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来了!哪个更强?

本文转载自:21财闻汇(ID:jiayou21cbh)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夏旭田,缴翼飞,王帆,刘美琳

近日,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9月3日下午,在服贸会“跨国公司视角下的服务贸易便利化高峰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理论、政策与实践》报告显示,全球140个最大的消费城市人口占全球13%,却贡献了超过33%全球消费市场份额、超过36%的GDP。中国正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城市化水平超过了60%,已经形成了4.5亿以上的中等消费人群,中国建设消费中心城市正当其时。

五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来了!哪个更强?

图/图虫

目前,北京、上海的社零消费规模都已经接近1.5万亿元,今年或明年中国又将有两个城市迈入万亿级规模,同时中国十几个城市的社零消费规模都超过了5000亿元。不过,中国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也面临许多的短板,包括商品和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消费环境不佳,国内的消费政策也有待完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认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全球消费市场发展的制高点,也是全球消费发展的风向标,衡量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当从市场聚集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创新引领能力以及服务于消费的设施配套环境来考察。

报告指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形成与所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人均GDP、城市化水平、中等收入人群等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也跟该国的消费产业结构、特别是服务业密切相关。

王微指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形成一般在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的时期,一般已进入城市群发展阶段,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有望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消费中心城市。

王微强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路径并不相同,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消费中心城市,在形成的过程中往往具有专业化、特色化的特征,比如迪拜以国际旅游目的地为核心,首尔以韩流文化和美容消费产业为核心,洛杉矶以影视文化为核心形成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她在调研中发现,中国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面临许多短板,包括商品和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消费环境不佳,国内的消费政策也有待完善。

她建议,下一步国内重点城市在培育消费中心城市时应在增供给、补短板、优环境、促改革和建示范方面发力。具体包括增加中高端商品服务的供给、加快发展服务业,培育新兴消费,建设城市消费便利化设施,促进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实行有利于消费集聚和实现的税收政策。

上半年消费十强城市变局:

上海夺得总量增速“双料冠军”

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了上半年消费十强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简称“社零总额”)数据发现,上海、北京、重庆和广州分别位居前四名,而天津则未能进入消费十强城市,具体排名依次为: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成都、深圳、苏州、南京、杭州和武汉。

上半年消费十强城市的消费表现

五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来了!哪个更强?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

在一线城市中,无论是社零总额的总量,还是增速,上海的表现都称得上一枝独秀。上半年,上海社零总额达到9048.44亿元,位居榜首,增速达到30.3%,是十强城市中增速唯一超过30%的城市,两年平均增速也高达7.6%。

上海延续了去年全年的强势表现,2020年上海社零总额突破了15000亿元大关,并实现了难得的0.5%的正增长。

上海统计局披露了详细的消费品类表现,其中汽车类的消费表现尤其亮眼,上半年上海汽车类零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42.6%,新能源汽车类零售额同比增长192.4%,燃油汽车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8.5%;按两年平均增速计算,新能源汽车类零售额增速也高达81.7%。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上海疫情控制较好,并且上半年鼓励消费的政策文件频出,包括《关于加快建设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持续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的若干措施》《上海市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实施细则》等,并且举办的第二届“五五购物节”更是有效释放了消费潜力。

相比之下,北京的消费恢复延续了去年的“疲态”。2020年,北京社零总额同比下跌了8.9%,是十强城市中除武汉之外跌幅最深的城市。今年上半年,北京社零总额为7227.5亿元,同比增长21%,但两年平均增速仅为0.6%,在10座城市中暂时垫底(武汉未披露社零总额的两年平均增速)。

分消费形态看,上半年北京商品零售6666.3亿元,同比增长18.2%,两年平均增长1.1%;餐饮收入561.2亿元,同比增长68.0%,两年平均下降4.9%,这表明北京的餐饮消费与疫情前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广州一定程度受到了今年5月份疫情反扑的影响。广州统计局披露,今年1-5月,受益于“五一”假期带动,对冲疫情的冲击,全市消费市场总体稳定,社零总额同比增长23.8%,两年平均增长4.4%;1-6月,社零总额增速降至19.0%,两年平均增速降至3.3%,增速下降较快。

今年上半年,重庆消费回暖、提升势头不减,社零总额增速高达29.9%,两年平均增速更高达9.8%。

重庆统计局披露,按消费类型分,上半年商品零售5885.35亿元,同比增长26.8%,两年平均增长9.3%;餐饮收入1007.64亿元,同比增长51.7%,两年平均增长12.8%。

截至上半年,一些城市的餐饮消费两年平均增速仍然未能转正,或者仅实现了低速正增长,这足以凸显出重庆的优异表现,而餐饮消费快速增长反映的是城市活力的恢复,这既与本地市民的消费力释放有关,同时,作为“网红城市”,重庆也吸引了诸多外来游客,以五一小长假为例,入渝人数约348万人次,比2020年同期入渝人数增加约107万人次,入渝游客主要来自于四川省、广东省、贵州省、浙江省、湖北省等地,而出渝人数则约为197万人次。

但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重庆的人均社零总额仅为2.15万元,在十强城市中排最末,但与成都的差距在缩小。今年上半年,重庆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791元,仅不到同期上海、北京的一半。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城镇化率的提升,产业结构转型的推进,以及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利好加持,重庆的社零总额仍有快速增长的潜力,相应的,人均社零总额也有望增长。

世界级消费地标的进阶之路

北京领衔五城

何谓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按中央部署,明确了“国际”是方向、“消费”是核心、“中心”是关键。

21世纪经济研究院今年5月发布的《2021年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价报告》显示,北京已超越上海,排名跃居首位。

实际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此前已被纳入北京“十四五”规划的重点任务。根据规划,北京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以改善民生为导向,以新时尚、新业态模式为引领,推动消费向体验化、品质化和数字化提档升级”。

“一提到北京的消费,大家总会拿上海作为比较。这几年上海的确在拉动消费方面做出不少品牌活动,比如上海五五消费节。其实,北京的商业、文化资源积累也非常深厚,不仅有走在前列的时尚潮流文化,还有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消费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朱迪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也正因此,北京当下思考的重点是如何体现北京特色和国际范儿。在朱迪看来,中国特色的消费文化输出不仅包括传统文化元素,还可以吸纳本土独立设计师的贡献,营造包括创业落地乃至形成集购物、餐饮、酒吧、体验为一体的商圈。“围绕消费领域,北京不仅要跟国内的一些城市竞争,还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角色,代表中国城市在国际舞台上发声。”朱迪说。

  • 重金吸引首店“落户”

在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过程中,北京将瞄定“国际”方向,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严格意义上讲,北京、巴黎、香港等国际知名的消费城市已经突破国际化、全球化的区域范畴,应该叫世界城市。而世界城市在消费领域最主要的两个特点,一个是引领性,另一个是制高点。

实际上,北京在“国际”方面正在积极努力探索。7月24日召开的部市合作推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现场会上,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强调,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地标,打造全球消费目的地。其中,首都国际机场、大兴国际机场“双枢纽”是国际消费桥头堡,要积极拓展国际航权航线储备,抓紧免税城、综合体验店布局,将离境退税商店设到重点商圈、景区,扩大“即买即退”试点范围。此外,北京还将促进境外消费回流,加快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海外仓、保税仓建设。

“把全世界的资金、人流,尤其是购买力吸引过来,将以首店、国际奢侈品大牌为代表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消费地标落在北京。”王晖如此解读。

如其所言,“世界级消费地标”通常与首店经济紧密相连,首店经济正在北京加速爆发。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共有434家首店、旗舰店落地北京,已超出去年全年首店入驻数量近250家。以北京知名商场SKP为例,其国际品牌首发率已达到38%,得以同巴黎、米兰、纽约保持着国际时尚零时差。

首店纷纷“落户”的背后,是北京对首店的开放与拥抱,优惠政策连续两年升级。近日,北京市商务局在《关于2021年度鼓励发展商业品牌首店项目申报指南的补充通知》中提出,将对2020年1月1日以后在京新设的首店、旗舰店的租金和装修费用,按最高50%、不超过500万元金额给予支持;对成功引进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的首店、旗舰店并签订2年以上入驻协议的企业,按照每新增引进1个示范首店、旗舰店最高给予10万元奖励的标准,给予资金支持。

对于城市而言,首店落户有何特殊意义?“首店选择一座城市,就等于说城市站在了这一新兴消费领域的起跑线上。”在朱迪看来,这不仅意味着这个城市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产品或者这类产品的最佳体验,也将带动这一区域的其他消费。“类似于茶颜悦色效应,消费者能够为了一个品牌聚集到一个地方来,从而形成一种在地感。”

  • 传统商圈、商场迎来变革

商圈是城市消费的重要名片。

2019年,北京启动传统商圈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按照“一区(圈)一策,分批推进”原则,重点推动22个商圈的改造提升。目前,王府井、CBD、方庄、通州万达、回龙观龙域、平谷万德福等9个商圈已基本完成三年改造任务,公主坟、祥云小镇等5个商圈的改造任务已完成90%以上,其余商圈正加大力度推进改造进程。今年年底前,22个传统商圈改造升级任务将全部完成。

放眼国际,怎样的商圈符合发展潮流?朱迪认为,未来的商圈改造也要走差异化发展路径。例如,在金融街购物中心、国贸、SKP商场,可以聚合国际一线大牌和奢侈品牌。面向中产家庭,可以在商圈内聚合性价比较高又代表一定品味的品牌、布置更多的母婴品牌和亲子空间。面向追求个性化且具有一定购买力的年轻消费者,可以聚合独立设计师品牌、古着店和国际化的买手店。

“我注意到,很多中产年轻消费者选择在淘宝买手店上买东西,恰恰因为线下消费市场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其实,独立品牌店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来吸引年轻人,并且引导年轻人形成更加积极健康的消费文化。”朱迪补充道。

进一步讲,传统零售的经营模式都在被重新定义。“过去的零售业受商圈距离的影响,基本在半径500米之内。如今,数字经济、沉浸式消费等的出现颠覆了过去‘消费只是消费’的观念。北京既是文化中心也是科技创新中心,可以发挥文化加科技的特殊魅力,引领数字经济和新消费。这是北京能够大手笔做文章的特色和优势所在。”王晖说。

传统商圈改造提升的同时,传统商场也更加注重消费的沉浸感、场景感。以北京SKP-S为例,SKP-S构建了一个未来主义乌托邦,以“数字-模拟-未来”(Digital-Analog Future)为主题,讲述了一个关于“移民到火星”一百年后的完整故事,制造了一个沉浸式的“科幻世界”购物场景。

不过,受访专家也指出,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同时,也要继续完善消费者服务方面的市场监管体系,提升消费服务质量,以及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消费者教育。

实际上,这不仅是从不消费转向消费,更是要如何消费的问题。“消费观念转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其实还包含着,社会整体期待的是一种怎样的消费文化?真的是所谓的野性消费文化吗?我们一直提倡理性、健康、积极的消费文化,这不是说一句空话。如今,我们在消费领域的基础设施投入很大,发展水平也比较高,但是在消费者教育方面的认识还是相对欠缺的。”朱迪说。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73517.html

(0)
上一篇 2021年9月5日 下午1:20
下一篇 2021年9月5日 下午1:4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网站已开通vip会员功能,付费文章和付费资源,vip会员均可免费查看与下载,建站不易,请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