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年前日本首相遇刺,居然是因为主席的一篇神文

作者:栩先生

本文转载自:栩然说(ID:xuranshuo)

78年前日本首相遇刺,居然是因为主席的一篇神文

文 | 赵清 栩然  

发布 | 栩然说(ID:xuranshuo)
我是栩然。
最近发生的事情,让我想起去年写过的一篇文章。
今天再次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很是应景。
1

1944年,正在中日两国进行着激烈搏杀的时候,日本东京却发生了一件震惊高层、又不敢对外宣布的事。

这年中的一个普通夜晚,时任日本首相的东条英机神色凝重的来到了日本皇宫,他要觐见裕仁天皇,请求天皇允许他在东京市内展开一次秘密的大搜捕行动……

78年前日本首相遇刺,居然是因为主席的一篇神文

就在这个夜晚,以东条英机为首的众多日本主战派军官遭到了袭击。

虽然侥幸逃过一劫,但东条英机惊魂未定:究竟谁这么大胆子,居然敢在东京行刺我?

一定要查!

在得到裕仁天皇的许可后,东条英机立刻展开了大搜捕。

行动很快有了结果,但当东条英机得知这场刺杀的主谋身份时,顿时觉得惊诧不已!

他并没有处置主谋,随后日本高层也对外封锁了这个消息……

直到多年以后档案解密,人们才知晓这次刺杀被称为“津野田事件”,这场刺杀的主谋不是别人,正是裕仁天皇的亲弟弟:三笠宫崇仁亲王。

78年前日本首相遇刺,居然是因为主席的一篇神文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东条英机查到了主谋,却没有处置主谋的原因;这更解释了为什么日本高层一直对外封锁消息……

当然,日本高层之所以封锁消息,还不仅仅因为主谋的特殊身份,更因为主谋说了一些不敢对外宣传的话,尤其在二战时期,这些话绝对不能对日本民众泄露!

三笠宫崇仁亲王曾在侵华日军总司令部,面对众多高级军官发表了《作为日本人对中国事变的内心反省》的讲话,痛斥了日本军队的侵略行径,并指出日军必败:

“在我看来,这样的日本军队,是无法与中共对阵的。”

天皇的弟弟说出这样话,当时怎么敢对日本民众透露出来?

这份讲话当时作为“危险文书”被没收、封存,直到1994年,它才被日本学者从解密档案中查找出来。

更令日本人想象不到的是,三笠宫崇仁亲王发生如此大思想转变的根源,居然只是一篇文章?

1943年,三笠宫崇仁亲王化名“若彬参谋”来到了中国,广泛考察内蒙到湖北的中国战场,寻求“战胜中国”的方法。

在收集各类情报时,他得到了一篇文章——《论持久战》,作者名叫毛泽东。

这篇文章并不难找,在1938年写成时就已经被刊载在报纸上,已经被很多人阅读过。

78年前日本首相遇刺,居然是因为主席的一篇神文

经过深入阅读后,三笠宫崇仁亲王惊了!

彻底惊了!

彻彻底底的惊了!

《论持久战》极其精确而深刻的推演和论述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得出“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结论,它的一切结论和推导,都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让日本人想反驳,都没有反驳的底气。

《论持久战》写成于1938年,而三笠宫崇仁亲王在1943年才看到此书。回看这5年的战争走势,居然与文章中写的分毫不差?

三笠宫崇仁亲王发现,即使自己在1938年就已经看到了此书,预先做出了防备,战争的走势依然会如此发展,与当下1943年的现实情况一模一样。

再按照书中的写法,展望战争未来的走势,三笠宫崇仁亲王已经知道了结果……

78年前日本首相遇刺,居然是因为主席的一篇神文

身为日本人,身为日本的皇族,身为日本天皇的亲弟弟,三笠宫崇仁亲王当然希望日本取得战争的胜利。

但是……他知道这些都是痴心妄想,他仿佛听到了毛泽东在耳旁说:

“我既然敢发表,我就不怕日本人看见,日本人看到了也没有办法破解。”

三笠宫崇仁亲王的心中演算了无数种应对的策略,最终无奈的发现:无论怎么做,日本都必败无疑。

这样的文章居然敢公开发表在报纸上?

1938年时日本人就败局已定,如今已经1943年,继续打下去有什么意义呢?

此后,三笠宫崇仁亲王的“军国主义思想”突然改弦易张,他甚至直接告诉一众日本陆军高官,现在的日本军队完全无法和中国共产党对阵。

他坚定的认为继续打下去就会亡国,索性制订了一个刺杀首相东条英机的计划,然后自己去当“中国派遣军”总司令,以便完成谈判并退出中国大陆。

于是,便出现了此文开头的一幕!

顺道说一下,关于《论持久战》的内在逻辑,我曾在《80%的人都不知道,毛选中藏着人生转折的答案》一文中,结合《矛盾论》的原理简要分析过,有兴趣的人可以点进去看看。

不敢妄言自己懂,只是梳理了一点主脉络而已,离毛主席的智慧还差得远。

2

话说回来。

作为一个日本皇族,一个接触了日本众多高级军官的人,一个到中国实地战场做过考察的人,三笠宫崇仁亲王的认知范围比起普通人,该是如何?

如此一个人,为什么他阅读了《论持久战》之后,发生了如此之大的思想变化?

不是因为他见识面窄,恰恰是因为他见识面广!

相似的一幕在电视剧《亮剑》里有也出现过:国民党将领楚云飞躺在病床上,分析当前的战争局势。

有一个属下拿一些细枝末节的因素作为依据,得出一个“大有回旋余地”的结论,这时楚云飞直接说他缺乏战略眼光,并从大局思考,推断出毛泽东正在实施“战略大迂回”,国民党败局已定。

除了得出“国军必败”的结论之外,楚云飞还非常详细的讲解了共产党的军队下一步会如何布局,并说明当年成吉思汗临终前就提出过这样的战略,最终蒙古军依照此战略达成了灭金、灭宋的目的。

78年前日本首相遇刺,居然是因为主席的一篇神文

明明知道下一步毛泽东会如何布局,楚云飞还是束手无策,只能感觉到回天乏术、无能为力……

“国军必败”这样的话若是出于国民党其他人之口,恐怕早就被反驳一千次、枪毙一百次了,可此话出自于堂堂楚云飞将军之口,在座的其他国民党军官只能面面相觑,连个话都说不出来。

是因为楚云飞见识短浅吗?不,恰恰是因为他见识太广了!

就像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很多武功平平之人,说他不就是少林寺里负责扫地的一个糟老头子吗?

真正的武林高手,才知道此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78年前日本首相遇刺,居然是因为主席的一篇神文

金庸的另一部武侠小说《笑傲江湖》里,也有这样一个场景:

令狐冲在思过崖上练剑,无意间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山洞,发现洞内的石壁上刻着“尽破五岳剑法”的招式。

作为华山派大弟子,令狐冲一开始不信,还仔细研究了“破华山剑法”的招式。

结果呢?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如果真有人使用这种招式,那么只需一招,便可将华山派所有招术全部破掉!

当时的令狐冲被惊了一身冷汗,然后直接“给跪了”:自己苦练了十几年的华山剑法,还是华山派的大师兄,自以为在这一辈里算是佼佼者,可人家只需一招就可以将他这么多年的苦练灰飞烟灭……

78年前日本首相遇刺,居然是因为主席的一篇神文

令狐冲之所以“惊出了一身冷汗”,恰恰是因为他有一定的武功基础,明白墙壁上刻的招式到底意味着什么。

若是武功平平之辈,甚至根本不会武功的人,看了这些反而会不以为然,还会拿“墙壁上的小人刻得不好看”、“这样练剑的姿势不优美”之类的原因去抬杠……

《老子道德经》里有一句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直译过来:

上等士人听闻道的知识和学说,便立即勤勉地研习并毫不犹豫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中等士人听闻道的知识和学说,他们半信半疑,既不能轻信,也不敢轻易的否定;

下等士人听闻道的知识和学说,便大笑而讥讽它。

这世界上确实存在这样有意思的现象,认识短浅的人反而经常用狭隘的理由来评判认知渊博的人。

曾几何时,我发现网上有很多所谓的“公知”、“杠精”蓄意诋毁、抹黑毛主席,仔细去看他们引证的理由时,发现居然是“蛋炒饭”之类牵强附会、细枝末节、道听途说的信息,于是知道了他们属于什么样的认知水平,连进一步沟通的欲望都没有了。

这让我想起了赵本山、宋丹丹演过的一个小品,里面有个让人捧腹的场面——赵本山听别人聊俄罗斯的“车臣危机”,于是凑上去说:“车臣危机,主要是因为车上装的东西太沉了!”

你确定你不是来搞笑的吗?

78年前日本首相遇刺,居然是因为主席的一篇神文

用这么个认知水平来理解政治事件,请问这话题还怎么聊下去?如果这时候偏偏有人信,凑上去说“俄罗斯咋不换个大一点的车”,那我只能默默退出群聊……

“坐井观天”里的青蛙,不也觉得天就是井口那么大吗?好吧,好吧,你是对的。

就在网络上很多所谓的“公知”、“杠精”对《毛选》嗤之以鼻的时候,一批在国内的知名企业家却成为了《毛选》的忠实粉丝。

其中就包括华为创始人任正非、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巨人网络创始人史玉柱、小米创始人雷军、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海尔创始人张瑞敏、360创始人周鸿祎、拼多多创始人黄铮、搜狐创始人张朝阳、万通地产创始人冯仑……

78年前日本首相遇刺,居然是因为主席的一篇神文

试问,这些企业家的认知水平,难道还不如那些所谓的“公知”、“杠精”吗?

3

心理学家做过研究,发现人每天接触的外界信息其实有成千上万个,但大脑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关注和处理所有的信息,只能筛选出极少数的信息,并且聚焦在上面。

于是,心理学中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过滤机制”,就是说人只会注意到自己关注的信息,屏蔽掉那些自己不关注的信息,一切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

因此,人很容易捕捉到自己关注的信息,也很容易忽略掉不关注的信息,即使这些信息时常在眼前出现,也会被视而不见。

举个例子吧,有人就做过这么一个实验,他让一个人在大街上站10分钟,数一数10分钟内路上有多少人穿了红色的衣服,然后回答他的问题。

10分钟后,当那个观察者信心满满的等待提问时,发问者却问他:“路上有多少人穿了黄色的衣服?”

结果观察者脑中一片空白:“啊?黄色的衣服?我不知道!你不是让我观察红色衣服的人吗?”

路上没有穿黄色衣服的人吗?当然有!为什么观察者却不知道呢?因为他的关注点并不在这里,这些信息就算在他眼前出现过,也会被他忽视,这就是“过滤机制”。

包括正在读此文的你,之所以能看到这篇文章,也是因为你对此感兴趣,关注《毛选》的信息,你的大脑过滤掉了其它不重要的信息。

所以,一个人说出的话、做出的行为,一定来源于他头脑里存在过的信息,这往往就反映出了他经历过的事,他思考的方式,也显示出了他的认知。

我也经历过认知转变的过程。

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也会因为记不住“毛概”里的内容而抓狂,没办法,考试要考,所以只能把这些生涩难懂、不知所云的东西强行记住,考试时誊写在试卷上,考试结束之后又会忘掉。

当时之所以读不懂,外部原因是反感“填鸭式教育”一味的给我“强灌”知识点,让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当然,内部原因才是主因,那时的我还没有足够的社会阅历,没有切身体验过社会实践。

没有经历过,或者经历时没有关注过,大脑中就不可能储备相关的信息,就更不可能有很深的感悟。

正如《实践论》里所写的:“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

我自己对《毛选》感兴趣,来源于几年前的一次创业经历。

那时要做一份“商业计划书”,其中计划书的“股权配置”一栏却将我难住了,真正的难点不在于股权方案本身,而是在于如何通过股权协调各企业相关方的利益关系,我实在是百思不得其解。

这时有人提醒我说:“你之所以困惑,是因为没有对这些人群进行区分。

想一想毛主席是怎么做的?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讨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在朋友里面谁是最坚定、必须依靠的人,谁是摇摆不定、只能争取不能依靠的人。”

“你若把各企业相关方进行了区分,股权方案不就出来了吗?”

也许你听到这句话时感受不深,那是因为你没有经历过我当时“百思不得其解”的迷茫状态,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听到这句话时,感觉简直脑中直接通电了一样,直击我当时的盲区,关于“股权配置”的方案迅速有了思路!

后来,我才明白“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样的论述来源于毛泽东在32岁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于是如饥似渴的读了此文,读了后有种“给跪了”的感觉!

78年前日本首相遇刺,居然是因为主席的一篇神文

当时我已经看过了很多关于创业的书,也走了很多创业的路,自以为懂了很多创业的思维,可读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之后,真的感觉到了什么叫做“万念俱灰”!

那感觉,就像是令狐冲发现练了十几年的剑法,还不如人家一招……

从那以后,我就迷上了阅读《毛选》,每当创业遇到困惑之时都要翻一翻书,然后“阅读间,困惑灰飞烟灭”。

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说,市面上关于创业、企业经营、互联网思维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但没有任何书籍能与《毛选》相比!

看到评论区有读者留言,说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毛选》会受益终生,这一点我深感认同!

巧合的是,这个读者是从事企业股权激励的,而我当初正是因为书写商业计划书中“股权配置”时遇到了困惑,而开始认真学习《毛选》的。

同道中人啊!

78年前日本首相遇刺,居然是因为主席的一篇神文

我想对你说的是,你入道了!

直到现在,我也不敢说自己真的读懂了《毛选》,其实还差得远呢。

我只想将自己目前对《毛选》的理解来写成文章,以“去概念化”的方式把里面生涩难懂的内容掰碎了,方便大家阅读吸收。

虽然过程中遇到一些“公知”、“杠精”的挑战,我也不去争论,就让他们继续讨论“俄罗斯咋不换个大一点的车”吧!

4

《毛选》里有太多的内容,其实我到现在也难以参透,这不要紧,我也在学习的路上,也需要更多的社会实践。

就让我们通过两位伟人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来领略一下他们的认知层次吧。

78年前日本首相遇刺,居然是因为主席的一篇神文

网上很多人都在讨论毛泽东于1917年写的雄文《心之力》,但也有人说此文并非其本人所写,而是由后人杜撰的。

事实上,为搞清楚《心之力》是否为毛泽东本人所写,我也查阅了非常多的史料,但从目前所能查阅到的资料来看,暂不能确认这就是本人所写,也不能确认这不是本人所写。

当然,无论《心之力》是否为毛泽东本人所写,从个人来说,我是非常喜欢读这篇文章的。

每当我遇到挫折或者迷茫之时,阅读此文就会感受到思维开阔、内心雄浑有力! 

“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 

“天之力莫大于日,地之力莫大于电,人之力莫大于心。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个人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生活,团体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事业,国家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文明,众生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业力果报。” 

“荧荧之光必点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翻天覆地,扭转乾坤。” 

…… 

既然《心之力》的作者是谁尚有争议,那我们就看看那些已经被史料证实,确定是毛泽东写下的文章和诗词吧。 

78年前日本首相遇刺,居然是因为主席的一篇神文

1917年4月,24岁的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论文《体育之研究》,上面写道:“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 

1919年7月,26岁的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道:“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 

1920年6月,毛泽东在《湖南人民的自决》中写道:“社会的腐朽,民族的颓败,非有绝大努力,给他个连根拔起,不足以言摧陷廓清。” 

1925年12月,32岁的毛泽东又在橘子洲头写下了《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43岁的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欲与天公试比高。” 

…… 

字里行间都是世界、文明、国家、民族、天地……请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反复品读这些语句,体验一下内心的感受吧。 

毛泽东曾这样回忆他与蔡和森、萧子升等人的师范生活:“那时候,我和我的朋友们常常身无分文,但我们却不屑于谈论身边的琐事,我们要谈只谈大事,国家、社会、人类、地球、宇宙。” 

伟人年轻时谈论的都是这些,可那些“公知”、“杠精”们却在反复讨论“蛋炒饭”,哎……我该说什么好呢? 

我们还知道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当老师问“为什么而读书”时,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为升官发财而读书”、“为谋条出路而读书”、“为混口饭吃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轮到少年周恩来了,他回答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样的问题,别人关注的都是自己、家庭、家族,只有周恩来关注的则是“中华”。仅仅是言语之间,我们就能感受到每个人内心的认知。 

相比较而言,那些满脑子“升官发财”、“谋条出路”、“混口饭吃”“光耀门楣”的思维格局,不知要小家子气多少? 

78年前日本首相遇刺,居然是因为主席的一篇神文

为什么毛泽东后来成为了新中国的主席?为什么周恩后来能成为新中国总理?

这并不是偶然现象,仅从言语中就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认知和格局。 

《史记·孔子世家》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劝学》有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虽有“公知”、“杠精”一直存在,但愿与更多同仁共同学习和进步! 

眼下已进入2022下半年,过去我们共同学习和解读了很多《毛选》的内容,未来继续加油!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213733.html

(2)
上一篇 2022年7月13日 上午11:30
下一篇 2022年7月13日 下午12:1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网站已开通vip会员功能,付费文章和付费资源,vip会员均可免费查看与下载,建站不易,请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