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青麦“喂牛”,这事为何挑动公众神经?

作者:陈珂

本文转载自:中国报道(ID:china_report)

日前,一些内容为“收割青麦作饲料”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流传。有的视频中,人群将收割机围住,尚未成熟的小麦被整株粉碎,还有的视频中,装满青麦的货车排起长队等待进入养殖场。据称,一亩小麦青苗能卖1500元到2000元。
视频中被提前收割的冬小麦广泛种植于我国北方,进入5月,如果能安稳度过20天左右的灌浆期,农民便能颗粒归仓。根据部分显示拍摄地点的视频,这一现象主要出现在河南部分地区。
5月10日,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消息称,针对网传视频,“五一”期间就部署核查核实,各相关省份抓紧调度排查。近日,农业农村部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一场“炒作”?
割青麦“喂牛”,这事为何挑动公众神经?
割青麦“喂牛”,这事为何挑动公众神经?
△ 网传收割小麦青苗的视频截图。
 
“我接触到的99%的养殖场不会用小麦作青贮,而且大部分视频都用的相同画面,无非是用机子割了几秒。”山东菏泽的郑林(化名)涉足农业机械领域多年,收割机的性能展示是他视频的主要内容。5月10日,看到网传视频后,郑林进行了转发,后来觉得“这事不靠谱”,又将视频删除。
所谓青贮饲料,是指由青绿多汁、营养丰富的鲜棵植物经密封、发酵后制成的畜类饲料;而黄贮饲料,是利用己变干(黄)的秸秆做原料,经机械揉搓粉碎和发酵处理后再装袋贮存的饲料。二者在养殖场必不可少,但青贮饲料一般被大量储存,除了能使牲畜更好生长,冬天饲草不足时还可以调剂余缺。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我国用作青贮的植物种类有不少,其中就包括玉米和小麦。相比之下,玉米优势明显。有专家表示,青贮玉米用的是专属品种,产量高且持绿性好,种植两亩地青贮玉米可解决一头高产奶牛全年的青贮饲料供应。
郑林还注意到,有的视频里,机子有五六米宽,看着不像国产的,后面跟着一个大翻斗或者大卡车在收,“这种收割方式,最起码得在内蒙古、东三省才有那种感觉。”郑林在网传视频中没有看到大面积收割的画面,他判断称,“红线没人敢碰”。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向《中国报道》记者表示,用青小麦作饲料的做法的确存在,但仅限于我国局部地区,且面积比较小,“过去大家不怎么关注这个话题,现在引起热议不排除炒作因素。”他说。
视频舆论发酵后,郑林遇到了一些前来打听青小麦收购门路的农户,郑林提醒他们慎重考虑。“收来了谁花钱买?牛场除非没有吃的了,但这种可能性也不大。”他提到,今年养牛行情不好,如果只用青小麦喂养,“养殖户大概率会赔”。
基于成本考虑,青贮小麦的确不是“市场宠儿”。据农视网,山东省鲁西黄牛原种场一位养牛几十年的负责人表示,目前,每亩青贮玉米的生物量一般是3吨多,青贮玉米的营养要比青贮小麦的营养高许多,而养殖企业收购一亩青贮玉米的价格一般在1200元到1300元。灌浆初期的小麦营养不高,一亩小麦的生物量也就一吨多,1500元买一吨“草”,成本显然过高。
这一观点,在记者致电多个养牛场时均得到了印证。山西沂州的养牛场老板李亮(化名)说,在当地买一吨青贮玉米大概要两三百元,“挖一个大池子,把玉米放进去真空压实了,保存两三年没有问题。”在他看来,多花几倍钱买麦苗作饲料,既不是行业传统,也不划算。
5月13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表示,前一时期发现该类视频后,立即安排,要求河南各地进行全面排查。截至目前,河南没有发现小麦青贮情况。
供应局部受限
割青麦“喂牛”,这事为何挑动公众神经?
割青麦“喂牛”,这事为何挑动公众神经?
△ 位于内蒙古扎兰屯市一家肉牛养殖场内的肉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末全国牛存栏9817万头、羊存栏31969万只,均实现同比上涨。青贮玉米的市场需求在持续增加。
李国祥向记者表示,早在2015年,农业部就开展农业改革,进行“粮改饲”,引导种植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把粮食、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调整为粮食、经济、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为了鼓励农民种植,我国还有专门的‘粮改饲’补贴。”目前,我国青贮玉米的种植面积有序增加,根据《“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将稳定在4000万亩以上。
针对网传视频,也有观点认为,从养殖产业本身看,由于气候等原因,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青贮饲料的盈缺之别,随着一些省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草食的种养也未能和养殖规模完全配套。
割青麦“喂牛”,这事为何挑动公众神经?
△ 2021年我国部分地区遭遇极端灾害天气,图为农民利用各种工具将玉米运出。
 
此外,青贮玉米的市场供应还会受到偶发因素影响。2021年,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极端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导致部分地区的玉米长期浸泡在水中,无法作为青贮、黄贮饲料使用,推动了玉米价格上涨。李亮发现,最近购买一吨青贮玉米要比往年同期多花100多元,自己六七百头牛的存栏量下,成本上升明显。因此有观点认为,一些养殖企业储备不足,为了度过空档期,只能高价收购青小麦“救急”。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曾对2021年青贮玉米的产量作过调查,在京津冀及河南、山东、内蒙古等受降雨影响较大的省份中,有177个农户(牧场)表示青贮玉米产量同比下降,占77.3%,严重的减产量达30%~35%,产量不变和同比上升的占22.7%。
一位河南的养牛场负责人向《中国报道》记者表示,当前玉米、豆粕的价格的确较高,他备的青贮玉米还能扛一段时间,但规模比较大的养殖场可能难以为继,再考虑到运输成本,就近收一些小麦青苗也能说得通。“但养殖场一般用青贮玉米、青草、干饲料搭配喂养,还不至于大量囤青贮小麦。”他说。
农民的选择
割青麦“喂牛”,这事为何挑动公众神经?
将小麦用作青贮或成熟后再卖出,哪个更划算,这笔账对农户来说不难算清。
2021年全国粮食数据显示,我国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平均5863.4公斤/公顷,折合为780斤/亩。据李国祥观察,能够达到500公斤的亩产就已属于高产,目前小麦收购价在1.5元/斤左右的高位,扣除运输、仓储、人力成本,农民的交易价估计在1.1元/斤左右,再除去种子、化肥、农药等费用,一亩地收入700元已经是难得的高价。
在李国祥看来,从开始灌浆到小麦成熟还有约一个月时间,期间免不了管理成本,以及成熟后的收割成本、仓储成本和秸秆处理难题,如果这时有人以每亩1500元的价格收购小麦青苗,对农民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他还指出,按照时令,小麦的下一茬是玉米,提前收割还能使玉米的种植时间也相应提前,农民会更快获得下一笔收益。
割青麦“喂牛”,这事为何挑动公众神经?
△ 小麦在生长发育后期,易受大雨大风天气影响发生倒伏,从而造成大面积减产。 
 
郑林在老家有2亩地,在他的观点里,农民天然有爱惜粮食的朴素情感,把正在灌浆的小麦毁掉,“说不心疼是假的”,但他们同样也有规避风险的需求——灌浆期遇到下大雨、刮大风,“头重脚轻”的小麦就很容易倒伏,收成将会受到很大影响。
“即便成熟了,收割机也不好下地收。”郑林向记者坦言,农民卖青小麦不能说是一种道德上的失衡,追求落袋为安不难理解,有人说“恶意毁粮”,评论他们“短视”,这对农民并不公平。
事实上,问题症结在于小麦价格偏低,农民收益不理想。根据李国祥的分析,小麦价格主要受供求关系影响,“前几年我国小麦产量相对过剩,价格上不去,农民有时候是亏本的。去年受小麦晚播以及国际小麦减产影响,再加上俄乌冲突、国际疫情,小麦供求关系开始偏紧,加剧了价格上涨,国际运费也在涨,我国小麦价格开始走高。今年农民应该是有钱赚的。”
李国祥认为,围绕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我国最主要的还是推动价格合理回归,回归到让农民可以赚到钱。
会威胁粮食安全吗?
割青麦“喂牛”,这事为何挑动公众神经?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首席分析师王晓辉曾在去年夏粮收购时表示,小麦和稻谷有一部分用作饲料,不会对我们的口粮安全产生任何影响。
在李国祥看来,这一说法有数据支撑,“我国青贮小麦的面积在几万到几十万亩,相比3亿亩的小麦种植总面积,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针对网传视频,他强调,如果是专用的青贮小麦,应该尊重农民的交易选择;如果是作为口粮的小麦,最好通过国家引导、政策调控,对收购小麦青苗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二者的界限不能跨越。“按照优先保障口粮、再到饲料粮、加工粮的顺序处理好,应该说市场就会稳定。”
李国祥建议,当前要注意青贮小麦种植面积、所占比重、市场需求量等数据的公开,避免视频诱导农民冲动收割小麦,如果还有人恶意炒作,就要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小麦青苗转饲用,5月7日,河北省元氏县政府通报了一起开发商损毁麦田事件。此前有媒体报道,元氏县某开发商利用夜色掩护出动铲车把已经抽穗结粒的麦子铲毁。元氏县回应称,已责令开发商停止施工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划出了两条底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其中之一。在当前国际疫情形势严峻、俄乌冲突升级、全球粮食危机加剧的背景下,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无疑更加凸显。
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负责人日前表示,去年以来小麦生产经历了抗秋汛、促弱苗、防病虫等多个关口,经过多方努力,目前小麦长势良好,丰收的好形势实属不易。“还有20天左右小麦就成熟收获,对被征用为建设用地的麦田,也要在小麦成熟收获后再开工建设,请珍惜农民朋友200多天的劳动成果,中国人的饭碗大家一起端。”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指导各地持续强化小麦后期田管,落实“一喷三防”全覆盖等增产措施,提前组织好跨区机收,确保颗粒归仓。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陈珂
图片来源:新华网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星火智库立场,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nghuozhiku.com/188660.html

(0)
上一篇 2022年5月17日 下午12:12
下一篇 2022年5月17日 下午1:3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