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军事元气大伤,赵光义有多大责任?

作者:郭晔旻

本文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北宋军事元气大伤,赵光义有多大责任?
 
顾名思义,“二当家”是某个团队里排行第二者,也就是地位仅次于头目的成员。要是把北宋开国时的统治集团也看作这么一个“团队”的话,大概赵光义是称得上“二当家”的。
 
他是赵匡胤的亲弟弟。两人相差十二岁,都属猪。
 
史书上记载,这两人出生时候都有“异像”,比如赵光义(原来叫赵匡义)生出来的时候“赤光上腾如火,闾巷闻有异香”。这显然是后世文人对皇帝的美化。因为同一个母亲生下赵光义的弟弟匡美(后来改名光美,又改廷美),就什么奇异现象都没有了——因为他没能当上皇帝。
 
北宋军事元气大伤,赵光义有多大责任?
赵光义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大宋传奇之赵匡胤》截图
 
至于赵光义能当上皇帝,跟出生时的“异像”也没什么关系。首先,他靠的就是哥哥赵匡胤(宋太祖)。赵匡胤是员勇猛的战将。《水浒传》一开头说他凭一条铁杆棒打下四百座军州江山,这话是有根据的。宋人蔡絛在所著《铁围山丛谈》中说确有一条太祖皇帝使用的铁棒,经常执握的地方有爪痕可见。蔡絛是权奸蔡京的儿子,熟悉宫廷掌故,也没有吹牛的必要。
 

转正的“二当家”

赵匡胤凭借军功,在短短十余年里就从普通军官升到了后周(“五代”的最后一个朝代)的“殿前都点检”(禁军的最高长官)。这时候,赵光义都在干些什么呢?用四个字就可以总结:乏善可陈。
 
举个例子,赵光义当上皇帝后声称,自己16岁就跟着周世宗(柴荣)讨伐南唐(十国之一,京城在今南京)。但考察年代,赵光义16岁时是954年,周世宗伐唐则是956年的事情。这明显是因为他并未参与其事,随口吹牛搞错了年代。依此来看,赵光义的早年并无任何值得夸耀之事,尤其是武艺和战功方面,他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禁军将校的弟弟罢了。唯一有点可信度的大约只是赵光义少年时期就比较喜欢读书。“幼颖悟,好读书”。但当时处于战乱时期,他又是生活在一个军旅家庭,也没有什么条件接受系统性的教育。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从孤儿寡母手里夺来天下,建立北宋政权。借着哥哥的光,赵光义的人生也迎来了转折。宋太祖是很信任这位亲弟弟的。北宋建立后,赵光义就当上了殿前都虞候,掌握了一定的兵权,而且在宋太祖亲征时两次被委以留守京师的重任。第二年,赵光义更是当上了开封尹(同平章事),成为首都开封府的最高长官。这个职位很容易让人想到日后那位“包青天”。但他的地位比想象的还要重要:五代时多由皇位继承人担任,北宋担此职者有四成能在日后任宰辅、执政。
 
北宋军事元气大伤,赵光义有多大责任?
赵匡胤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大宋传奇之赵匡胤》截图
 
赵光义出任开封尹(973年又封晋王),隐然就有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到了开宝九年(976)农历十月十九日晚上,宋太祖召弟弟入宫饮酒,当晚共宿宫中。隔日清晨,年仅五十岁的赵匡胤忽然驾崩。赵光义这位“二当家”,就这样“转正”了。
按说,封建王朝皇位传承的常理,乃是“父死子继”,如何到了北宋初年,变成了“兄终弟及”?何况宋太祖并不是没有自己的儿子!为确保自己继位的合法性,赵光义登基后抛出了“金匮之盟”。据说,在宋太祖即位的第二年(961),皇太后杜氏临终前告诫赵匡胤,前朝(后周)之所以灭亡,是因为继位的君主过于年幼。若要常保大宋江山,必须兄终弟及,传位给年长的皇室成员当天子。这份遗书藏于金匮中,因此叫“金匮之盟”。
 
问题在于,如果宋太祖有传位其弟的想法,必然会主动在各方面为赵光义制造合法性,而这一切合法性的证明却是出现在即位后。再加上宋太祖的死实在过于突然,赵光义又是离现场最近的人,其继位的合法性实在不能不遭到质疑。有野史就记载认为宋太宗即位之事甚为蹊跷,有弑兄篡位之嫌,即“烛影斧声”之疑案。终北宋之世,“太祖后裔当有天下”的说法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即是对赵光义非正常即位的一种曲折反对——最后赵光义的后代赵构(宋高宗)无后,宋朝的皇位还是回到了太祖后裔手里。这是后话不提。
 
北宋军事元气大伤,赵光义有多大责任?
赵光义“转正”。来源/电视剧《大宋传奇之赵匡胤》截图
 

 心里有点虚

就算是赵光义自己,对继位问题恐怕也免不了心虚。一般来说,新皇帝在先帝驾崩后翌年改元(太平兴国元年)。可是宋太宗的改元时间是继位当年的农历十二月,距离新的一年已经只剩下几天而已。就这几天,也等不了吗?
 
就算是称帝改元坐上皇位之后,还有几件事情可以表现出赵光义的心虚。其一,继位不过三个月,宋太宗就开了一次科举,进士及诸科等共录取500人,其中进士就超过百人。之前太祖一朝,十七年间,共取进士180余人。太宗的第一次科举取士人数居然就相当于太祖时期所取全部进士人数的百分之六十!这些“天子门生”还被迅速授以地方要职,巩固帝位实在是昭然若揭。若是正常得位,何至于如此行事匆匆?
 
其二,“皇位争夺者”不得善终。这里说的皇位争夺者并非真的有了争位的行动,而是在赵光义看来,他们对自己(及后代)的皇位构成了威胁。刚上台时,宋太宗封弟弟赵廷美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封齐王,侄(赵匡胤子)赵德昭为节度使和郡王,赵德芳也封为节度使。但这只是暂时安抚人心而已。979年,赵光义借故逼赵德昭自杀(事后还上演了猫哭耗子的滑稽剧),两年后,赵德芳也暴毙,年仅23岁。最后,赵廷美也被屡屡贬斥,忧悸而卒……另外,宋太宗继位后便下令修撰了《太祖实录》。可是儿子真宗继位后,又重修了一遍《太祖实录》,增加了不少美化赵光义的内容。这恐怕也是为了替父亲文过饰非(也是从侧面确保自己得位的正当性)
北宋军事元气大伤,赵光义有多大责任?
赵廷美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大宋宫祠》截图
甚至从宋太宗对待政治对手的方式上也可以看出不自信的地方。太祖、太宗两代,北宋相继翦平“十国”残余的荆南(今湖北)、后蜀(今四川、重庆)、南汉(今岭南一带)、南唐(今南京一带及江西)、吴越(今浙江及上海、苏州)、北汉(今山西中部)等政权,完成了中原的统一。这自然是值得称道的事情,但相比兄长作为,宋太宗的气度着实有些小了。
 
宋太祖时已经沦为“违命侯”的南唐后主李煜,只因感伤吟诗(“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招来杀身之祸。吴越国主钱弘俶主动“纳土”,其六十大寿时宋太宗派使祝寿宴饮,当夜钱弘俶即告暴卒,也不能不叫人怀疑是桩毫无必要的政治谋杀——杭州人为钱弘俶建的保俶塔算是白造了。
 
北宋军事元气大伤,赵光义有多大责任?
保俶塔。摄影/蔡骁翔,来源/图虫创意
 
大凡得位不正的君主,一方面要堵人之口,另一方面则要建功立业证明自己乃是天命所归。979年,宋军大举北伐“十国”里仅存的北汉时,赵光义就宣称,“周世宗及太祖皆亲征不利,朕决取之,为世宗、太祖刷耻”。其用心是很明显的,就是企图通过攻灭北汉,来实现英明神武的周世宗与宋太祖都不能完成的功业,借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威望。
 
北汉是个蕞尔小国,这次宋军北伐又动用了十万大军。大军围困太原城,自春至夏,昼夜攻打,矢石如雨。979年夏,宋军终于平定北汉。有句话叫做“得意忘形”,宋太宗趁攻破北汉之后又打算收复后晋割让的“燕云十六州”,而对辽开战。
 
偏偏宋太宗志大才疏,特别是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平庸,运筹帷幄的能力明显不及太祖(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有关赵光义早年军功的记载是吹牛)。后人干脆评价太宗是“味不知兵”。实际上,经过太原一战,宋军军士疲乏,已是强弩之末。偏偏宋太宗还打算“势如破竹”。结果在幽州(今北京)城下,辽军以铁骑来援,于高梁河大败宋军。宋太宗本人的大腿亦中两箭,差点当了俘虏,最后乘着驴车狼狈逃跑才算逃过一劫。
 

 打烂的好牌

胜败乃兵家常事。宋军虽在高梁河一战大败亏输,毕竟元气未损。战后第二年,辽军攻雁门,被宋将杨业(杨老令公)与潘美击败,可见宋军实力犹在,仍可击败辽军。到了986年,宋太宗打定决心再度北伐。此次出兵,是宋朝准备了好几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三路大军,不下三十万兵力,真可谓声势浩大(不过,再次亲征宋太宗是不敢的)
 
谁知,这次北伐,败的比上次更惨
 
这次,反倒是辽萧太后、辽圣宗南下亲征。宋军三路人马,相继败北,连威名赫赫的杨业也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宋初以来选练的能征惯战的精锐部队终于损失殆尽。宋军的士气从此一蹶不振,宋太宗本人也已胆破,他对大臣说:“卿等共视,朕自今复作如此事否!”从此再也不敢提起收复燕云的事了。
北宋军事元气大伤,赵光义有多大责任?
萧太后。来源/电视剧《契丹英后》截图
平心而论,辽军铁骑在河北平原野战里的确较宋军占有优势。但这次北伐如此一败涂地,板子其实还是要打在宋太宗身上。这次出兵,宋太宗不敢亲征,却又不放心手握重兵的将领,于是来了个“遥控指挥”。听到这四个字,很容易让人想到解放战争里的“微操大师”蒋介石。凭借无线电、飞机这样的高科技手段,蒋介石的遥控指挥尚且每战皆败,一千年前的宋太宗当然更加不堪,他的指挥手段是“阵图”——预先设计好阵图交给出征的将帅,让他们不折不扣执行。这与宋太祖用将“专而不疑”,只在命将出师前作简要的指示和告诫的做法大相径庭了。
 
偏偏宋太宗对自己的阵法还很有自信,后来发明了一个“平戎万全阵”。按这个阵法,中军分成三个方阵,共有超过11万人(主要是步兵)。前、后、左、右四个方阵都是骑兵,总数不过3万。不难想见,若按其阵图部署,方阵总宽度达20里之遥,这就势必对地形提出苛刻的要求,唯有在宽大平坦且无障碍的地带才能使用。对手又不是宋襄公,为什么要乖乖配合宋军布阵之后交战?这很显然违背了用兵的基本原则,使指挥者既不敢根据战场形势对御制方案做出必要的调整,更不能发挥主动作战的积极性,唯有被动应付。可以说,能打胜仗才见鬼了!
 
收复燕云终成黄粱一梦。宋太宗不但没有妥善解决北宋前期的头等大事,即军事和统一问题,反而出现了积贫积弱的苗头。一方面,对辽作战的失败,使宋太宗借武功以提高威望的企图成了泡影,于是不能不对广大士大夫广施恩泽,加意笼络——宋初地方官吏总数不过八百之数,经过太宗朝的膨胀,真宗朝有一次裁去冗员居然就有19万人之多。另一方面,宋军兵势不振,不得不扩充军队人数聊以自安。宋太祖初年,军队总数约22万人,内有禁军12万人。到了宋太宗末年,军队总数居然猛增到66.6万人,这还不包括被辽军在战场上歼灭的几十万人。
 
北宋军事元气大伤,赵光义有多大责任?
宋太宗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大宋传奇之赵匡胤》截图
 
不仅如此,宋太宗统治时期,国内甚至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993年,青城县(今四川灌县西)民王小波聚众起义,号召群众“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改均之!”。这场起义震动全蜀,一直持续到995年才在大军镇压下平定下去。在开国不到五十年的时间,即爆发如此大规模农民起义,这在历代封建王朝中也是不多见的。宋太宗也不得不承认用人不当,致黎民“起为狂寇”。
 
两年之后,宋太宗去世,年约五十八岁。即便在千年之前,这也算不上高寿。究其原因,要了他性命的还是高粱河之战里中的那两箭。战后,宋太宗每天早晚都要用盐汤来治理疮伤。就算这样做,也只是暂时抑制住了箭伤,年年都会复发。皇帝多方求医,最后仍告不治。盖棺论定的话,太宗从太祖手中,接过的是一个大好的局面:统一将成,社会稳定。可是太宗遗留给儿子真宗的,却只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牌局。这位转正的二当家,打烂了一副好牌,实在是有点不合格。
北宋军事元气大伤,赵光义有多大责任?
END
者丨郭晔旻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25232.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2月29日 上午10:50
下一篇 2021年12月29日 上午11:1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网站已开通vip会员功能,付费文章和付费资源,vip会员均可免费查看与下载,建站不易,请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