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太“挤”!工厂都开始上楼了

作者:张馨予 吕雪良

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周刊(ID:chinanewsweekly)

如何再创奇迹深圳太“挤”!工厂都开始上楼了

春节后返工,孔博发现公司的工作节奏明显变了。往年,公司要到元宵节前后才会进入高速运转的工作状态,今年初七一开工,“该出差的出差,该见客户的见客户,一步到位了”。在深圳的奥比中光公司总部,副总裁孔博每天都马不停蹄,接待一批又一批各地招商团队及企业客户。
紧迫感是自上而下传递的。正月初七,孔博作为民营科技企业代表参加了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这是近年来广东省召开的规模最大的会议,参会人数超过2.5万人。在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提出要“再造一个新广东”,并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广东的根本出路,“实现现代化,广东只此一路,别无他途”。
次日,深圳也召开了高质量发展大会。深圳市南山区发改局副局长程展兴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全市50多个单位的“一把手”以及众多国企和民营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没在会议室召开,而是开到了项目工地上。当天,266个重大项目同时开工。深圳各区各相关部门和企业代表都在大会上作了发言,为今年的主要工作任务和目标立下军令状。
深圳太“挤”!工厂都开始上楼了
深圳市南山区后海片区夜景。图/IC
深圳市乃至广东省有着强烈的紧迫感,“广东人口数量多、资源约束紧,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的任务又很重,不可能继续拼土地、拼价格、拼劳动力”。黄坤明在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分析说,“只要质的提升取得新的突破,我们就可以迎来量的井喷,可以开启新一轮发展和赶超。”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深圳和广东是改革开放的突破口,这一次,深圳和广东仍然应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设立以及中央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题中之义。
制造强市
大年初二,深圳市南山区的红花岭基地开工了。几十个工程机械紧张地作业,机器的轰鸣声在园区内回响。这个专门面向高端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基地,在年前预留了将近400名工人在基地过年,就是为了尽早开工、让制造业企业尽快入驻生产。
深圳是因制造业起家的,如今又在制造业上重新探路。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高质量发展“十大计划”时,首位就是“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深圳曾是闻名中外的“世界工厂”。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凭借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以及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承接香港的加工装配订单,从小渔村走上现代工业的发展道路,积累了第一桶金。数据显示,2002年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高达90.1%,是深圳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
从2003年至2012年,深圳开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电视、通讯设备制造、平板显示等产业在深圳得到迅猛发展,工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到2012年,深圳GDP首破万亿。
深圳太“挤”!工厂都开始上楼了

工人们在奥比中光位于广东东莞的自建工厂组装模组。供图/奥比中光  

但在此后的十年,深圳的制造业滑向低谷。人力、土地的成本在上升,低附加值的产业结构面临转型。欧阳仁堂说,据估算,从2012年到2021年,深圳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滑了约10%。这期间,知名制造业企业逐步外迁,包括华为、三星电子、爱普生、奥林巴斯、立讯精密等。
制造业发展放缓是全国性的现象。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06年达到32.5%的峰值,自2011年开始出现了较大幅度回落,之后9年时间下降了5.8%。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今年2月19日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在经济发展进入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制造业占比会逐步下降,“但不宜下降得过快过早,至少应该等到整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5万美元后,再逐步下降”。
黄奇帆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一标准就出现了制造业比重下降的现象,存在着未富先衰、未强先拐的情况,接下来要着力延缓这一趋势。
显然,深圳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深圳是创新型城市,如果制造业不强,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木之本”。欧阳仁堂说,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做过研究,深圳七成以上的科技创新来自于制造业,“深圳如果要在全球城市竞争的格局中脱颖而出,必须要重视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教授袁易明也有相似的观点。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制造业始终在深圳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主体推动作用。目前深圳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5%,并且超过一半的服务业是基于高新技术的制造业开展的。在他看来,35%是底线,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应维持在35%~40%之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2年,深圳重提“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口号,今年是探索制造业发展新路径的开局之年,这条新路径是什么,如何通过政策引导锚定基调,是深圳需要给出答案的。
奥比中光是刷脸支付业务背后的科技公司,其核心产品包括3D视觉感知芯片、3D传感摄像头,公司的客户横跨智能终端、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副总裁孔博说,奥比中光之所以把公司总部选在深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深圳在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产业链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公司上下游的许多企业都在深圳,甚至步行十分钟可达,产业集聚效应对公司发展有着积极的助力。
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姚珺曾指出,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欧阳仁堂也表示,集群化是产业治理模式的新趋势,“以前一个产业可能只有一个环节在这里,现在要围绕整个产业链条的上、中、下游做到配套协同”。
这也是深圳对于新路径的回答,即向价值链中的高端进阶,发展产业集群。欧阳仁堂说,在外部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制造业供应链的稳定性以及产业的整体竞争力都受到影响,因此急需集群化的发展模式,“完善产业链环节的上下游协作和左右岸配套,有利于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深圳太“挤”!工厂都开始上楼了

深圳南山区红花岭基地效果图。供图/深汇通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产业集群被深圳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包括网络与通信、智能终端、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高端医疗器械等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细分领域,和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等8个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做大做强“20+8”产业集群是今年深圳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目前,“20+8”中的每个产业集群都由一个市直部门牵头统筹,并制定出台该产业集群的五年行动计划和专项扶持措施。
深圳市发改委是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作的总体牵头部门,也是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显示等7个产业集群的牵头部门。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锻长长板、补齐短板”的原则制定相关政策。
例如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在深圳市发展基础良好,产业链较为完备,发改委给这个集群的定位是“稳中求好”。而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能源产业集群是深圳市解决芯片“卡脖子”难题、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且相关产业项目具有投资大、示范引领作用强的特点,因此发改委会在重大产业项目引进、服务等领域着重跟进支持。
基础研究“补短板、拉长板”
深圳一直被视为“中国硅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是他们成功的相似秘诀。但深圳也很明白,他们距离硅谷仍有不小的差距。
南山区区长黄湘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努力在原始创新、源头创新方面向上突围,才能奔向发展的新蓝海”。对于重提“制造业立市”的深圳来说,创新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2月中旬,随着大学开学,深圳市南山区西丽片区的年轻面孔变得更多了。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是深圳科教资源最丰富的区域。过去几年,多座院校落户深圳,包括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等,其中半数以上位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香港大学拟在深圳设立校区,也选址此处。此外,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还有多所科研机构,包括鹏城实验室、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超算深圳中心等。
黄湘岳指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能够把高校研究机构、创新企业、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有机地结合,孵化出更多原创性技术和产品。
深圳太“挤”!工厂都开始上楼了
位于深圳南山区留仙洞总部基地的深信服总部大楼正在建设中。摄影/本刊记者 张馨予 
在创新中引入高校研究机构的力量,是过去深圳所不常见的。改革开放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深圳的创新逻辑不依赖高校,而是以企业为主体。“6个90%”是深圳引以为豪的创新现象,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但是,随着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越来越突出,深圳基础研究薄弱的问题凸显出来。“创新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完全靠企业不行,原始创新还是要依赖科研院所和高校。”欧阳仁堂表示,深圳持续引入高校和科研力量,为的就是补基础研究的短板。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娄岩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只有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掌握创新最底层技术和最基础技术,提升源头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这是当下的深圳面临的新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圳将实施165个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提高到7.5%以上。
当然,欧阳仁堂也表示,深圳即便要加强基础研究,也将以应用为导向,围绕产业进行科技创新,而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深圳除了补基础研究的短板,也要拉长板。”而长板就是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推动科技创新。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除了集聚众多高校与科研机构,也拥有上千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投入使用不久的大疆全球总部“天空之城”就位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内的留仙洞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基地,总部基地已有19个项目入驻,还有多个项目仍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未来,这里将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中心”,聚集网络与通信产业、智能终端、高端医疗器械等诸多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总部。
总部位于此的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部总经理胡文广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选址于此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结合这里的科研院所和人才优势,开展产学研合作,“深信服和深圳绝大部分高校开展过合作,包括在高校建立学生实践基地、与高校开展项目合作、与高校互派导师、共同攻关科研课题等各类形式,这对于企业的研发创新有着重要作用”。
今年1月,首台由深圳自主研发的国产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获批上市。某种程度上,这是深圳科技创新迈向新阶段的一个标志。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首台国产ECMO的上市,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实践。
过去的30余年里,ECMO技术一直被欧美国家垄断。2020年初,工信部紧急启动ECMO专项攻关任务,动员深圳、上海和北京三地政府组织产学研医团队开展ECMO攻关。最终,深圳团队超越北京、上海,成功研制ECMO整机。
娄岩峰说,为了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深圳正在推动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体系,完成国家和省、市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去年,深圳在重点领域布局实施了160个攻关项目,在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半导体全产业链技术得以升级,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正逐步实现国产替代。
向天空要空间
在深圳市南山区留仙大道自西向东驾车经过红花岭,很容易忽视道路南侧的一处工地。这个工地不大,楼房还在建设中。但在深圳的发展图谱中,这里代表了深圳的未来:这里将建起几栋特别的厂房,高度达90米左右,是“工业上楼”的典型代表。
高楼密布的深圳越来越像对岸的香港,楼越来越高、地越来越少。欧阳仁堂说,相较其他几个一线城市,深圳可利用的土地空间是最少的。根据深圳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数据,深圳面积1997 km²,城镇开发边界1190 km²,现状开发973.5 km²,开发强度达49%,实际可用于各类建设的增量用地已接近耗尽。
而重提制造业立市,空间的供给又是必不可少的,“工业上楼”就是深圳当下的解决思路。工业上楼,顾名思义,就是让企业在高层楼房中进行工业生产,让有限的产业空间得以最大化利用。
深圳太“挤”!工厂都开始上楼了

正在紧张施工中的深圳南山区留仙洞总部基地。摄影/本刊记者 张馨予 

2023年是深圳实施“工业上楼”计划的第一年。1月10日,深圳市举行“20+8”产业2000万平方米“工业上楼”厂房空间项目招商大会,大会透露,深圳各区已规划72个“工业上楼”项目,目前正加大土地整备力度,确保所有项目能够于2023年6月份开工建设。
南山是深圳市的经济第一区,也是土地空间资源紧缺尤其明显的一个辖区。南山区工信局副局长陈深辉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南山区拿出了一块11.8万平方米的老旧工业厂区,建设南山红花岭基地。
建设之前,南山区工信局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包括对近300家制造业企业进行走访、座谈以及问卷调查,了解其所需的生产空间,最终形成了一个由81家企业组成的企业备选库,“每家企业的需求都有庞大的数据资源,细到企业需要几部货梯,需要多大的货车等”。另外,南山区工信局也了解了企业对层高、承重、暖通系统、排污排废、生产电力等20多个方面的共性需求,作为红花岭基地的设计基础。
深圳市深汇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负责红花岭基地的建设,深汇通公司园区部部长许斯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经过对企业的调研,发现制造业企业不愿意“上楼”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重型设备上不了电梯、要用吊装车送到高层,还有厂房楼板荷载要求高,以及货运效率低等。
针对制造业企业的需求以及不愿意上楼的难点,红花岭基地对厂房进行了定制化设计。首先是明确不同制造业企业对应的楼层。许斯杰说,“低楼层适合重型设备多、对抗震有要求的企业,9层以上的高楼层适合不太需要重型设备生产的企业,例如芯片封测企业。”
根据楼层分配,他们设计了各层高度和荷载标准,低楼层因重型设备多,高度高达8米、荷载重达2吨。高楼层则是货车可达的,他们借鉴了新加坡裕廊工业区的经验,在厂房上采用了盘道和高架平台的设计。未来货车可以一直开上9层装卸货,更高层的企业则可以通过位于9层的吊装重型设备解决设备上楼问题。
根据规划,这片11.8万平方米的基地,开发规模将达78.2万平方米,容积率超过6.6。许斯杰说,如果按照传统厂房容积率约2.5来计算,在同样的占地面积下,红花岭基地的生产空间是传统厂房的2.5倍。
南山区之所以如此大费周章地建设定制化的厂房,除了土地资源实在稀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入驻制造业企业都属于高附加值产业,投入产出比可观。
陈深辉说,红花岭基地内仍有10万平方米老旧厂房,用于辖区企业短期内生产过渡使用,目前入驻的9家企业2022年合计产值营收超过167亿元,年平均产出约24万元/平方米。9家企业主要来自新一代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未来也将作为项目一期建成后首批入驻企业。
由于报名入驻红花岭基地企业的生产空间需求已经超过基地规划的空间面积,南山区工信局还将对企业进行严格的遴选工作,将围绕行业类别、经济贡献、创新能力、发展潜力、企业估值等因素,编制企业入驻评分标准,更高效地利用产业空间。“在南山,把产业空间的问题解决好,工业发展还是有信心的。”陈深辉说。
南山所面临的土地资源紧缺现状,也是整个深圳空间受限的缩影。未来五年,深圳将每年建设2000万平方米“工业上楼”厂房空间,主要为具有发展潜力且附加值高的“20+8”产业集群服务。当然,因为不同辖区聚焦发展的产业集群有所不同,“工业上楼”项目的规划设计也有所差别。比如,比亚迪总部所在的坪山区正在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这将是全国首座装配式高层产业空间,集研发办公、轻型生产等功能于一体。
“融合发展,大家都能出彩”
除了向天空要空间,深圳其实也一直通过企业外迁、城际互动,来实现产业的发展。
赛迪顾问于2022年发布的《深圳市制造业迁移全景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产业转型升级、土地资源紧缺、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扩张市场需要等因素的影响下,深圳市制造业在过去几年加速外迁,2017年,深圳市迁出制造业企业463家,2021年为4344家。4年间,深圳市外迁企业数量增长近10倍。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制造业企业的迁移还存在一种跨区域布局现象,即企业总部仍在深圳,但生产制造中心放在深圳市外其他城市,或者通过新设、收购、合作等方式,在深圳市外成立子公司。
奥比中光成立于深圳市南山区,公司的生产基地则在东莞。孔博解释,到目前为止,南山仍然是最适合科技公司研发总部坐落的地方,“南山高科技人才集中,研发创新氛围浓厚,营商环境也很好。”而对生产制造环节而言,重要的是成本是否有竞争力,以及所处地区产业链是否完备,“生产基地放到东莞,是因为它距离南山比较近,产业配套等各方面也很适合我们。”
和奥比中光做出相似决定的企业还有很多。2018年,华为将终端总部迁到东莞松山湖,这个园区占地约1900亩,总投资100亿,除了华为终端总部,还布局了第二代数据中心、华为大学、研发中心和中试中心等功能载体。
上述《报告》将此定义为“局部迁移”,深圳有87%的企业选择局部迁往珠三角地区,主要集中在东莞市、惠州市和珠海市。在深圳制造业企业外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深圳市与周边城市“总部+生产”的格局。
实际上,深圳市制造业向市外迁移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也在于广东省内其他城市积极主动承接深圳产业转移,不断优化体制机制、配套服务、政策措施,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高质量发展。
袁易明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深圳完全有机会与周边城市形成多赢的局面,“在大湾区的范围内进行合理分工,创新中心的主阵地放在深圳,周边地区则形成大的产业集群。这样深圳可以发展,周边城市也可以发展起来。”
在工信部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广东有7个集群入围,其中有2个是深圳与其他城市共同打造的,包括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以及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深圳和广州发挥核心带动作用,其他城市围绕自身产业优势,实现特色化和协同化发展。
某种程度上,通过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群,正在成为统筹广东省内区域协调发展的抓手。
在2月13日举行的广东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上,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省大湾区办主任艾学峰表示,广东对全省122个县(市、区)进行科学分类,制定差异化发展目标、支持政策和工作任务,将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产业转移承接载体,支持各县做大做强1至2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黄湘岳说,南山区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产业向协作地区有序转移,同时开展劳务协作、人才培训、消费帮扶,为该工程积极贡献力量。
当然,除了广东省内,深圳还要将目光放得更远,尤其是大湾区内深港澳的紧密合作。郑永年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粤港澳大湾区有内地九个城市,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各自都有长处和短板,各自也都面临着发展的瓶颈,“如果不合作,大家谁也出不了彩。但是如果能合作,融合发展,大家都能出彩。”
在郑永年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产要素应该更好地融合发展。以科研能力为例,拥有8所公立大学的香港在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根据《2023年国际高等教育机构QS世界大学排行榜》,香港有5所大学跻身排行榜前100名,其中有2所大学更位列亚洲前10名。“几座内地城市优秀学生多,但是大学数量不足。如果大学能够融合发展,比如香港8所大学每年各给深圳1000个名额,8所大学就是8000个名额,这解决了深圳的问题,也解决了香港生源不足的问题。”
另外,“香港现在提‘再工业化’,要寻找适合香港的新工业,但是改革开放以后,香港的制造业已经逐渐转移到珠江三角洲,‘再工业化’很难。”郑永年指出,深圳有着科技创新转化能力强大的企业,完全可以和香港打配合。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也可以给深圳的企业提供金融方面的支持。
毗邻香港,坐标大湾区,深圳无疑是万众瞩目的。在广东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说,广东高质量发展要“在万马奔腾当中做到一马当先、力争步步领先”,曾在改革开放中创造奇迹的深圳如何能再创奇迹,是外界对深圳的期待。
(实习生王迪雅对本文亦有贡献)
发于2023.3.6总第1082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深圳:如何再创奇迹

记者:张馨予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99630.html

(1)
上一篇 2023年3月5日 下午2:12
下一篇 2023年3月6日 上午11:1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