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早要放开”等于“现在就应该放开”吗?

作者: 西西弗评论J

本文转载自: 西西弗评论

“迟早要放开”等于“现在就应该放开”吗?

文/老C

 

 

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下,付出一些成本,保持选择权,等一等,不失为一个合理的选择。

 

 

1、

 

主张现在就“放开”的朋友,经常提到的两个理由。一个是“Omicron”的危害还不如流感。这一条我已经聊过几次了。对打了三针疫苗的正常人来说,感染Omicron后的死亡概率,确实可能比流感还小。但是,因为Omicron的强传染性,对整体社会的危害,还是远远大于流感的。

 

另一条就是,“放开”是必然的,迟早都得放开。既然迟早有一天要放开,放开的成本总有一天要承担,那为啥不现在就放开呢?

 

“迟早都得放开”,这个观点老实说也没错。疫情不可能持续几十年一百年,我们当然也不可能坚持“动态清零”一百年不动摇。

 

但就算未来迟早得放开,不代表现在就要“放开”。

 

今天就聊聊这个话题。某件事,如果总有一天肯定要做,那么,是不是就应该现在做呢?

 

 

2、

 

举一个例子吧。台湾问题。

 

我们都知道,不管武力统一还是和平统一,未来台湾迟早得回归祖国,这是一件迟早都会发生的事情。大概率会是武力统一,或者武力逼迫下的统一。

 

那我们现在是否就应该马上发动“统一行动”呢?当然不是。

 

不可逆的决策,要加倍谨慎。发起战争容易,结束战争难。不可能发动了武力统一,打了两天,然后说:“不好意思,我搞错了,我们恢复到开火前的状态,大家就当啥事没发生过。”

 

没发动武统,可以随时发动。一旦发动了武统,基本上就没有回头路,必须得打到底了。

 

当然,“等待”这个选项也有不低的成本,美国和一些不友好国家经常拿台湾来搞事儿,一搞事儿,我们就得花外交资源去解决,同样也很麻烦。

 

“等待”这个选项的收益是什么?是一种保持选择权开放的期权价值。

 

学金融的同学,应该都听说过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这个公式很复杂,基本上我也差不多忘光了。但大概是标的资产的波动性(不确定性)越大,期权的价值越高,时间越长,期权的价值越高。

 

战争这玩意儿,肯定有不确定性,美国会不会干涉,会怎么干涉?在美国干涉下我们能不能打赢?美国的经济制裁会给我们带来多少损失?这些都是不确定的。

 

在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有时候,等也是一种选择。

 

再举一个例子:

 

假设有一个药丸,吃了有50%的概率可以多活10年,50%的概率会少活10年。你会去吃吗?

 

我不会,我相信大多数人也不愿意吃。因为大多数人是风险规避的。

 

就算有50%的概率可以多活15年,50%的概率是少活10年。虽然平均下来的期望是多活2.5年,我也大概率不愿意吃。因为多活2.5年的不足以覆盖额外的风险。

 

但我的最佳选择是不吃吗?也不是。

 

我的最佳选择是一直留着这个药丸。等到我身患绝症,马上要死了,我再吃。要是运气不好,也就是早死几天,运气好就多活10年。

 

留着这个药丸,就是保持选择权开放(Keep option open)。

 

就算留着这个药丸,要付出很高的成本,我也愿意。因为,保持这个选择权处于开放状态,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3、

 

期权理论,诞生于股票市场,但目前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企业决策中。传统的折现现金流DCF分析,无法计算一项决策的期权价值,无法把握不确定环境下的各种投资机会。

 

比如,是否要为某产品加一个新的功能。这个新功能意味着巨额投资,极大风险。但不加,又可能在竞争中落败。一个选择就是,加一个接口,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很快速度,更低成本直接加入这个新功能。这个接口可能有一些额外成本,但这个接口本身有期权收益。

 

一些大公司,养团队做一些目前看不到啥前景的预研项目,也是获得保持选择权开放的一种方法。

 

现在保持选择权开放,但保持这种开放是有成本的,不可能永远支付这个成本。那么未来什么时候应该做决策呢?

 

首先看不确定性是否降低是否可以做出更准确判断?

 

另一点就是,未来的情况演变是有利还是不利?

 

还是以台湾问题为例,

 

如果未来的情况演变对我们越来越不利,那么既然迟早要打,就不如现在就打了。

 

如果未来的情况会对我们越来越有利,那么为啥现在就要打呢?虽然保持和平,维持“打或不打”这个选项开放,会消耗我们的外交资源,对我们有成本。但如果情况演变给我们带来的好处,高于这个成本,那么就应该继续等下去。

 

台湾问题就是这样。两岸军事力量的对比,对我们越来越有利。中美在台湾海峡周边军事力量的对比,也对我们越来越有利。这种情况下,肯定晚打比早打好。

 

如果我方有了军事上的压倒优势,经济上也不惧怕制裁,说不定还有和平统一的希望呢。

 

最后一点就是,维持这个选择权开放的成本是否可以承受。维持这个选择权开放的成本,也是不断变化的。如果台湾天天搞事儿,维持选择权开放的成本越来越高,高到我们已经无法承受,那不如索性打了算了。

 

 

4、

 

在“动态清零”和“放开”直接选择,也是同样的道理。

 

从“动态清零”转向“放开”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放松现在的防疫政策,取消入境隔离,停止检测识别阳性就可以了。下了决心,一纸文件,就可以从“清零”转为放开。

 

但是,如果放开了,全国一天数百万例感染,再转向“动态清零”就是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对一个大城市,如果单日出现感染源不明,互不关联的社会面新增感染超过数百例,基本上这个城市就没有什么能力,通过流调,隔离密接的方法控制疫情了,唯一的方法就是封城。

 

封一个城市,还算能承受。4-5月份,封了全国经济总量最大,产业链关联最高的上海,整体经济伤筋动骨,但老实说,现在6月,也基本熬过来了。

 

但如果全国到处开花,出现十个上海这个级别的感染,那基本上也就没辙了,只有放开一条路可走。

 

在“动态清零”的状态下,下了决心,随时都可以选择放开。

 

而“放开”这个决策是不可逆的。一旦“放开”,再重新收紧,实施“动态清零”基本上不可能。

 

 

5、

 

所以,维持“动态清零”这个状态,是一种维持“开放的选择权”,本身就存在巨大的期权价值。

 

“放开”之后到底会如何,还是有很大不确定性的? 有人说会多死几万人,有人说几十万人,也有人说几百万人。对经济的影响如何,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我认为,只多死几万人不太可能,多死几百万人,也不至于。估计最终的超额死亡在百万人上下。

 

当然保持“动态清零”这个状态,持有“放开 vs. 不放开”的选择权,是有成本的。没成本就一直保持“动态清零”这个状态就可以了。

 

持有的成本,就是“动态清零”政策对经济和生活的影响。在2021年,这个成本不高,但由于Omicron的特点,这个选择权的持有成本大大提高了。

 

同样,是否放弃这个选择权,要考虑几个因素:

 

第一是不确定性。Omicron的传染力,致命性,已经有很多数据了。最大的不确定性是:是否还会有新的变种?新变种是否会有更强的致命性?这个,谁也不敢保证。

 

第二是未来情况的演化。如果不考虑新变种的不确定性。我们可以确定的是,疫苗接种率肯定会逐步提高,老年人接种三针疫苗总有一天可以达到80%。药品的研制,肯定会越来越有效。这些演变对我们都是有利的。

 

第三是选择权的持有成本。这个持有成本也是不确定的。2021年,防疫比较成功,持有成本就比较低。2022年,出了上海疫情,持有成本就非常高。未来的持有成本到底是多高,目前也不确定。

 

 

6、

 

实物期权中有一类叫:延迟投资期权(Option to delay investment),也称为等待期权。厂商拥有推迟投资的权利,可以根据市场的情况决定何时动工,这种选择权可以减少项目失败的风险,被称为延期投资期权。

 

清零 vs. 放开的场景,和这个有点像。中国拥有随时“放开”的权利,根据疫情的演变,决定何时放开。这种选择权可以降低“放开”的风险,但同时也有很高的成本。

 

未来,能确定的是,疫情接种率可以提高,药物可以更有效。最大的不确定性是病毒的新变种。

 

传染性大概率继续增强,致命性不确定会怎么变化。我们分几种场景讨论这个不确定性。

 

第一种情况:如果致命性进一步减弱,对我们未来放开是更有利的。为什么Omicron之后,“放开”的呼声变强了,就是致命性减弱了呀。如果未来新的变种,致命性更弱,那么,等更弱的病毒成为主流后,再放开岂不是更好,损失更小。

 

第二种情况:如果没有新变种了,Omicron就是最后一个变种。那么,我们确认了这个事实,再放开,至少疫苗接种率提高了,能少死一些人。当然,因为上海疫情,也许GDP多损失了1万多亿。我们白白的支付了“保持选择权开放的成本”,有点亏。

 

第三种情况:如果致命性增强,其他国家再来一波新的疫情,那肯定就得继续坚持“动态清零”再观察一段时间了。不放开也是对的。

 

有一种很小的可能,现在保持“动态清零”的状态会让我们变得糟糕。就是新变种不能感染Omicron感染者,同时致命性还增强了。那么,已经全民感染过Omicron的欧美,受到的影响小,我们受到的影响大。但这种可能性很小。“动态清零”的状态下,新变种不太可能在国内出现。而如果新变种无法感染Omicron感染者,在国外就基本不太可能传开。

 

所以,如果保持“选择权”的成本不高,目前阶段,维持“动态清零”,保持选择权还是正确的。

 

但是,保持“这种选择权”的成本到底高不高呢?

 

坦率的说,如果我们发现,因为Omicron病毒的传染力,类似上海的情况,会在多个城市多次发生,不彻底封城2个月,根本无法控制。如果发生在上海的现象,是个普遍现象,不是特例。毫无疑问,如果真的是这样,这种成本是我们无法承受的。我们无法继续保留这个选择权,只能放开。

 

但如果我们发现,Omicron也没这么可怕,上海的事情是个特例。其他城市不需要封城两个月,也能控制住Omicron。我们可以回到2021年那种状态。那么,就可以继续保留这个选择权,继续观察一段时间。

 

 

7、

 

今年3月底,决定上海是否封城,确实是个很纠结的决策。

 

Omicron致命性下降,但是也没低到完全不需要在意的地步。美国2022年也死了接近20万人了。

 

封闭中国第一大城市,经济上肯定要遭受重大打击。站在上海2500万人的角度,封城后的损失和痛苦,很可能大于放开。所以,当时上海很多专家认为上海不可能封城,也有他们的道理。

 

现在,城也封了两个月了,经济损失的也已经损失了,最难的时刻也熬过去了。现在这个情况,就更不可能选择全国“放开”了。目前看,除了上海之外,其他地方基本能比较好的控制疫情,“动态清零”成本还可控。

 

这种情况下,“马上就放开”就更不可能了。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96223.html

(1)
上一篇 2022年6月4日 下午12:56
下一篇 2022年6月4日 下午1:2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网站已开通vip会员功能,付费文章和付费资源,vip会员均可免费查看与下载,建站不易,请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