与其相关的庙宇由此遍及祖国大地。在相关治水传说和民俗信仰的熏陶下,大禹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精神逐渐融入民族精神,而对大禹的崇拜之情也同样作为一种文化图腾唤醒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河南,挺住!

二、治水过程中的守望相助凝聚起了民族集体。如果说自然灾害是对公共利益的极大破坏的话,这同时也是驱使人们挣脱个人具体的利益纷争从而参与到对公共利益的集体维护当中去的一大契机。尽管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生产的过程,但无论谁都还是要受整体自然条件的限制,因而面对洪涝灾害,团结一致是人们唯一的选择。

在共同对抗洪水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使人们认识到自己对他人、对集体负有责任,而这种认识最终升华为了民族精神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并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民族集体的认同感。

三、水斗争留下的工程遗址成为了民族的不朽丰碑。中华民族古代丰富的治水实践留下了不少可考的遗址,如郑国渠、都江堰等,有些甚至至今依然有效。这些有形的水利工程遗迹都是长久以来作为人民瞻仰、凭吊的对象,一方面成为中华民族治水历史真实见证,同时其也能够将人们对治水故事、治水英雄的感想与崇敬寓之于物。毫无疑问,这些工程遗址作为民族的不朽丰碑,既承载了先辈的血汗与智慧,又令现代人叹服不已,是民族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交汇点。

河南,挺住!

新中国成立以来治水的时代特点

自古以来,我国频繁受到洪涝灾害的袭扰。据记载,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155年间,大水灾就发生了1029次,几乎每两年就有一次。而即便在新中国成立后,洪涝灾害也仍是广大人民不得不与之斗争的一大难题。

建国以来,党高度重视治水问题,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仅建成了号称“世纪工程”的三峡大坝,还号召人民子弟兵冲锋在每次抗洪救灾的第一线、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治水斗争的意义是同以往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的治水,自有其新的时代特点与时代意义,具体分析来看可列出以下两点: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治水斗争具有彻底的人本属性。尽管以民为本是治水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过去以封建地主、官僚资本家为统治阶级的旧社会当中,破坏水利工程、无视人民利益的做法时有出现,如蒋介石1938年在河南花园口扒开黄河大堤,使1250万人受害。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则是由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更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在此条件下,所有治水斗争都是以人为本精神的最大体现,都具备最彻底的人本属性。

河南,挺住!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治水斗争实现了更为广泛的团结。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新中国治水的动员力较以往不可同日而语。不论是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还是1998年特大洪水,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不仅实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种地理上的广域联合,还实现了各行业、各阶层的通力合作,尤其展现了军民一心的伟大力量。治水斗争中这种广泛的团结,无疑培养了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自内心的认同感。

河南,挺住!
简而言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的治水斗争不仅继承了古代治水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众志成城的可贵精神,还在新的社会基础上发挥出了新的长处。

五千年过去,我们看遍沧海桑田,遍历河洪雨涝,每一次灾难都令我们变得更加团结、更加坚强。今日中原有难,欣见八方支援,作为一个河南人,我向所有为河南抗洪斗争做出贡献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的祖国,我们知道,灾难终将过去,多难定能兴邦。即便这场大雨千年一遇,历经五千年风雨的中华民族也必将取得胜利。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51642.html

(0)
上一篇 2021年7月23日 下午12:34
下一篇 2021年7月24日 上午10:2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