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期”对明清有什么影响?

作者:辛迪夫

本文转载自:地缘谷(ID:Geo-Valley)

“小冰期”对明清有什么影响?
 作者:辛迪夫
制图:傲慢的上校  音频:辛迪夫

明清交际,是中国最后一次封建王朝的更迭。明朝的灭亡,不仅仅是由于封建王朝积弊积重难返,也是“天意”使然:明末清初,1500年-1690年这一百多年的小冰期气,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为清朝这个游牧民族政权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条件,还促进了民族融合。在清朝建立之后的19世纪初中期的小冰期,又令中国人第一次大范围地将目光看向了海外。

“小冰期”对明清有什么影响?

雪中故宫。来源.Pexels

“小冰期”对明清有什么影响?

通过统计学,我们可以发现,从850年开始计算的中国7次大的动乱都发生在冷期当中,几乎所有的改朝换代也都是气候变冷导致的

冷期,指的是在全新世之后平均温度较正常较冷的历史时期,而“小冰期”则专指的是自中世纪之后到20世纪上半叶的暖期之间的几个世纪的相对较冷的历史时期。小冰期,在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达到了极盛。

小冰期的最盛,则在1500年-1690年间出现。从刘昭民《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所绘“明代气温变迁表”可以发现,明代中后期的气温与现在相比低1.5℃-2℃,达到了小冰河期的气温极致。这一时期,正好是明清更迭之际,气候的变化与政权的更替呈现出来了惊人的一致性。

“小冰期”对明清有什么影响?
作为一个农业社会,气候的变化尤其是变冷肯定是会对古代中国人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不利的。“像中国这样一个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国家,在气候的变化面前显得格外的脆弱。”
 
冰期会使得农业生产遭到巨大的打击。在隋唐时期这样的暖期,北方的农业种植界限较为靠北,适宜的气温和湿度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农耕区的面积得以扩大,农作物的成熟周期减少,产量增加。而在明清之际这样的气候寒冷的时期,湿度减小,适宜耕种的土地面积减少,农业的种植界限明显南退,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变长,产量下降
 
冰期造成了气象灾害的频发。自从万历年间到明朝灭亡,中国内地的受灾频率与范围都时所罕见:干旱、蝗灾、洪涝从未间断,而且尤其是旱灾最为频繁且范围最大。在《明实录》、《明史》、《明会典》等文献当中,诸如“久旱”、“不雨”、“千里如焚”、“亢旱”等等的记载俯拾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如此,由于平均气温降低,冬季奇长无比,造成暴风雪、白毛风,也就是所谓“白灾”很频繁。
 
“小冰期”对明清有什么影响?
来源.Pexels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技不发达,农业一旦出现问题,其他产业全部无从谈起,因而气象灾害对农业的打击会对一个民族甚至是国家的安危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冰期还阻碍了交通。持续的低温和严寒造成了运河冰封,漕运受阻。在清初,北运河每年封冻100天以上,比现今长了近一倍。南方的运河处于亚热带,按照常理是不会结冰的,但是在15世纪末的小冰期期间,淮扬运河、江南运河、浙东运河均封冻了近30次之多。长江、黄河、运河乃至东海和黄海近岸也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冰冻,甚至汉江和太湖也多次结冰,对商品的流通造成了巨大影响,使得明末本来就脆弱的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
 
“小冰期”对明清有什么影响?
浙东运河绍兴柯桥太平桥附近河段。来源.Pexels
除此之外,冰期还导致了疫病的流行从1408年-1644年,明朝中后期发生了近20次疫情一方面,气候变化使得致病的因素蔓延,另一方面,气温降低令人体的免疫力降低,使得疾病可以大规模流行。在诸次疫情当中,属鼠疫最为严重。崇祯年间,鼠疫在中国中部、北部发生了大流行,河北、山西、山东几个省人口减员达到500万以上。
 
“小冰期”对明清有什么影响?
大明王朝在崇祯手里寿终正寝。图明朝崇祯皇帝自缢处。来源.Pexels
也正因如此,冰期是明中后期各地农民起义的直接诱因。明朝有文人指出,“盖人有恒言:饥寒起盗心。荒年盗贼难保必无,纵非为盗之人,当其缺食之时,借于富民而不得,相率而肆劫夺者,往往有之。于此不禁,祸乱或鹞以起。”明末的灾荒为李自成的起义造就了绝佳的时机与条件,李自成的起义也是明朝灭亡的直接因素之一。李自成起义所在的陕西,是明末饥荒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的时候,适逢河南饥荒的顶峰,李自成自然也是一呼百应,起义的队伍由此壮大。而李自成的起义也是由于灾荒而由盛转衰:李自成在进京之前,鼠疫已经在北京蔓延开来,瘟疫对起义军造成了巨大的减员,也因此李自成军队无法在中国的权力中心呆的长久。
 
“小冰期”对明清有什么影响?
李自成骑马像。来源.Pexels
“小冰期”对明清有什么影响?
 
小冰期是清朝推翻业已腐朽的明朝的推手
 
寒冷的气候,为清军创造了有利条件。一场战争的胜利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清朝取代明朝的战争则处处受到了冰期的协助。地利与人和是可以为人所左右的,而天时则全凭运气。虽然对于双方来讲,寒冷的气候是同等的,但是由于明军以汉人为主,而清军以女真等北方游牧民族为主,人种上的差距造成了在寒冷气候下军事实力上的不对等
 
“小冰期”对明清有什么影响?
女真部落早已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图为长白山天池。来源.Pexels
 
有人类学家研究表明,在高纬度的人身体素质与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远远好于长期生活在中低纬度的人。这个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而后金的女真族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上面也是远远地好于农耕民族。明与后金之间的战争大部分发生在辽东等地,是东北地区,对于明军来讲是由南至北气候逐渐寒冷,而对于后金军来讲则是在更加温暖的地方作战。《明史》记载,“地泥淖,且时际穷冬,风雪裂肤,士无固志。”由此可见,寒冷的气候使得明军的士气大减,同时,小冰期导致的灾害也促使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统一
 
明清之际气候变化,不仅明朝中原地区遭灾,北方草原地区也大范围出现白灾,蒙古诸部“大饥,多入塞乞食”。结果,明朝无情地拒绝了蒙古难民,反倒是后金的决策层富含远见地接收了难民,向饱受白灾饥馑之苦的蒙古人伸出援手。正是由于这一举措,使得其后蒙古人选择与后金而不是明朝联合,在明清之际完全倒向后金一方,大大增加了后金的势力,使得明朝对后金的作战异常艰难。
 
“小冰期”对明清有什么影响?
后金的合纵连横。来源.Pexels
 
气候变化也令中国南方发生了民族融合。明末的冰期,使得南方地区也大范围发生自然灾害。正德年间,南方的丘陵地区气温降低,物候异常,冬季几乎年年降下大到暴雪,干旱、霜冻、虎患频发,使得农作困难,当地的汉人只得进入深山另寻生路。
 
从宋代汉人开垦南方山区开始就被迫在山林里刀耕火种游猎为生的畲人、侗人、瑶族、苗族等等,一改以往,一直以来基本遵循着的汉人移民向山地迁徙、开发山地,迫使苗、瑶等民族迁徙(改用定居农耕方式)的模式,吸纳了大批汉人进入深山成为本族群的成员。其后,由于整体环境生态承载能力的减少,“畲人”(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概称)与当地的定居农耕汉民产生了土地分配等方面的冲突,且规模愈演愈烈。王阳明在此时任赣南巡抚,受命平定了动乱,生活在这个区域的畲人和流民就此也重新成为明朝中央政府之下的“新民”,编户齐民的管理方式使得南方的少数民族开始“向化”,即开始接纳中华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员。同时,南方的各个少数民族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自己的传统习俗文化,令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大大增加
“小冰期”对明清有什么影响?
 
小冰期的影响在岭南地区更加明显。广东极少下雪,但是在19世纪中期发生了多次降下大到暴雪的奇观,更有连续多次3年连续降雪。气候的变化造成了珠三角地区农业社会的发展受到重大打击,自然灾害频发,因而经济萧条。19世纪中叶的史书里面,旱灾、冻灾的记载频频出现,随之而来的农业歉收、饥荒乃至械斗、农民起义也不罕见。种种因素一起造成了这一时期珠三角地区农业社会的大萧条。
 
“地不足以容人”,“迩来地狭人稠,所谓天然物产者,既不足以赡其身家”,地狭人稠的广东,本来就瘠薄的土地,又遭遇了自然灾害的打击,这些因素都使得在自己的家乡无法生存的饥民们将目光转向了海外。这也就是明清时期产生的广东沿海的移民潮。他们将目的地选在了美国、南洋等地,台山县的记载称:“山多地少,人民生活维艰,查近二十年来,县民挈眷往南洋各埠寄居谋生者,记每年不下数百家”。是明清小冰期,令中国人第一次真正地在海外扎下了根
 
“小冰期”对明清有什么影响?
马来西亚麻坡的潮州会馆。来源.Pexels
 
总而言之,明清之际的小冰期,是历史与地理因素融合的表现,在各种社会变化当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推进了历史的演进,也因而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对象。

参考资料(向下滑动):《明清小冰期对京杭大运河的影响与应对技术》严欢;《明清小冰期与“畲民向化”——环境变迁与闽粤赣湘交界区域的族群关系》刘婷玉;《明朝灭亡与“小冰期”》易山明;《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干旱灾害时空特征及其对小冰期气候变化响应研究》张蓓蓓;《“明清小冰期”成都平原农作物结构变动分析》黄连云;《明清小冰期的珠江三角洲农业及其对海外移民的影响》胡乐伟;《灾与祭:明清时期北京先农坛御灾祭祀研究》黄晓翔;《论明清易代与气候变化之关系》李忠明;《浅议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形成的原因》古淑辉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缘谷立场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19692.html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6日 上午11:42
下一篇 2022年7月26日 下午2:0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